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居住在黎平北部山区的广大侗族同胞,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丧葬仪式的严密规程,其中唢呐吹奏贯穿在整个丧葬仪式过程中,迎来送往均离不开唢呐伴随,每个分段的吹奏都有其严格的讲究。因此,唢呐吹奏在整个丧葬仪式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笔者试从仪式中的唢呐、唢呐的制作、唢呐吹奏、唢呐曲等几方面加以阐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唢呐与戏曲     
胡晓亮 《魅力中国》2013,(32):371-372
唢呐是一件世界性乐器,流行于亚、非、欧三大洲的30多个国家。对于唢呐,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称谓。日本称唢呐为茶留米罗;朝鲜.韩国则称太平萧;东南亚诸国称沙喇、沙鲁呐;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等国家称祖尔奈或索尔奈、唢呐;南亚的伊朗、印度、阿富汗等国分别称唢呐、沙呐;阿曼、科威特、叙利亚等国称斯勒依、祖喀哪;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国分别称米兹玛尔、祖喀呐;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称苏尔勒等等。  相似文献   

3.
张向锋 《魅力中国》2010,(13):210-210
唢呐又名喇叭,高音唢呐又称海笛。其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唢呐不仅在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而且是一件世界性的乐器,流布于理、非、欧三大洲的30多个国家。  相似文献   

4.
方俊涛 《魅力中国》2014,(19):117-117
在戏曲团体多年来从事一种职业——戏曲演奏。大家非常熟悉这个职业,戏曲与时俱进,特别是河南豫剧在传承发展中不断创新。不同风格流派和音乐的变化更让人们体会和感受到戏曲音乐文化的魅力所在。我作为一名在戏曲乐队磨练出来的乐手,一直在戏曲乐队担任唢呐的演奏,从陌生的旋律到熟悉的韵律,从枯燥的梆子戏曲曲牌,慢慢了解到戏曲音乐的潜质,在每出戏曲音乐中核心重点段落的唢呐演奏在感染我,使我不得不停下来用心去感受优美或悲沧的故事,在演奏中去发挥特有的的能量,从而使唢呐在戏曲演奏中更好的发挥自身的特性。唢呐属于高中低音乐器,它起到用声音抒发情感的作用,同时还要单独演奏戏曲的特色音乐,一部戏曲在舞台呈现出来的是整个故事的发展和结果,唢呐也归位其悲喜,欢乐,都要依靠每个演奏员去仔细推敲。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以乡村风光、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休闲游迅猛发展,成了拓展农业功能,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宁波作为沿海港口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江南名胜富集地,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发展条件完备。目前,全市已启动建设乡村旅游村56个,开放乡村旅游点142个,[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李中山 《魅力中国》2014,(1):121-121
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我国著名作家、河南文学界的代表性人物李准先生创作了一部反映解放前黄河泛滥时期河南人大逃亡生活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河南电视台根据这部小时拍摄出了6部33集的电视连续剧。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反映河南唢呐艺人爱情悲剧的《唢呐情话》。当我看到男主人公在坟头上吹起那悲凉凄怆、哀怨忧伤、缠绵悱恻的唢呐时,不由得肝肠寸断、泪流满面、哽咽无语。真没想到,一把小小的唢呐,竟有如此的悲剧感染力、表现力和音乐魔力。  相似文献   

7.
张廷营 《魅力中国》2013,(10):81-81
唢呐是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中国民族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刚柔相济,善于演奏高亢明亮,热烈欢快的旋律,亦能抒发悲凄哀怨、悔恨伤感的情怀。据考证,唢呐从金元时期传人中原,后广泛流行于民间,婚丧喜庆,歌舞戏曲无处不有,明代后期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多用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音乐,早期的豫剧伴奏乐队曾有“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钹共八口”的说法,唢呐是主弦八角月琴的兼职乐器,直至20世纪30年代豫剧引进了板胡,唢呐则由板胡来兼代,  相似文献   

8.
曾有民俗专家称苗族大唢呐为“川南乃至西南地区少见的民族乐器之‘低音王’”。2007年10月,苗族大唢呐成为筠连县“四大文化名片”之一.  相似文献   

9.
李长明 《魅力中国》2014,(19):106-106
焦裕禄这个名字,体现了一种崇高而不朽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忘我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焦裕禄”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感人的事迹,不断积累、沉淀,具有永恒意义的感动,更加激起了我们中原大地自己的作曲家张一兵进发出灵感而为之创作,经历了四年的反复斟酌修改,于2011年3月,创作完成了唢呐协奏曲《泡桐》。乐曲用唢呐和民族管弦乐的音乐语汇,描述了人们对焦裕禄朴素而激烈的缅怀,抒发了人民群众不断学习、继承发扬焦裕禄同志的遗志而励志奋发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0.
作为乡村振兴的又一创新实践和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重大推进举措,未来乡村建设9大工作体系满足了农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以田园城市化的方式实现农村地区的繁荣发展。本文以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首批试点之一的宁波市奉化区滕头村为案例,对未来乡村建设进行分析,研究未来乡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并从空间、产业、民生、治理、智慧乡村支持系统和多个乡村生活场景出发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乡村振兴和未来乡村建设提供新的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一、风行全球的“乡村游”当今世界,在人们的休闲生活中,有一种“时髦”风行全球,这就是“乡村游”。  相似文献   

12.
闫建军 《魅力中国》2013,(19):117-117
唢呐是我国民族乐器中音色明亮,委婉动听。极富表现力的吹奏乐器之一。在全国各地流传甚广,由于长期用于民间鼓乐、民歌、舞蹈、曲艺、戏曲的伴奏,从而受到地方语言、地方戏曲、民歌小令的影响,在演奏技巧和风格上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演奏流派。如东北的刚健朴实。南方的旖旎妩媚,中原的高亢俏丽,西部的幽怨细腻,西南少数民族的古拙优美,以及荆楚大地的刚柔并济等多种演奏风格。  相似文献   

13.
改造乡村文化推进乡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原因,除了社会体制或结构上的原因外,乡村化的影响与作用可能是一个更为主要和内在的原因,既然中国是一个以乡村为基础的社会,当下最紧要的就是从“乡村建设”入手,改造乡村化,推动乡村发展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旅游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促进乡村文明复兴的有效途径。因地制宜,加快推进乡村经济和乡村文化共同发展,是青海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城镇化进程步伐日益加大的情形下,乡村教育往何处去?日渐消逝的乡村社会,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怎样影响?也许下面的思考讨论会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在我国已经发展多年,然而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中还没有被纳入到入境旅游项目中。本文提出北京市应该并且有足够的条件开发"体验北京乡村生活"入境旅游项目,与经典的北京入境旅游项目组合推出,既可以提升北京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也可以促进北京市入境旅游市场和入境旅游消费的增长。同时,论文也分析了开发"体验北京乡村生活"入境旅游项目的现存障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开局之年。这意味着:延续了两千多年的这一古老税种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中国从此跨过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又一里程碑,进入了后农业税时期,广大农村将进一步走向繁荣和谐的发展道路,农民生活将更加安康富裕。但另一方面,取消农业税后乡村两级机构却陷入另一种困境一一乡村债权债务成为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目前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乡村旅游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尤其是促进城乡化交流和统筹城乡发展而受到各地政府和百姓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19.
张波 《内蒙古工作》2006,(10):26-27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旅游休闲消费日益增加,特别是乡村民俗旅游逐年升温,发展势头日渐强劲。一些城镇的周边乡村依托农(林牧水渔)业等独特资源,在政府的指导帮助下,农牧民按旅游接待要求改造村庄和农家小院并形成一定的接待能力,吸引都市居民到郊外观赏农(林牧水渔)业风光,到农家亲历农业劳动,品味农家菜肴,体会农家生活,感悟农业文明,这样既可使市民身心得到放松,又可加强城乡间的交流和沟通,减少二元经济造成的差距,形成城乡良性互动,从而推动新农村建没。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旅游是以农(牧)业资源为基础,以农(牧)民生活体验为载体,以农(牧)事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过节度假的方式已由“休假时代”进入“休闲度假时代”。然而,日常生活中多数人又难得长途跋涉去风景区旅游,乡村旅游便凭借地缘的优势和便捷的交通,适应了城市人短途旅行的需要,成为人们双休日旅游的首选。在巨大的旅游需求刺激下,乡村旅游得到迅速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