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笔者对河南省固始县265名返乡农民工调研得到的截面数据,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农民工创业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特别关注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创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直接影响农民工的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在人力资本中,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具有更大和更显著的影响。在社会资本中,同质性社会网络更有利于农民工的创业,和谐的社会环境也能促进农民工创业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乡村社会资本的特点及其进城社会资本的缺失补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农民工乡村社会资本的特点及其进城社会资本缺失的补救.目前与农民工有关的城市社会资本主要是一些政府部门有关的正式制度安排,农民工很难利用,农民工进城社会资本严重缺失.补救办法;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引导;除政府组织外,倡议建立一些帮助农民工的社会组织;鼓励发展一些服务农民工的非政府组织.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构建了农民工社会资本及其维度结构与城乡类型影响人力资本回报率的分析框架,并基于2014年浙江省农民工调查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和有序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民工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与收入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即农民工社会资本对其人力资本回报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社会资本通过强化信息传递和缓解就业歧视,对其人力资本回报率具有正向影响;农民工社会资本内部各个维度对人力资本回报率的作用差异在不同人力资本类型间存在区别;农民工城镇型社会资本对其人力资本回报率的正向影响强于乡村型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对于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失灵具有一定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就业: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耦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从农民工自身角度研究农民工就业问题的两个重要理论,本文首先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视角对农民工就业状况进行分析,然后对农民工就业进行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耦合分析,其中讨论了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交互关系以及他们在农民工就业中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基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耦合的农民工就业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市民化的资本困境及其缓解出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程度依赖于其城市定居生活的物质资本、城市社会参与的权利资本、城市发展能力获得的人力资本以及城市融合的社会资本等因素,其中权利资本获得和拥有的状况取决于制度供给状态,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则是农民工市民化目标实现的自致性因素。由于制度供给不足和农民工自身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短缺,使农民工市民化陷入多重资本贫乏的困境。只有以公平的收入制度安排和财产资源的有效配置为手段增加农民工的物质资本,以户籍制度重构和社会保障权利复归为核心赋予农民工权利资本,以教育和培训为途径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以社会关系重建和组织网络形成为基础培育农民工社会资本,才能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3年浙江省9个城市2398份农民工调研数据,借鉴移民融合理论,运用制度学习模型,本文实证分析了制度感知对农民工主观市民化水平的影响及其代际和户籍地差异。结论有:(1)制度知晓度和公平度感知对农民工主观市民化水平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中知晓度和公平度感知均显著,而老一代农民工中仅有公平度感知显著;(2)公平度和知晓度感知分别正向调节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主观市民化水平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秉承了以上结果,老一代农民工仅公平度感知对人力资本存在正向调节,外地农民工仅知晓度感知对社会资本存在正向调节,本地农民工的公平度感知同时存在对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正向调节;(3)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民工主观市民化水平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社会资本的作用更为重要。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安排应在关切农民工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提升的同时,制度设计上应做到"以人为本",而制度执行上应加强农民工主体参与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外出迁移会形成一定的人力资本积累,回流农民工人力资本有别于普通劳动者,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于回流农民工收入的作用机理与效果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采用调研数据,首先分析外出务工人力资本积累、家乡社会资本及其交互项对回流农民工收入的影响,发现经营型与低技型人力资本的收入效应更加依赖于社会资本禀赋。接着,使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不同收入层次回流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收入效应差异。结果表明,低技型与经营型人力资本在社会资本的作用下,可获得中高水平的收入,而高技型人力资本的市场化程度较高,较少依赖于社会资本。研究结论揭示并验证了外出务工人力资本积累对回流农民工收入的直接贡献以及家乡社会资本对不同类别人力资本报酬率的交互影响差异。该结论对于农民工个人积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也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2021,(10):35-43
农民工何以长期续留城市,已有研究较多从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及其收入效应进行考察,而本文基于农民工人力资本禀赋不足的客观事实,力图从其社会资本的收入回报与投资反馈双重视角考察上述问题的可能原因。主要发现是:农民工社会资本的收入回报支持"人情资源"假说.即农民工个体可以从其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促进其收入增长的有价值信息;农民工社会资本具有正向显著的反馈效应,确切地说,就农民工群体平均而言,收入每增加100元中约有21元用于投资其社会关系的维持或拓展。以上结论表明在人力资本禀赋约束下,农民工对其社会资本的经营是实现其长期续留城市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13年全国东部、中部、西部21个省份的进城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并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群体差异进行OaxacaBlinder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以教育和培训为主要形式的人力资本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健康人力资本是农民工实现低层次融入向高层次融入转变的重要因素。基于"三缘关系网络"形成的初级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基于"市民网络"形成的新型社会资本能显著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心理资本、迁移模式、户籍地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性别差异和代际差异主要归因于群体内的特征差异,而城市融入的户籍地差异则主要由户籍地歧视性因素所造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四川省400农户710个务工个体调查数据,探究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就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以期加深对农民工迁移选择行为的规律性认识,进而为优化农民工就业环境,合理引导其迁移行为,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有益借鉴。[方法]在控制务工者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村落特征基础上,将农户社会资本分为结构性和认知性两类,构建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社会资本对务工者就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结果]认知性社会资本和结构性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务工区位选择均有显著影响。就认知性社会资本而言,农户年赠送礼金越多,过年登门拜年朋友数量越多,通过媒体等其他途径就业,农民工越倾向于近距离务工;而过年登门拜年亲戚数量越多,有家人和亲朋好友介绍工作,农民工越倾向于远距离务工。就结构性社会资本而言,有工作网络的农民工更倾向于远距离务工,而有事业单位网络的农民工更倾向于近距离务工。[结论]认知性社会资本和结构性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务工区位选择均有显著影响。政府在加大三农财政基金投入的同时,应当适度整合农民工社会资本,增强农民工群体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最大的就业群体,他们在就业部门和职业层次上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解决农民工就业意义重大.本文论述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在农民工就业中所起到的作用,提出并分析了三方的协同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心理资本的方法措施以改善农民工就业.  相似文献   

12.
社会资本是影响农民工务工距离的重要因素,而风险规避与社会资本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不考虑这一相关性会导致社会资本对务工距离影响的估计结果产生较大偏误。本文选择农民工所在家族外出务工人数和家族是否有祠堂两个指标来衡量社会资本,利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测度农民工的风险规避程度,并将两者同时引入有序Probit模型,基于全国8省24县的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风险规避和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务工距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风险规避程度越强的农民工,其务工距离越近;外出务工具有"同群效应",农民工所在家族外出务工人数越多,其远距离务工的概率越高;家族祠堂具有"社会网络效应",家族有祠堂的农民工倾向于远距离务工。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代表了他在城市的生存状态,对此关注有利于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社会资本作为个人嵌入的关系网络,是否对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这是探讨的主要问题。文章结合农民工特征,将其社会资本划分为在农村先天赋予的原始社会资本和在城市后天构建的新型社会资本两维度,利用1 102份全国农民工调查问卷,选用有序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原始社会资本中仅有婚姻一项对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新型社会资本中当地人的社会网络、工友的社会网络和网络投资都显著影响生活满意度,其中工友社会网络影响最大。此外,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是具有代际差异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容易受到新型社会资本的影响。最后,社会资本的获取并不存在人力资本的门槛要求。研究揭示,构建农民工良好的新型社会资本是促进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的巨变,城镇化的加速,催生新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本文利用实地调查访谈的数据资料,基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理论基础,提出失地农民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从根本上制约了失地农民获得公平的经济收入、社会分层、政治地位的机会,是阻碍其城市融入进程的根本原因。文章认为: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特征,和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相比,具有较大差异,相关政策制定与实施应充分考虑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特殊性,消减政策的负面影响,引导失地农民进入劳动力市场,获取城市职业,为失地农民城市融入提供经济基础,继而形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城市融入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2012年和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采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对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上劳企双方议价能力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议价能力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以及禀赋异质性特征下农民工议价能力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用工企业雇主相比,农民工的议价能力明显较弱,在双方议价能力的共同作用下,农民工实际获得的工资比市场"公平"工资低24. 96%。对于处于工资分布底端的农民工,议价能力的弱势尤为突出。禀赋特征对农民工的议价能力有一定影响,随着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水平的提升,农民工议价能力有所提高,而其实际工资水平的下偏程度也随之降低;此外,迁移状态也是影响农民工议价能力的重要因素,相比于本地农民工,外出农民工的工资议价能力更强,他们的工资所受到的挤压程度更低。  相似文献   

16.
王恬  吴善辉 《农村经济》2023,(2):126-135
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吸引了大量农民工流入城市,同乡社会资本为农民工流入城市做出了很大贡献,但跨越型社会资本的缺失导致相当比例的农民工流入城市后却不打算长期居留。利用2017年CMDS数据和宏观城市数据建立模型,从农民工社会资本解释了农民工流入而留不下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构建跨越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长期居留有明显促进作用。原因在于跨越型社会资本同时为农民工提供了长期居留所需要的异质化信息,为农民工城市长期居留发挥了资源效应、机会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因此,为更好地促进农民工在城市长期居留,应通过社区畅通农民工和本地化社会网络的沟通渠道,帮助农民工突破同质化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利用对三峡库区的返乡农民工家庭的调查数据,探究返乡农民工家庭进城镇定居意愿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年收入越高的家庭比其他家庭更愿意进入城镇定居;人力资本在返乡农民工家庭进城镇定居的选择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家庭整体受教育水平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居民的进城镇定居意愿;家庭社会阶层地位的主观认知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其通过家庭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发挥着其对进城镇定居意愿的正向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构建了农民工社会资本影响其是否以及如何进行职业技能投资的分析框架,并讨论了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城乡结构及其影响差异,其次利用2014年浙江省调查数据,通过IV-Probit模型(以兄弟姐妹数量和老家是否在山区为工具变量)等方法进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民工社会资本促进了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投资,特别是强化了他们对师徒制的选择。农民工城镇型社会资本对其职业技能投资的积极影响强于乡村型。因此,应通过新型城镇化加快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城镇化重构,从而促进其人力资本发展,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劳动力素质保障。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的返乡行为及其就业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研究了农民工的返乡行为以及返乡之后的就业分化现象,得出以下主要结论:35.88%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永久性返乡、重新进入农业、处于失业、雇员和自我雇佣等就业状况的返乡农民工比例分别为45.97%、13.26%、24%、16.76%。基于Logit和Multinomial Logit模型的计量检验显示,男性、40岁以上、较高的家庭规模和家庭人口抚养比将导致农民工返乡的概率显著上升,人力资本水平与农民工返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男性返乡者失业的可能性显著较低;随着受教育水平、个人能力的提高,返乡农民工处于失业、雇员和自我雇佣等状况的概率也显著上升;而村庄特征和相关的外出务工经历也对就业分化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化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辉武 《农村经济》2007,(1):122-125
文化资本包括以行为方式、语言风格、品位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为形式的文化能力型文化资本和以文凭、职业证书等为形式的制度化文化资本.农民工文化资本的缺乏直接制约了其融入城市主体社会,同时,文化资本的缺乏影响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积累,并导致市民对农民工的文化排斥,进一步阻碍其城市融入.因此,政府和农民工自身都应做出某种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文化资本,实现其城市融入,完成市民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