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三五”时期我国重要农产品消费趋势、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经济增速调整、人口总量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影响,"十三五"时期我国食物消费进入总量增长、增速放缓、结构变化、转型升级时期。主要农产品消费需求与结构升级对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需平衡提出了新挑战,对进一步优化重要农产品品种结构与生产力布局,明确重要农产品生产的优先序,提高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效率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农业政策要做出适应性调整和完善,确保农产品生产总量、结构、质量、产业布局、产品贸易与消费趋势变化相匹配。  相似文献   

2.
本文总结我国食物供需面临的挑战,剖析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从食物消费、生产和贸易角度研究大食物观发展路径,提出保障全民营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本文建议引导居民采取可持续健康膳食模式,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降低营养食物价格和增加收入等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健康膳食;以居民多样化食物需求和大资源观为导向,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通过优化食物供给结构、挖掘多种资源、发展设施农业、研发未来食物、转型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完善全球食物供应链等路径,增强食物供给的可持续性。最后提出前置食物消费政策、扩大农业政策支持范围、优化支持方向、强化科技支撑、创新大协同管理机制和推进高水平开放等践行大食物观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推进"蓝色粮仓"建设是在陆地食物生产体系得到充分开发、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通过挖掘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生产潜力,进一步满足居民不断升级的食品消费需求的战略选择。本文从食品消费需求升级的表现特征入手,结合海洋食物供给体系的具体现状,提出应对食品消费需求升级的"蓝色粮仓"建设思路与路径。研究表明:为了迎合居民食品消费升级需求,"蓝色粮仓"建设须统筹数量保障、质量保障和消费环境优化等多重目标来实施"一揽子方案",并面向消费需求升级重构涵盖多主体协同的资源保育基础模块、以高效生态与空间拓展为特征的核心生产模块、面向广域多元消费需求的贸易流通模块以及为核心环节提供各项服务的辅助模块的海洋食物供给产业链。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1984~2014年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种养用地面积变化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分析农业种养结构与食物消费之间的互馈机制,从人口与资源维度、 农业维度、 市场维度多视角研究农业种养结构对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升级的响应.[方法]通过引进食物消费结构熵与种养结构熵,首先说明了食物消费与种养用地转型的新趋势,然后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将诱使各类种养用地面积变化的主导因素提炼出来.[结果](1)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熵与农业种养结构熵均向多元、 均衡方向发展且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3.29%与1.73%,食物消费结构熵变化速度快于种养结构熵;(2)农业种养结构熵与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熵具有联动增减性.从相关系数看,城镇家庭食物消费对种养结构变化贡献率较农村地区高5.30%;(3)通过灰色分析发现,人口与资源条件、 农业条件、 市场条件中各指标均与种养结构的变化存在极强、 强、 中等关联度.其中,人均水资源量(A1)、 农业机械总动力(B1)、 农林牧渔水利业电力消费量(B2)、CPI(C3)又与种植业(Z)、 畜牧业(X)、 渔业(Y)变化存在r>0.90的极强关联;(4)种植业内部结构也存在粮食作物与菜瓜果、 糖油料等经济作物的不断竞争,1984年菜瓜果、 粮食面积分别占种养用地总面积的2.02%、80.64%,2014年占比变为6.69%、57.47%,表现出菜瓜果缓慢扩张、 粮食剧烈收缩的整体态势.[结论]农业种养结构因中国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增厚而逐渐转型,为寻求农业种养结构调整的改良效应,实现供需相契,必须削减不合时宜的农产品供应、 合理配置粮经饲用地以适应需求升级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基于农业机械化的视角,本文通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业机械化对食物消费需求的影响,以期为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之谜提供一种新的解释。研究表明:(1)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量却呈不断下降趋势,其中粮食消费量下降了28.85%,而猪肉消费仅增长了10.16%;(2)农业机械化对农民的食物消费有着显著的节约效应。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促进居民总热量摄取降低0.19%,2000—2012年机械化发展带来的粮食节约效应约占农村居民粮食消费下降比重的17.45%;(3)农业机械化促进了食物消费结构的调整。粮食消费量下降作为食物消费结构变动的主因,2000—2012年机械化带来的粮食消费节约量约占总粮食消费量下降比重的11.96%。当前粮食仍作为居民热量摄取的主要来源,农业机械化通过"节流"降低粮食消费需求,能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大食物观所蕴含的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理念对农业食物系统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农业食物系统固碳减排存在巨大潜力,对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有重要作用,探讨如何将大食物观的理念与碳减排目标结合起来,提出大食物观视角下的低碳减排和粮食安全的协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农业食物系统低碳减排与粮食安全的权衡关系出发,分析了大食物观视角下的低碳减排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的现状、挑战和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大食物观以消费端需求为导向,为低碳减排目标与粮食安全目标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框架指引,农业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能助力粮食安全与低碳减排双目标的实现。目前中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够有效满足居民需求,农业食物系统在2018年已经实现其自身的碳中和,温室气体排放转为净碳汇;但是随着未来人口和收入的增长,实现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和推进低碳农业食物系统转型过程仍面临自然资源约束加剧、小农为主的生产模式、不均衡的居民膳食结构,以及食物损失与浪费严重等挑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大食物观引领下的农业食物系统低碳减排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内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右旗为典型区域,定量研究我国北方牧区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结构及特征,以期丰富我国牧区的食物消费数据库、促进牧区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升级。[方法]采用分层抽样,通过实地入户3d跟踪称重调研,获取典型区域内204户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的一手数据,结合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推荐值和传统农村(山东省)居民食物消费数据,对牧区家庭食物消费结构进行分析。[结果](1)牧区居民家庭人均食物消费量为495.99g/(人·餐),其中植物性食物消费量是动物性食物的2.4倍;蔬菜消费占比最高(24.43%),其次是面粉(18.39%)、奶类(12.62%)和肉类(11.39%);粮食消费中50%以上为面粉消费,肉类消费中60%以上为牛羊肉消费。(2)不同区域和群体间消费差异明显。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对非主食类食物(肉类、食用油、零食和酒水)的消费量更高,而对薯类的消费量更低;与少数民族相比,饮食主要决定人为汉族的家庭人均食物消费量更低,且对奶类、酒水的消费量明显更低。(3)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值相比,呼伦贝尔牧区居民食物消费表现出高油多盐的特征,同时对牛羊肉为主的肉类和谷薯类的消费偏高,而对水产类、水果和奶类的消费明显不足;与传统农村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相比,牧区居民的蔬菜、大豆及坚果的消费量更低。[结论]牧区居民食物消费有了主、副食兼用的趋势,且仍能体现地域特色,但饮食结构仍呈现单一化,对牛羊肉等肉类消费过量情况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寻主要食物消费结构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关联机制。[方法]基于1990—2015年面板数据,通过VAR模型进行研究。[结果]结果显示食物消费结构升级与农业碳排放确实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其影响程度和方向因食物种类而异。[结论](1)从影响方向看,农业碳排放对肉禽类、奶类等动物性食物消费和粮食、蔬菜、食用植物油等植物性食物消费变动的冲击响应方向基本相反,这主要是由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替代性导致;农业碳排放对食物消费变化冲击的响应方向呈正负交替变化,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平缓,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供求的收敛型"蛛网"变动特点引起。(2)从响应时间看,农业碳排放变动对植物性食物消费冲击响应更为迅速,主要是由于动物类食物调整生产周期明显长于植物类食物产品;以植物性食物消费代替动物性食物消费的方式在短期内(3~4年以内)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碳排放,但是长期看来效果并不明显;所有食物消费变动对农业碳排放的冲击效应在8~9期以后均逐渐消失,说明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动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持久,农业碳减排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期而持续的努力。(3)从影响程度看,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对农业碳排放变动的影响贡献最大的是其自身,说明农业碳排放基数庞大,减排工作任务艰巨,尽管肉禽类食物消费导致的碳排放量比重较大,但研究期间农业碳排放变动的并不是主要由这类食物消费的变化导致,而是由植物性食物消费变化导致。研究结果为在满足居民食物消费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农业碳排放、发展低碳农业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农家之友》2004,(7):54-55
针对当前我国食物安全的现状,结合我国的特点,要解决好食物生产与居民营养健康的关系、实现食物数量安全与食物质量安全的协调发展,解决居民健康存在的安全隐患,今后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不断提高食物综合生产能力,确保食物数量安全1.抓好良种工程建设。农业良种工程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工程。要  相似文献   

10.
食物是人类生存与获取营养的来源之一,国家居民食物消费水平与结构不仅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联系,而且还是衡量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吉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食物消费水平与结构也得到相应改善。但与城镇居民、与其他发达省份农村居民相比,食物消费的水平与结构仍存在很大差距,与国家阶段性目标相比,差距更大。而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在食物消费方面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农村居民在食物供应链中既是食物的供应者又是食物的消费者,在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中既包括了自给自足的部分,又包括市场上购买的一部分。作为农业大省的吉林,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有其独有的特点,因此影响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因素也有其特殊性。文章从经济、政策、社会、生产因素等视角对吉林省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回归模型对吉林省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购买食物占食物消费比重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有显著的影响,该文据此提出拓展从事农业生产收入的增长空间、提高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及加强吉林省农村市场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农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消费者消费意识与消费方式的持续转变,我国农村电子商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电商作为"绿色转型、美丽富民"的重要突破口,不仅可以打通农产品直销渠道,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还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持续推动农村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农村电商经济要想获得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搭乘乡村振兴战略的顺风车,运用互联网+思维不断推动我国农村面貌改善、农民就业增收、农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低碳化发展,从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来看,低碳农业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条件下,在低碳农业发展中嵌入农业转型升级还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为了顺利推进实现低碳农业在我国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最经济有效的发展手段,促进我国低碳农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我国食物消费的发展及现阶段形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粮食消费方面,吴永常在《我国食物消费的发展及现阶段形势分析》一文中,将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比较、分析了不同区域居民、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差异,提出了针对这些差异和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的食物发展战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一、食品工业发展现状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食品工业可以加速农业结构及其产品品质的优化,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产品的经济价值。粮食生产决定着粮食加工与消费。在粮食供不应求时代,我国对粮食与食品工业的发展未给予应有的重视。粮食工业的资金投入、科研经费、技术力量分散,粮食及食品工业不仅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限制了居民食物消费水平的提高。1.近年食品工业持续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加工食品已占饮食消费的80%~90%,当前全球排名前10位的大型财团企业中,4家是农业为基础的食品企业集团。从食品加工业水…  相似文献   

15.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农业发展问题。日、台作为亚洲现代农业的典型代表,其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注重耕地保护、农业科技运用、农民组织构建和农业立法等,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日、台农业产业结构成功转型升级实践分析,从中我们认为要提高中国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资源的转换效率,加速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务必抓住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关注点,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力量,明确市场需求,加强宏观管理,准确把握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效地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食物供给问题。本文对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及政策启示作一探讨。未来农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第一,消费将从前期的中高速增长转向低速增长,但是对食品质量的要求却显著提升,这将加速农业生产和组织方式转型,并迫切要求形成新的市场制度。当前,我国人均食物消费量增速将明显放缓,通过绝对数量增长拉动农业生产的空间已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17.
今年上半年,生猪、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价格出现较为频繁的价格波动,成为反映物价水平上涨的一个主要窗口,引起社会各方广泛关注。要看到,随着食物消费结构升级,菜篮子产品在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受消费习惯影响,蔬菜、猪肉等产品的消费比重又比较高,不仅消费  相似文献   

18.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加快新疆农业提质增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对现阶段国内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结构性错位、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结构失衡等诸多问题,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手段,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对扩大有效供给,激发经济主体活力,增强经济长远发展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期、动态的过程,也是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疆位于中国西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和门户,地缘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农业是新疆的基础和支撑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棉花、粮食、特色经济作物等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但也应看到,面对当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联动日益加深、需求转型升级,新疆的农业发展与农业结构也暴露出诸多新的问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方法]文章系统分析新疆农业发展的背景,总结规律特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供给端探索新疆农业提质增效的途径和手段,提出总体思路和合理化建议。[结果]总结新疆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和办法,提出加快产业化升级的思路,对促进新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意义重大。[结论]紧抓"一带一路"建设和"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机遇期,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推进新疆外向型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和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推进农村地区经济转型与升级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经济转型意味着农业发展中会融入许多新元素,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新理念、新方法,掌握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具备规模经营的条件,在推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应发挥主体作用,为此,培育更多的与农村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相符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杜桐昕 《山西农经》2023,(12):136-138
在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需要为农业注入科技力量,兼顾绿色生态发展需求,助力传统农业加速转型升级。因此部分企业往往会通过绿色并购来满足生态发展需求,加快企业升级转型的过程。文章将理论演绎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解释绿色并购与企业转型升级、社会责任等内涵,通过对通威股份案例分析,得出结论:转型升级是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绿色并购对我国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具有正向作用,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可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