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生态意识的关系,本质上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在农村生态文明实践中的体现。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生态意识,农民较高的生态意识反过来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二者互动会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以血缘、地缘、亲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社会资本在市场经济中能给农民带来收,也会使市场"失灵",甚至会堵塞政府政策的执行通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在农村的发展,传统的农民社会资本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改造和重建农民社会资本成为当务之急.政府不仅要鼓励农民组建自组织系统,帮助农民搭建网络,更重要的是推动乡村社会现代信用体系的建立,同时用乡村民主政治取代乡村威权政治,让法律、法规和信用共同规范交易行为.唯有如此,农民的社会资本才能实现现代意义上的根本革新,从而成为实现乡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社会资本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目的在于通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乡村资源配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社会资本与农民互利共赢。尽管我国目前出台、修改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对引导社会资本下乡产生了促进作用,但资本下乡仍面临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缺失、政策性风险、营商环境不佳和农民契约意识不足等困境,导致资本下乡乱象频出。政府在社会资本下乡、优化农村营商环境方面具有积极的引导推进作用。以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为基础,分析资本下乡的困境,结合国外政府解决资本下乡实践的有益经验,对推动我国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提出针对性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突破传统乡村社会血缘和地域的限制,形成更广范围的社会信任和互利合作,促进了传统乡村社会资本向现代社会资本的发展与转变。这不仅使乡村治理主体向多元化发展,也改变着乡村治理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为促进乡村现代社会资本的发展,引导乡村治理走向善治,政府要积极引导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引导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成为与政府良性互动的桥梁、推动政府、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农民步入共进双赢的良性循环和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村组织之间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资本下乡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动力的同时,也对乡村治理体系提出挑战。本文通过一个典型案例调查,发现与农民有社会关联的资本下乡进展较为顺利,有助于促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知识的回流,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但由于乡村治理能力弱化,拥有深厚社会基础的资本容易嵌入乡村治理结构内部,形成资本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使农民面临多重风险,不利于资本下乡和村庄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了有效发挥资本下乡振兴乡村的作用、实现资本和农民的合作与共赢,应从基层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民三个主体层面重塑乡村治理体系,构建资本下乡中农民权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数据资本时代,挖掘数字红利以加速乡村发展是全面脱贫后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数字乡村建设承载着这一目标应运而生。“国家—农民”关系视角下,农民主体性保障不足、被动性卷入的参与方式,以及陷入娱乐化与主体赋能的迷思,建构了数字乡村的“悬浮式”推进路径,由此造成下沉困境。这一困境滥觞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工具理性主体化,并进一步溯因至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目标责任的行为导向、农民能力贫困及主体性激励不足致使回应无力,以及政策供需错位压缩其制度化成长空间。为此,实现数字乡村建设本体性价值回归至关重要,这就要求践行人本主义数字乡村建设理念,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推动数字赋能主体激励内生化,同时从多个要素入手整体构建数字乡村发展制度。  相似文献   

7.
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探讨农村三产融合与农民增收的互动机制,将有力破解农业发展瓶颈问题,是进一步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农村三产融合与农民增收之间需构建更为积极有效的联合、发展和保障机制,以促进三产融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8.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但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并非坦途,仍然面临着农业发展模式相对落后、农民生态意识淡薄和农村生态治理能力不足等困境。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制度设计,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促进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引导农民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塑造生态美丽、产业兴旺、农民幸福的现代化乡村新面貌。  相似文献   

9.
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激活乡村人口充分整合乡村内外部资源,投入乡村生产经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致富。诸多研究与实践表明,传统的外生式发展模式可持续性差,本文结合内生式发展理论,基于典型案例观察,分析乡村经济发展利益主体间的联结机制与经营机制,探寻出了一条有效的内生式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乡村精英是联结政府、资本和农民的关键纽带,能有效激活内部资源、承接外部投入。内部发展原始动力为精英引领农民以乡村自组织为基础场域,抱团经营;外部联结政府与资本持续服务、促进生产,不断扩大合作网络、形成利益联结体;推动乡村产业在科学合理的经营规划、规范统一的生产指导、多源稳定的供销服务下,实现环保高效生产、收益持续稳定,最终达成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0.
面对市场日益多层次化的需求,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实现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成为必然。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资本参与、专业酒店托管等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培育以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有利于保障农民利益,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倪昊 《山西农经》2024,(7):110-112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促进了工商资本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对乡村而言无论是外来资本还是内生产业,都是推进当地经济提升的重要抓手。从嵌入性视角出发,分析比较两类资本融入当地的路径选择及实际效果,结果发现,下乡资本由于战略发展更多依靠政治资源及利益关系融入乡村;内生产业则利用熟人脉络及本土文化与乡土互动。此外,下乡资本仅在政治资源上有着明显优势,在与村民的利益交换、关系往来等方面都不如内生产业表现良好。因此,下乡资本需要更加积极主动融入乡村,实现平等互利;政府也要加强对内生产业的鼓励与支持,积极进行引导监管。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Q村四位农民业态变化的典型分析,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社会化小农转型及农民经济动能开发中"钱"的困境突破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是利用好"人""地""钱"三大要素,农民作为"人"的要素之一,既是乡村振兴的对象,又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主体,其社会化角色转型和经济动能的开发影响着产业兴旺的程度。资本动员需要经历资本触发、资本内生和资本扩大的过程,实现农民从"无资本""小资本""弱资本"到"有资本""大资本""强资本"的转变。政府应当积极转变自身身份,出台更多微观兜底政策,呼吁并有效促成各类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农村资本动员,最终实现社会化小农的全面转型。  相似文献   

13.
农民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主体,在新时代中培育农民的生态意识体现出了高度的时代价值。当前,在农民生态意识培育中仍面临着农民认知能力不足、制度缺失、内容单一及方式滞后等现实障碍。应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努力营造新农村的生态文化氛围,构建与时俱进的生态意识培育体系,全面提升农民的生态意识,使农民群体充分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大循环背景下,乡村振兴对实现国内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环节顺畅流转具有重要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实现乡村振兴与国内大循环的良性互动,应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并构建生产资本、商品资本、金融资本主导型价值链,进而实现农业价值链的转型升级与自主可控。  相似文献   

15.
基于系统梳理金融素养理论研究演进动态,本文遵循"提升农民金融素养—促进农民要素市场参与—推动农村要素市场发育"的理论逻辑,阐释了农民金融素养对农村要素市场发育的影响机理,构建了动态视角下农民金融素养与农村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三大要素市场发育及整合的互动关联系统,并剖析了其局部及整体运行逻辑。研究发现,提升农民金融素养水平有助于促进农民以要素需求者和供给者双重身份参与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的充分流动和单一要素市场的发育。研究进一步表明,以农民金融素养为纽带可有效激活农村"人动—地动—钱动"的要素市场互动关联系统,使农民金融素养在要素流动实践中得以持续提升,同时不断生成要素流动新的循环,最终加快农村各要素市场的均衡匹配发展和整合发育。  相似文献   

16.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培育农民生态意识具有深远意义。生活实践、生活世界、生活时空是农民生态意识培育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农民生态意识要借助生活场域得以成功培育。回归现实语境,作为农民培育路径生活化的落地场景,职业生活、公共生活、家庭生活存在生态渗透不足,教化力量薄弱等问题。因此,要契合利益诉求,贴合生活实际,加强氛围营造,实现农民生态意识的有效塑造,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与振兴。  相似文献   

17.
正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乡村产业振兴,社会资本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社会资本下乡,乡村有需求,资本有动力,发展有空间。但受农业领域要素供给不足、乡村产业效益偏低、金融保险服务滞后、政策波动较大等影响,社会资本投入乡村产业的积极性不足。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现全年农业农村工作目标,建议从四方面着手,打通社会资本下乡的堵点。围绕重点产业靶向引入。结合当地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和规划,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发挥资本、技术、信息、市场等优势,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  相似文献   

18.
基于自然秩序的感性秩序,贯穿于人类社会变迁过程,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是社会秩序的基本形态。对于中国传统共同体性质的乡土社会而言,感性特征更为明显。感性秩序传统型塑了转型期中国乡村的秩序形态。近代以来,在理性化、商品经济以及国家政权建设的现代化浪潮冲击下,中国乡村感性秩序趋于崩解:在社会结构层面,村落社区解构和家庭功能缺损破坏了乡村社会的伦理秩序基础;在社会行动层面,乡村感性秩序赖以存在的社会资源日益减少。因此,从感性秩序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和农民行动,充分发掘乡村感性秩序资源,形成国家与农民、市场与乡村社会以及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是实现中国乡村秩序重构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农民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成效。因此,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是实施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但是,当前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受到农村教育资源与培养方式的限制,仍然较低。对此,应从完善农民生态意识培养体系、丰富农民生态文明培养内容、搭建农民生态文明培养平台等各方面作为切入点,弥补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有效性,为乡村振兴培养理性生态农民。  相似文献   

20.
<正>张天任认为,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可以带动土地流转,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带动农民就近就业、脱贫致富。然而,一些社会资本在"下乡"的过程中暴露出"热投资、冷农民"的倾向,损害农民利益,破坏生态环境,激化矛盾。资本下乡不能代替老乡,乡村振兴的主体,必须而且始终是老乡。资本下乡必须充分尊重农业农村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农民发展意愿,充分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张天任代表建议,应建立严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