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信息不对称程度严重的食用农产品市场中,政府对相关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公示是公众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食品生产者采取认证传递质量信号与进行安全生产的主要外部激励。本文利用2015—2018年各季度省级层面政府抽检公示不合格食用农产品批次数据以及新增认证HACCP体系生产者数据,探究政府不合格信息公示对食品生产者认证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不合格信息公示对食品生产者的认证行为有显著的激励作用,且相比于蔬菜类产品的生产者,政府不合格质量信息公示对肉类产品生产者认证行为的激励效果更为明显。区分地区比较后发现,该影响在东部与中部地区的生产者中较为显著,而在西部地区则不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农业产业链组织演化可以促进标准化生产、契约合作和利益联结,有利于解决农户生产的投机行为、信息监控低效和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短缺。本文作者结合农业产业链组织演化趋势,设计农产品源头质量安全的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双约束机制,包括"生产过程干预与质量信息控制"和"质量安全追溯与质量信号传递"的信息效率内外约束机制、"契约关系管理与质量利益共享"和"质量声誉治理与行业信任供给"的激励相容内外约束机制,双约束机制协同可有效治理农产品源头质量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3.
食品标签的福利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和学术界关注,有关福利评估方式、市场竞争假设等方面仍有待探讨。文章按照竞争市场和市场势力两种情况,利用垂直质量差异模型,理论测算食品信息标签实施前后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福利变动,并结合南京市蔬菜市场调查数据,评估现行质量认证标签制度的福利效应。研究表明,标签引入后,高收入消费者和高质量食品生产者的福利改善,福利效应在竞争市场中随食品质量差异的增大或成本差异的减小进一步增强;但是质量差异化的市场环境约束低收入消费者的食品选择范围,压缩低质量食品生产者的市场份额,削弱食品标签对两类市场群体的福利效应,市场势力的出现甚至加剧低收入消费者福利的恶化。文章丰富了食品标签领域的福利经济学研究,探索了更具一般性的福利测度方法,为把握食品政策制定的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特色农产品经营中的声誉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蕾  罗明 《农村经济》2007,(9):25-29
特色农产品是受特定自然条件赋予区别于其他农产品属性的农产品,因特色获得的声誉类似于质量声誉是集体声誉,由特色农产品的共同质量来决定.在我国目前的农地制度、生产经营条件限制下,特色农产品的供给存在明显的寻租行为.借助重复博弈分析表明突出的行为是中间商利用特色农产品的特色声誉进行配销售,最大化自己的投资利益却不断降低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声誉.根本的原因是农户的分散销售,特色声誉没有明确的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需要引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扮演特色农产品声誉的所有者,构建质量保证体系.通过经营"特色"、维护"特色"来维持声誉.  相似文献   

5.
区域声誉溢价效应具有激励农户向市场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功能,而区域声誉的形成与维护取决于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和管制制度。中国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导致生产经营者既没有建设品牌的能力,也没有维护区域声誉的动力。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丽水山耕"品牌为例,分析区域声誉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的激励机制。研究结论不仅解释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的原因,还让政府认识到,激励农户生产经营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必须在建设和维护区域声誉方面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相似文献   

6.
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消费者对高质量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但由于生产者的机会主义和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产品柠檬市场存在。本文基于信息经济学视角,研究了信息不对称和生产者机会主义对柠檬市场的影响,提出了完善政府规制机制、第三方参与机制、信息显示机制、信息甄别机制、补偿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前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对具有"绿色"特征的林业上市公司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林业企业作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集合体,其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以及社会公众对该关系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探讨。文章选取2015至2019年43家A股林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环境信息披露对林业企业价值的影响,并引入媒体关注这一变量,分析其对环境信息披露和企业价值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在1%的水平上有显著正向作用,且该作用在重污染林业企业中仍为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相关,而在非重污染林业企业中不显著;媒体关注变量在该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效应,且非负面报道的调节效应更为显著。综合研究结论及资料整理后认为,林业企业自身应自觉提升环境责任履行质量和信息披露水平,并不断优化战略实现企业增值,为承担环境责任提供经济保障;媒体关注等外部监督因具有调节效应,故应充分发挥其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中的治理作用,以正确引导中小投资者的决策;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指标和监督机制,以促进企业提升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和质量,并不断丰富披露事项使其随行业不同而不断特征化。同时,随着环境信息披露事项的不断拓展和创新,林业企业也应不断丰富披露事项和内容,提高环境信息披露"含金量"。  相似文献   

8.
柠檬市场与农产品质量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产品的质量特性使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逆向选择,使市场上农产品质量不断下降,形成柠檬市场效应.文章以柠檬市场理论分析了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是产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要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增加农产品质量信息透明度,避免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逆向选择,使农产品优质优价,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探索地理标志使用对农户农地质量提升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以期为中国实施农地质量提升行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层级回归法的中介效应分析。研究结果:(1)地理标志使用对农户的农地质量提升行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市场激励在地理标志使用对农户农地质量提升行为影响中有显著的中介效应;(3)相较于短期生产性技术,农户采纳长期保护性农地质量提升技术更多来自于地理标志溢价的市场激励作用。研究结论:应当充分发挥农产品地理标志溢价的市场激励作用,促使农户主动参与农地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农户转变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农业需求侧转变,农产品质量信息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指出了农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农产品质量信息失灵的克服密切相关。农产品质量的信用品特性及我国农产品生产者的小农性,加剧了市场状态下的农产品质量信息失灵,而现行的约束性法律规制难以对其有效克服,造成了农业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断裂。为回应农业转型的现实需求,我国应当超越现有的约束性法律规制,以激励性法律规制的理念为导向,保护农产品生产者的信息权利,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等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1.
消费者生鲜食品的质量信息认知和安全消费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我国3个省份消费者的生鲜食品质量认知和安全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购物渠道的选择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密切相关;消费者的家庭收入、受教育水平和所在地的市场发育程度对其认证食品的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尽管消费者对认证食品的质量评价较好,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消费者无法确定食品质量等因素,导致消费者对认证食品没有产生现实的购买力.为此,应加强政府组织对食品质量信息的监管,保证食品认证标准的统一性和真实性.逐步降低认证食品的生产成本和信息传递成本,从而降低认证食品的总体价格水平,增强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购买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北京、山东、湖北、河南、福建、重庆、广西和甘肃8省(市)的9市、县827名消费者的问卷调查资料,对消费者利用食品质量信号的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对厂家,商家和质量认证信号的利用程度无显著差异,可以按照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安全意识以及对认证信息的信任度等指标,将消费者划分为利用质量信号购买和利用经验购买两类群体。信任度,食品安全意识与受教育程度是决定消费者利用质量安全信号购买还是利用经验购买的主要因素。年龄对利用厂家和认证信号影响较为明显,受教育程度对利用商家信号有显著影响,安全意识与不安全食品购买经历对利用认证信号的影响较明显,而居住地和对认证信息的信任度对消费者利用三类质量信号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农户的农药使用行为直接影响着农产品质量,对水、土壤、空气的质量也产生重要影响.为研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对农户农药使用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南京市农户进行调研,采用定量方法分析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对农户农药使用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农药使用量与普通农声品没有显著差别;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户农药的使用量,但是影响程度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企业披露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能够有效缓解食品供应过程的信息不对称,增加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信任。以2008~2015年中国沪深两市的食品加工、农牧渔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维度的企业家社会资本对质量安全信息披露的影响存在差异,政治社会资本显著抑制了质量安全信息的披露,而商业社会资本显著促进了质量安全信息的披露。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微观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视角切入,通过深入调研成都温江富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对当前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根本矛盾进行剖析,对公证制度嵌入农业后新型产销关系的形成、进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绿色农产品市场端"优质不优价",消费端信任关系缺失以及政策端绿色生产行为激励制度不足是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公证制度嵌入后构建农业"产-中-消"三方制衡结构,并基于信息不断对称而增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从而形成较低中间成本、较高产品输出、产销直接对接和良性循环的产业链闭环,进而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是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本质问题的重新认识与微观审视,也是对公证法律元素嵌入农业生产经营机制问题研究的丰富和拓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市场上劣质农产品驱逐优质农产品现象持续存在,生产者缺乏相应的约束和激励,质量安全信息严重不对称,按质论价的良性市场机制难以形成。充分发挥农产品补贴政策的调节作用,对生产者因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而增加的成本进行补偿,对从源头上解决质量安全问题有重要意义。农产品生产企业作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主体,在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意识培训等方面都比分散农户有优势,然而当前面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不容乐观。基于湖南省4个市农产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成本补偿现状进行统计分析,试图从农产品补贴政策的视角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郭洁  刘维忠 《南方农村》2013,(2):54-58,66
新疆设施农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日益突出。但最近几年,由于农药、添加剂、植物生长激素滥用以及环境污染等造成的农产品安全问题相当严重。本文主要研究新疆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北疆设施生产者进行实地调查,利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行为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者是确保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负责人,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目前,新疆设施生产者具有安全生产意愿,但由于家庭收入、市场机制不健全、技术指导的缺乏等原因,仍存在不安全的生产行为。通过生产者的生产行为,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改善生产者的行为并加强控制,更好的发展设施农业。  相似文献   

18.
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因与间接规制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随着各级政府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大,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政府主导的单一规制模式所付出的高成本和可能面临的"政府失灵"问题是我们取得目前规制成绩后所要及时考虑的问题。本文认为生鲜农产品产销链两端主体的小规模经营是政府规制成本高昂和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为降低规制成本,提高规制效能,应充分发挥生鲜农产品产销链上各类经营组织的质量安全约束作用,并通过各类经营组织的生成和零售业态的变革,建立起有效的质量信号传递机制和可追溯制,促进质量安全声誉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601个长沙市消费者的调查数据为例,剖析了长沙市消费者对安全认证农产品的认知情况、接受意愿、支付意愿和实际的购买行为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较高,但对安全认证农产品的认知程度较低、信任度较低,因此,消费者对安全认证农产品的购买意愿及购买行为都处于一个较低地水平。其中,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认知程度、受教育水平、以及对政府的信任等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消费者对安全认证农产品的购买意愿与行为。为此,应进一步提高安全认证农产品的安全性、加强安全认证农产品的信息发布、提高政府对农产品安全认证的公信度等,以切实提高消费者对安全认证农产品的购买,进而促进安全认证农产品的持续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是从生产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控制点。作者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采用重庆市13个蔬菜重点生产区县214个蔬菜种植农户的调查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种植年收入、市场价格预期、相关支持政策的认知度和技术培训对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有强烈的正向影响,但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组织动员力度、实际参与动力均不足。据此,文中提出了激励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