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当前,农村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从长远看,如果政府继续推进城市化、市场化与农业现代化政策,乡村社会发展应该会产生或维持以下趋势:一是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专业化分工加深。农户对市场的依赖加深,会进一步减弱宗法共同体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二是农村人口继续减少,城乡人口布局发生重大变化。三是政府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二元体制趋于消失。在农业人口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如果我国城乡人口布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02~2016年中国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运用全面FGSL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文化教育结构的变化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年龄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最小。人口文化教育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对水稻、玉米和油料作物种植比重均产生负向影响。因此,在农村人口结构变动背景下,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应重点关注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人力资本流失、人口赡养负担问题。一方面,应大力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减少人力资本流失,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减轻正常劳动人口的赡养负担;另一方面,加快农业政策改革力度,继续加大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基础设施投入。  相似文献   

3.
本文全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政策决策机制演变的历程,系统总结我国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政策决策机制创新的做法,对深化机构改革、完善农村工作机构职能体系,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内部结构出现的新变化,我国对农业转移人口问题的解决思路和相关政策也不断调整,呈现出与时代发展同步性的特征。2000年以来,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社会政策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在政策制定主体、政策价值目标、政策演变路径以及政策根本目标都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结合新形势,未来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社会政策应在关注群体内部差异、注重人文关怀以及推动流入地与流出地政策衔接方面重点发力。  相似文献   

5.
林权改革的评价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林权改革进行了国际透视,比较了农业改革与林业改革的不同;分析了集体林权改革滞后的原因,对改革进行了总体评价。主要观点:全球林业经营普遍存在效率改进空间,而效率损失普遍与产权安排不当有关;林权改革的含义是还权与赋权,而不是对林权实行彻底的私有化;森林经营主体可以有农户本位和社区本位,经营形式选择权在民众。集体林区的林权改革调动了农民培育森林的积极性,改善了林业治理结构,但林业改革还没有完成。完善林业政策应考虑的问题:简化农村的林木采伐管理程序;构建便利的林业产权交易制度;引导农村社区逐步达到林业生产经营的最小经营规模;通过合作和市场交易促进林地经营权流转,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权利与责任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6.
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劳动力快速向城市部门转移给农村部门在当前带来很多困境,主要表现为农业劳动力短缺,农村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修复不足,农业广种薄收或农业土地撂荒,农村宅基地空置化和新建无序化,农村居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不高等.探寻问题原因,既有表面上的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形成的农村留守人员特点因素,更有关于农村制度上改革滞后不能与人口快速转移后的环境相适应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部分地区进展相对滞后。利用制度变迁及制度配置理论,分析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困境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困境的主要特征是部分地区小农户对农业水价提高的接受意愿较低,客观上造成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难以发挥作用。该困境的核心成因是奖补政策无法缓解改革中的小农户风险,具体表现为:小农户对已有非正式农业用水制度的路径依赖,催生了对农业水价新制度的适应风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初级制度不够完善,加剧了农业水价提高后小农户的生产和生活风险。提出应因地制宜地设计农业水价改革的微观主体管理模式,将生存灌溉补贴和农业保险补贴纳入奖补政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当代美国为对象研究了农村发展立法的政策思想与体制演变,提出我国农业政策今后应更加关注农村发展立法、公共设施建设以及绿箱投入.  相似文献   

9.
在目前我国人口政策调整与农村地区文化消费需求上升的背景下,本文构建一个包含农村地区人口结构与居民文化消费关系的分析框架,具体分析农村地区年龄结构、家庭抚养比、教育状况、家庭规模及人口自然增长与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通过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发现:一是农村地区人口的教育程度与家庭消费支出呈正相关;二是证实了农村家庭规模与家庭消费呈"倒U型"结构,也说明了当下实行"二胎"政策的可行性;三是从区域来看,中部农村地区的文化消费与人口结构关系更为紧密。因此,未来在人口政策的实施操作上,应考虑到各地区的政策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发布的16个"一号文件"为主要政策研究对象,结合我国近三十年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实际效果,从县乡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政策演变过程、政策实施效果等三个维度,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进行政策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县乡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地位不断提高,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渐扩大,供给规模日益增长,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产生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农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前中国农村投资的渠道有:农民个人的投资、政府财政渠道的投入、来自金融渠道的投入、农业利用外资和利用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等。本报告将对中国农村投资的来源和使用情况做一个扼要的介绍,重点讨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政策的演变方向。研究表明,中国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资金支持总量仍是低水平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农村信贷支持总量不足,农村金融机构内部信贷结构失衡,农户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非常困难。农业保险萎缩,远远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在中国农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必须进一步增加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形成支农资金的稳定投入渠道。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改进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农业投资体制。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以来,我国深化农村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三农”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亟需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撑。针对当前乡村振兴人才短缺且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农村土地制度不完善,资金投入来源与方式单一等问题,新阶段深化农村改革应主要围绕人才、土地、资金三个方面,聚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农村承包土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投入等九个领域,采取一系列创新性改革措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持续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3.
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与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十五年来的经验表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是以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为前奏的,同时也受客观存在的强烈制约。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下,国民经济再一次获得迅速发展。但是,也遇到了一系列新问题,甚至出现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现象并存的苗头。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再一次受到相对滞后的农业的制约,它客观上需要我们在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上采取新举措,使农业的产业结构与农民的消费结构,以及整个农村的人口结构和城乡布局上的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加强政府在农业投资中的主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与其他行业的协调发展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来说,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克服我国日趋严重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基本保证,是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现代化宏伟战略目标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业政策作了一些调整,从而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发展,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相对于工业现代化进程而言,农业现代化进程仍然严重滞后。农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流动已经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现象,这一现象将对我国农村社区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作为农村主要医疗卫生政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不例外。本文以劳动力流动为主要变量,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能力从农村外出人口和农村留守人口两个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结论为:外出人口由于制度设计问题导致保障程度不足;而留守人口则由于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保障程度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因此,建议我国政府在城乡一体化的指导下对政策设计进行调整,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一、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我国山东等东部地区率先兴起,这种经营方式一出现,就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指导,在制定扶持政策,加强基地建设,壮大龙头企业,完善经营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产业化经营出现了许多积极的新变化,促进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形成和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业的竞争力,更…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质在于其从农村中彻底退出并融入城市社会,城市住房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退村进城"的必要条件。然而,在政策层面,农村土地产权不完整以及城市住房保障政策部分失灵,致使农业转移人口既无法获得土地财产性收入以满足进城租房购房的资金需求,又难以得到住房保障支持;在市场层面,房价收入比过高;在社会层面,社会资本匮乏;政策、市场、社会的选择性排斥加剧了农业转移人口住房解决难度和市民化漂浮困境。基于此,应允许承包地、宅基地、集体资产可抵押以及市场交易,建立和完善产权市场交易体系,以增加土地的财产性收入,形成对农业转移人口"退村"的推力;实施差异性住房保障政策、建构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成本分担机制、市场主体市民化支持机制以及增加资本建设,形成对农业转移人口"进城"的拉力。在综合运用政府力量、市场力量以及社会力量解决住房问题基础上,探索新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相似文献   

18.
曹爱军 《农村经济》2012,(7):101-104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文化陷入"贫困"与"滞后"的困境。中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模式演变,是以社会基础结构的转型为背景,伴随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而进行的,整体上实现了从计划控制模式向政府主导模式的演变。当代中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实现农民的文化发展权,就需要继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模式的嬗变,使其逐步由政府主导型向参与式治理型转变。  相似文献   

19.
积极构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当前,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三代或四代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中,老年人完全由子孙供养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以及我国人口素质的显著提高,再加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推进,我国传统的农村家庭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结构越来越小,农村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村家庭养老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求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完整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尽快摆脱家庭养老的困难,已成为当务之急,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基于农村人口承载力的乡村振兴多维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农村人口承载力的视角对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在农业农村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下降趋势下,依靠农业农村10%左右的GDP占比支撑总人口占比超过40%的农村居民实现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大体相当是异常困难的,乡村没有能力承担超过其人口承载能力的责任和功能。如果不能大幅度减少农业人口,乡村振兴的系列目标很难实现;要防止因为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而在政策层面"农村一边倒"。要在城镇化大框架内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要素总量过剩但质量素质不高问题,一方面通过农业生产组织变革吸引优质要素注入、优化乡村要素结构,提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另一方面应推动超出乡村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的存量要素转移和优化,将乡村闲置和低效生产要素转移到城市,挖掘提高农村存量要素的潜力和效率,逐步实现城乡产出、人口、要素的总量和结构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