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国是茶的起源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遗产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本身在农业和文化两个层面都具备突出的地位和价值,同时具备农业文化遗产的各项特征价值。无论从农业层面还是文化层面而言,茶叶在世界范围都具有重要价值。茶文化遗产兼具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及文化景观综合价值,是重要的、较为特殊的农业文化遗产类型。茶文化遗址遗迹蕴含着丰富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科学研究等价值,对茶文化遗址遗迹主要分布区域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2.
正编者按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得以最明显的呈现。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蕴含着哪些优秀茶文化?这些优秀的茶文化如何丰富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如今,在新的市场形势中,他们如何赓续文化,以文创品、以茶致富、以茶兴业?又焕发出怎样的新活力?本  相似文献   

3.
正5月18-21日,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暨中国茶业国际高峰论坛在浙江杭州成功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茶博会致贺信。他希望弘扬中国茶文化,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交流合作、互利共赢,共同推进世界茶业发展,谱写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新篇章。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开幕式上宣读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并作主旨演讲。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茶的发源地 ,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华茶文化以陆羽《茶经 )为标志诞生于唐代。中华茶文化从诞生之日起 ,就表现其特有的学科性质 :以茶事活动为凭借 ,以茶的物质性为载体 ,表现茶之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将两者高度融合 ,创构文化艺术氛围。为中华文明史添上璀灿的光彩 ,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 )“灵魂之饮”与修身砺志唐宗以来 ,成就卓著的文人仕大夫或品行高洁的隐者大多是茶文化的痴迷者与弘扬者。饮茶与修身砺志的契合点在于茶本身的品性 :茶性冲和、恬淡温凉 ,可以导人趋于清明 ,爽远、清醒、理智 ,培养超然 ,淡泊…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文化遗产是国家的重要财富。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5月21日,农业部公布了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及茶文化系统等19个传统农业系统为第一批中国重要遗产。茶源于中国,茉莉源于西方,茉莉花茶是两千年来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相似文献   

6.
入选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13年5月21日,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布活动在北京举行.农业部公布了19个传统农业系统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湿地山地循环农业生产体系——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榜上有名.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农业部总经济师杨绍品出席了发布活动.福州市副市长严可仕出席发布活动并接牌,还作为农业部指定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唯一代表作大会发言.严可仕称,此次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打造生态福州、提升福州国际影响力,既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4月29日,这是一个注定被世界茶业史所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联合国粮农组织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上,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不负众望,成功入选"全球重要文化遗产"。这是继2011年福州被授予"世界茉莉花发源地"、2012年福州茉莉花茶被授予"世界名茶"称号之后,福州茉莉花茶获  相似文献   

8.
正以茶为媒,以茶会友,用茶构建起友谊之桥、发展之桥、合作之桥,谱写世界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的新篇章,助推全球农业发展、经济繁荣、和平共享。5月18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浙江杭州拉开帷幕。7万平方米茶叶展区,2654个标准展位,首设主宾国、主宾省、主宾市、主宾县,30多个国家和国际机构的200多名外宾参加,1540家中外知名企业应邀参展,"西湖论茶"——第二届中国茶业国际高峰论坛、国际茶咖对话等重大活动14项,70余  相似文献   

9.
正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系统是以安化黑茶为特色的文化系统。遗产地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核心保护范围为安化县域内资江及洢水流域,包括:梅城镇、仙溪镇、长塘镇、大福镇、冷市镇、龙塘乡、小淹镇、江南镇、田庄乡、东坪镇、柘溪镇、马路镇、奎溪镇、烟溪镇、渠江镇等15个乡镇。2019年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空间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审美内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重要抓手快速发展,民宿经济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业态。茶,建立了人与自然质朴和谐的关系,茶空间在特色和精品民宿中应运而生,体现出与自然融合,营造了人在草木间归隐田园的居住环境,营造民宿的传统文化氛围,丰富民宿主人文化,对民宿品质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山西阳城蚕桑文化系统等21项传统农业系统入选,包括20个新增项目和1个扩展项目。目前,农业农村部已认定了六批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世代传承的农业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正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组织"农业文化遗产里的中国"系列直播活动,陆续走进江苏无锡阳山水蜜桃栽培系统、河南灵宝川塬古枣林、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辽宁阜蒙旱作农业系统、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系统,5期直播每期网络观看量都超过400万人次以上,对于弘扬优秀农耕文化、扩大农业文化遗产社会影响力、推动遗产地优质农产品营销促销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罗丽诗 《现代食品》2022,(16):46-49
本文在现有广西三江侗族茶文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田野调研分析广西三江和里侗族传统茶饮以及现代茶业和谐共存的发展现状,揭示现代社会中广西和里侗族茶文化多元发展格局。通过以三江和里侗族地区现今形成的古今茶交汇的文化空间为切入点,在文旅融合的发展进程中,为传统饮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个可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东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是以凤凰单丛茶种植和加工为特色的茶文化系统。遗产地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茶树种植面积6万亩。广东潮安种植凤凰单丛茶,始于明代嘉靖二十六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2014年广东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正>在2014年北京国际茶业展中,一抹来自武陵山脉的清新之气拂面而来,飘香京城。这就是来自贵州铜仁的"梵净山"茶。6月19日,贵州省铜仁市在北京市马连道茶城第三商业街举办了首届梵净山茶文化节活动周。"梵净山"茶的此次亮相,是铜仁大力推广品牌文化、进军北京市场的有力行动。在  相似文献   

16.
江西是产茶大省,好茶、名茶不少。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来自江西的"浮瑶仙芝"在"中国好茶"的评比中获得金奖,为江西茶业又赢得了荣誉。江西茶产业近些年的发展,除了对传统茶文化的保留和延伸外,更加注重茶叶的绿色品质和生态涵养。"喝得健康"成了江西茶人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7.
梅州是广东省最大最重要的茶叶产区和出口基地,同时也是"闽粤赣边客家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具有发展客家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区域优势。当地所发展的客家茶文化景区休闲度假旅游业独具特色,品味很高,在国内外已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今后还应进一步强化生态建设,深入挖掘客家文化,重视客家休闲茶叶和茶文化乡村旅游,突出"休闲到梅州,围龙屋里茶飘香"意境。  相似文献   

18.
摊开历史的长卷,丹山碧水,武夷山胜景以其"日月往来苍翠柯,烟霞舒卷画图中"的独特意境邂逅历史长河里的酽酽茶缘!武夷山茶文化历史悠久,它不仅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也是台湾冻顶乌龙茶的引种地,更是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历代文人墨客为武夷茶留下了众多的诗文词赋,"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富的茶历史文化,赋予了武夷山在世界茶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9.
茶文化与人生关系极为密切,与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科学技术和文艺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我国是世界的茶叶祖国,我国茶叶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各国的物质文明生活。现就我国茶文化的传播,简单谈一些看法,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茶的传布,包括对茶的饮用和种植两方面的意义,它受到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以人类生活及其经济活动的影响最为显著。茶的传播也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茶被古代巴、蜀山区人民利用以后,首先是作为商品的药材,供应治病之用,以商业形式转运各地进行贸易。继而,茶发展为日常饮料,茶叶便成为贸易中重要的商品,先后向国内外传播。  相似文献   

20.
正茶叶是我国传统饮品,根据史料记载,神农尝百草时偶然发现了"查"(汉唐时期才正式使用"茶"的说法)这种饮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茶树种植、采集、炮制技术不断成熟,茶作为饮品正式走上历史舞台。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将茶作为饮品进行销售。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茶不仅仅是饮品,更多的是以茶为线索的文化体系传承与发展。根据史料记载,茶在汉族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商周时期茶叶是重要的贡品,汉唐时期茶是文人雅士修养的象征,茶文化盛行时期更有斗茶、功夫茶、敬师茶等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