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基于对甘肃省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以2009年数据为准,构建了甘肃省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甘肃省21个民族县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类与比较。结果表明,地处甘肃 河西的民族县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而地处甘肃中南部的民族县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据此,提出促 进不同类别民族县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度甘肃省各县域现代农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发展度,分析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时空耦合协同关系,为促进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考察2002—2016年甘肃省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结果]2002—2016年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均值分别为0238 6、0243 6和0243 7,标准差分别为0118 6、0121 2和0114 7;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均值分别为0152 9、0124 4和0243 7,标准差分别为0185 1、0142 9和0144 6。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均值分别为0335 9、0316 0和0353 6,标准差分别为0168 3、0158 5和0141 1; 县域尺度的协调发展度平均值介于0316 0~0353 6,河西地区的波动幅度大于陇东、陇南地区。2002年、2008年、2016年3个年份的协调发展度Global Moran′s I值均为正值,全局冷热点区和局部冷热点区同步变动程度不大。[结论]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西北—东南”阶梯式降低特征,且时空分异明显,河西地区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优势明显,陇东、陇南地区水平最小。甘肃省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的协调程度整体水平不高,协调发展度时空分异显著,基本形成了以河西地区高水平的集聚区和陇南地区的低水平集聚区,陇东地区零星分布有较高水平县域单元; 协调发展成长空间呈现与协调发展度相反的分布格局,协调发展度越高的县域其协调度成长幅度却小; 协调发展度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冷热点分布呈现出北热南冷的空间发展格局,热点区空间结构复杂,辐射范围大致呈现沿河西走廊的条带状分布,冷点区空间分布呈现圈层扩散过程,主要呈现以陇南为中心向周边县域扩散的团块状分布。  相似文献   

3.
文章将甘肃省69个县(市)划分为民族县和非民族县两大群组,以两大群组为基础,运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测度了1994-2014年甘肃省县域经济差距的构成和变化。研究表明,甘肃省县域经济差距显著,其中,民族县组内、非民族县组内和非民族县组间经济差距均在逐渐扩大,民族县组间经济差距在逐渐缩小。在导致总体经济差距变化的各种效应中,人均GDP增长效应、民族县组间差距效应和交互效应均起到了缩小甘肃省县域经济差距的作用,组内差距效应和非民族县组间差距效应则相反。因此,为缩小甘肃省县域经济差距,应大力提高贫困县经济水平,着力缩小民族县内部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4.
文章选取新疆68个县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南北疆两大区域,以2004-2013年为研究期限,通过采用基尼系数、差异系数和Theil熵系数法对新疆县域经济总体差距变化、新疆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新疆县域经济差异以2008年为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是通过Theil系数分解后发现,南北疆区域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同时北疆区域内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呈逐渐缩小的趋势,而南疆区域内各县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则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金融支持息息相关。本以甘肃省高台县为例,分析了金融机构信贷收缩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冲击,以及金融机构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约束性因素,并就金融如何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县域作为中国最基本经济单元,县域经济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基础性地位; 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指导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以中部地区安徽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6年县域人均GDP数据,运用变异系数、锡尔指数等定量分析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整体差异及其不平衡性; 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描述2000—2016年安徽县域经济差异格局动态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解释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成因。[结果](1)2000年以来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在显著,具有“阶段性”特征(缓慢上升期、快速上升期、平稳增长期),四大区域间差异及皖江地区、皖中地区、皖北地区内部差异是研究期间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贡献力。(2)县域经济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增强,县域经济局部形成“合肥—芜湖—马鞍山”集聚热点区,以及“宿州—阜阳—亳州”哑铃型塌陷冷点区。(3)资源禀赋差异、交通条件改善及区域发展政策是造成研究期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主要因素。[结论]从制定扶持皖北政策、合理布局县域产业及推动城镇化的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黑龙江省77个县域为研究对象,构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比较分析黑龙江省2003、2008与2013年县域经济指标权重和县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并结合ESDA法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集聚明显,空间差异不断扩大,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2)局部差异方面,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西部边缘化"特征和经济退化现象,"HH"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哈大齐"地区;"LL"区主要集中在以克山县为中心的西北部地区并有向四周扩散的趋势。(3)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和比较优势,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是实现黑龙江省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以人均GDP为衡量指标分析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湖南省县域经济处于空间集聚过程中,经济空间结构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模式。通过模型对经济空间格局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表明,湖南省县域间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不显著。HH型县域集聚区内部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作用有限,区域经济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HL型县域与相邻县域呈负相关,其经济发展剥夺了外围县域的发展机会;LH型县域获得高水平发展县域的辐射获得很快发展,有向HH型转变的趋势;LL型县域之间的经济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分析视角,运用2010年全国2258个县域统计数据,从全国县域和东部、中部、西部县域的角度,实证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从全国县域的角度来看,县域区域经济发展每提高1%,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0.7737%的贡献,相邻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空间上的互动效应;从东部、中部、西部县域来看,东部地区县域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程度明显高于中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空间互动效应作用明显高于东部、中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制定区域性的相关政策,有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西部、中部地区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及城镇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等,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东部地区要充分发挥现有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吸纳;另外,还需要构建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机制。  相似文献   

10.
自2002年党中央在"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以来,沈阳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指导意见不断出台,使沈阳市的县城经济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和壮大.从沈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看,近几年来经济增长较快,对全市经济贡献率提高;三次产业发展稳定、强劲;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县域经济总量有较大增长,在全市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但是与其他地区相比,沈阳市县域经济发展仍有很大差距,表现为县域经济实力相对较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类产品产量较少;劳动产出率低等.结合沈阳市市情,我们认为要壮大沈阳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应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加大对县域金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扶持县域地区民营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辽宁省44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投资消费三个方面建立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辽宁省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状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以大连、鞍山、锦州为中心的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以及以沈阳为中心的沈阳经济区附近,辽宁省西北部、北部及东北部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占全国总面积50%~60%的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较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严重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要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必须走出一条自力更生、改革创新的特色之路。本文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县域经济已成为承载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多重战略的综合经济形态。西部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四川省为例,回顾了新中国70周年以来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演变特征、取得成就和经验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展望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以甘肃县域的86个经济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泰尔指数法和基尼系数分解法,从空间分解和产业结构分解两个维度对甘肃县域经济差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8年甘肃各县域单元的经济发展差距显著,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且县域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第二产业占比不足;从空间分解来看,区内差异是造成甘肃县域经济差异扩大的关键因素,且河西地区的内部差异最为显著;从产业结构分解来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致使甘肃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且第三产业对于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力逐步增强并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主导因素;从产业效应来看,产业结构效应会扩大县域经济差异且影响力度较强,而集中效应对县域经济差异起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集聚可以缩小县域经济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部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典型案例探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县和县级市的产业竞争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特别是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但在看到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存在巨大的差异,县域内部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严重不平衡,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文章以东部地区3个典型县为研究案例,通过定量分析和评价,提出了今后东部地区县域经济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从县域空间的角度对甘肃省87个县(区、市)后备建设用地的丰度、质量特征及综合属性进行测度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甘肃省后备建设用地进行类型分区。研究方法: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研究结果:甘肃省县域后备建设用地的丰度、质量特征及综合属性均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特性。研究结论:河西走廊平原地区和经济基础雄厚区较好,河东地区一般,甘南高原区最差。  相似文献   

17.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景,如何有效促进以县域为基础的共同富裕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尤为重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促进县域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基于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县域的面板数据,运用投影寻踪法、综合指数法测度长江经济带县域共同富裕指数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指数,并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县域共同富裕的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县域共同富裕指数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且总体均呈现“下游高、中游平、上游低”的分异格局;(2)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县域共同富裕的影响呈显著的“U”型特征,对经济实力、发展动力和社会治理三个分维度的影响效应亦呈“U”型特征;(3)不同类型县域影响效应呈现差异性,中、下游县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县域共同富裕呈显著“U”型特征,但拐点不同;引领型、追随型和潜力型县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县域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呈“U”型特征,拐点也呈现差异;(4)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企业引培和经济集聚等渠道影响县域共同富裕。本文研究结论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了现实依据,为促进县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研究,其驱动因素分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结合县域经济驱动研究现状及六盘山片区区情,确定了自然、产业、投入等8个方面的驱动因素,基于ESDA与GWR模型的原理及实践经验,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1)产业因素、投入因素及自然因素存在时空分异,各年的空间分异特点不同;其他因素存在空间分异。(2)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将快速反应在县域经济总量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对于二产的依赖性强于其他发达区域;(3)投入要素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时效性;(4)县域经济驱动因素的多样化、动态性决定了自然要素只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或贡献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5)交通区位条件亦是限制因素或贡献因素,随着县域经济发展进阶,将拓宽到综合交通地理区位条件;人口因素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门槛效应或阈值要求,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县域影响存在差异。各县域发展政策、发展历史及基础、技术、外资及社会资本、全球化与市场化水平等方面亦存在空间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程度。[结论]GWR模型的演进可拓宽部分驱动因素的量化研究;其他因素如人力资本、技术等是今后研究需突破的重点,同时需深入分析或模拟各驱动因素的驱动机制及作用过程,突出动态化、系统性研究的深度及广度。总体上,县域经济是复杂系统,研究难度大,但该研究为县域经济研究提供了一些视角,为其他学者的未来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政策引导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既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制度设计,也是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极的有效手段。为测度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生发成效,文章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15—2021年中国县域经济面板数据,利用多期DID模型,剖析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产业园创建政策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对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因此,有必要分区分类合理配置产业园资源,引导地方自主创建不同层次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园县域经济增长效能。  相似文献   

20.
县域经济是实证性非常强的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以莒南县县域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莒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指出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如资本短缺,技术水平落后等因素;提出莒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