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文章利用新疆2001-2017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从农产品贸易和农业技术进步角度探讨了农民收入问题。结果表明,新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均会增加农民收入。其中,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作用大于农产品进口贸易,并且在农产品贸易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中,农业技术进步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因此,大力发展农产品贸易,持续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有序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继出现,农村经营机制和产业结构都已发生重大变化,增加农民收入出现了新的优势集合点,农民收入增加的渠道又有了新的拓宽。农业地区如何通过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如何挖掘各种潜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近日笔者调查了东台市梁垛镇梁垛村的1092个农户,调查面81.3%,结合该村2011年-2014年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现状、存在问题、增收对策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一、农民财产性收入现状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在粮食增产的背景下,农民收入同样增加。如何让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下去,我从农民四项收入增长角度提几点看法:第一点,我们应该采取措施,通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来持续增加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我们主要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节本增效,这种办法还有很多。第二点,我们要通过大力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专业就业来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我认为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不仅关系到当前农民的收入,也是推动农民社会地位提升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2021,(6):41-49
文章采用2000~2018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短面板数据模型,运用SYS-GMM方法对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机械化对农民收入及其构成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三种收入类型均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效果,其中对农民工资性收入产生较大影响;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可支配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效果,其中对农民工资性收入产生的作用效果较大.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产生的作用效果不显著;粮食产量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效果,其中对家庭经营性收入产生较大影响,对工资性收入影响不显著。中介效应检验模型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通过粮食产量产生"部分中介效应"和劳动力转移产生"遮掩效应"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数量在全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河南省农民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河南省的整体收入水平,所以增加河南省农民的收入对河南省的整体经济水平有着提升性的作用,但目前河南省农民的收入水平在全国处于较低的水平。文章就河南省农民增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百分比进行统计和计算,并将其与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相比较,发现河南省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且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对河南省农民收入构成进行剖析得知,影响河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适销对路农产品的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对农民的科学素养教育、加强乡镇企业吸纳农民就业、农业发展公司化等一系列有助于河南省农民增收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核心是增加农民的收入。为什么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一是广大农民在解决温饱之后,收入问题成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如果种田长期无利可获,他们将弃田而去。二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包括总量的增加,结构优化、品质改善,都离不开农民收入的增加。现在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是赚是赔,都有个收入预期。如果增产不增收或少增收,想稳定农业也是稳不住的。三是讲发展农业,往往忽视农民在市场中起的作用。而要活跃农村市场,必须使农民收入逐年增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地租理论与农民收入之间的悖论分析,指出由于供求关系的逆转、技术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地变化、工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导致农业的比较利益下降,不仅级差地租难以获得,而且绝对地租也已消失。要适应变化了的条件,提高农民收入,则必须增加农民的有效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农民拥有的资本量。  相似文献   

8.
一、实现“四大”转变,创新农民增收工作思路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从我市近几年农民增收特点来看,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虽然逐年降低,但仍是农民收入来源的大头,而非农收入持续增长,成为农民增收最具活力的支撑因素,2005年农民非农收入比上年增长26%;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特别是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最大亮点。  相似文献   

9.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管理好农机工作就是农业现代化实现和农民素质提高的关键环节.所以,加强农机管理是发挥农机作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农业投入与农民收入的相关研究,认为农业投入与农民收入有极大的相关性,同时又存在国家对农业投入减缓和农民用于投资的资金不足以及投入增加,收入递减等状况。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应从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并相应对改善投资结构,改革和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1.
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加强农业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江 《农村经济》2001,(5):17-18
增加农民收入已作为党和政府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 ,随着农民收入增加 ,可以使农民增加对工业品的购买欲望和购买力 ,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之中。但是 ,由于农业教育的薄弱 ,农民自身不能够适应和胜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要求 ,致使农民增加收入困难 ,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 ,从农民获取收入的途径来看 ,加强农业教育 ,普遍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措施。一、农业劳动力智力素质是影响农民获取收入的重要因素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很多 ,其中之一就是农民自身的素质问题。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中国31个省(市、区)2006~2016年的面板数据,对静态面板模型进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参数估计,利用工具变量法和系统广义矩估计(GMM)解决模型内生性问题,系统考察了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同时结合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使用方式,从理论上分析了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影响农民收入的内在机制,并对潜在传导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能够显著提高农民收入,而且会持续带动农民增收;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从不同的路径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其中,土地治理项目能够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进而实现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长;产业化经营项目一方面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非农就业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能够改变传统"小农"生产模式,释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从而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我国1978-2006年的数据,运用协整分析以及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技术研究了城镇居民收入、财政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城镇居民收入对农民收入有短暂且较弱的"切蛋糕"效应,但更主要的是其长期持续增长的"做蛋糕"效应,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总体上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财政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效应在短期内比较弱,而长期内可以推动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自身对农民收入增长有巨大影响,这意味着当农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便可能产生一种自我增进机制;反之,如果农民处于贫困状态,或受到冲击(如灾害、疾病)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减少而转入贫困,这就可能使农民陷入贫困"魔比斯环"*.  相似文献   

14.
四川是个农业大省,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从农民增收的因素来年,归根结底要依靠农业技术进步。本认为,创建一个集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农业技术市场于一体的农业技术供求体系,是加快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5.
农业科技投入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长期被忽略。本文基于1989—2013年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基于VAR(p)模型协整和动态脉冲检验的分析方法,考察农业科技支出与农民收入结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农业科技投入对农民收入结构影响显著,其中,农业研发支出正向影响农民规模性收入结构和农民功能性收入结构,农业技术推广支出负向影响农民规模性收入结构和农民功能性收入结构,并且前者要大于后者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农业保险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配套措施,利用我国从2018年起在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实施的玉米收入保险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来评估玉米收入保险试点对我国玉米收入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玉米收入保险试点的实施显著增加了玉米收入和农民收入,而且这一结论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显示,玉米收入保险试点的实施是通过提高玉米产量和玉米价格等途径促进各地区玉米收入和农民收入的。以上分析为我国继续扩大农业收入保险试点范围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也对更好地完善农业收入保险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问题缺乏不同城镇化方式下的对比讨论。基于2000年~2016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本文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应用差分广义矩估计法探讨了不同城镇化方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传统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均对农民总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弹性分别为0.116和0.032;二是传统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均拉大了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其中传统城镇化表现为提高非农收入且降低农业收入的"叠加效应",而就地城镇化则表现为既提高非农收入又提高农业收入的"冲抵效应";三是随着农民收入分位数水平的提高,两种方式的城镇化对农民总收入的影响逐渐减小;四是传统城镇化显著拉大了东、中部地区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但在西部这一作用并不显著,而就地城镇化拉大了东部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但又分别缩小了中部和西部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政策目标及政策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资源相对很缺乏,注重粮食安全应该是我国农业政策的长期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处在转型时期,农民逐步向其他产业转移,政府必须要增加对农业的转移支付,减轻这种转移给农民带来的成本。但这种转移支付只能是对农民收入的一种补充,不能指望它给农民收入带来大的增加,农业的政策支持应倾向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和提高农业科研投入。  相似文献   

19.
张长生 《南方农村》2009,25(2):20-25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农民收入增长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呈现收入翻番多、结构变化大的特点;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呈现收入差距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与全国及兄弟省市相比,收入始终高于全国,但是地区排序后移。广东今后要实现农民收入率先再翻一番,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此,广东今后必须坚持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大幅增加支农力度,通过减少农民和增加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收入、转移支付,才能实现农民收入率先再翻一番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土地流转向大规模的工商资本和家庭农场的模式将使得普通农户从农业经营获得收入的空间不断被挤压,农业收入较高的地区土地流转率一般也比较高,但土地经营规模过大的农业生产方式并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目前,农民从土地获得的农业经营收入在农民整体收入里重要性不断下降。据统计,农民收入结构中第一产业即农业的收入约占四分之一,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加最大一项。要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