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地确权与农地流转互动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地确权与农地流转具有相互促进的动态机制:一方面,农地确权可推动农地流转健康有序地进行;另一方面,农地流转也可促进农地确权的稚步推进.本文初步探索了农地确权与农地流转的互动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浙江大学中国家庭大数据库(Chinese Family Database, CFD),从常住地、人地关系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定义了四类农户样本,并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农地确权与农户收入的关系。研究发现,农地确权对长期务农家庭的农业经营收入和土地流转租金收入没有显著影响;不过,农地确权会激励土地承包户提高务农概率,从而提高整体上的农业经营收入;他也会促使非农就业家庭将闲置土地转出,从而增加土地租金收入。研究还发现,农地确权对抵押土地贷款的影响不显著,因而很难通过间接途径增加农户收入。本文认为农地细碎化、土地流转的非正规化、农业生产的低机械化以及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是农地确权增收效力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更加深入的土地制度改革是进一步激发农民增收活力并最终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浙江省11市522户农户的调研数据,实证检验确权、确权方式与农地流转的关系。主要的研究结果,确权能显著促进农地流转,且对户主年龄超过55岁或户主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户,确权的农地流转效应更大;确权不确地比确权确地的农地流转效应更大,且对户主年龄低于55岁或户主未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户,确权不确地的农地流转效应更大;农地流转的不同对象影响农地确权方式的选择,较高的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会激励农户采取确权不确地的方式。因此,各地不仅应积极推进农地确权政策的落实,而且要从各地实际出发,针对农地流转的不同对象因地制宜地选择确权确地或确权不确地的确权方式。  相似文献   

4.
农地确权被视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然而这一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值得探讨。文章基于2014—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通过识别出转入交易费用这一中介传导机制,并经过科学的数据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整体上来看,农地确权不利于经营规模的扩大,在使用工具变量方法后,发现农地确权对经营规模的负面影响被低估了。(2)转入交易费用越大,经营规模扩大越难。(3)农地确权的实施,反而增加了规模经营主体转入农地的交易费用,并且通过转入交易费用机制对经营规模扩大起负向作用。因此,农地确权促进流转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值得商榷,必须重视当前农地流转中交易费用过高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石建华 《山西农经》2023,(16):109-111
土地确权背景下,开展农地流转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但农地流转工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文章阐述了土地确权与农地流转的概念,运用Logistic模型对某县380份农户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回归分析。调查显示,市场环境、土地流转期限与流转价格、土地资源条件、农户受教育程度、农户家庭状况以及土地流转对象等因素都会影响农地流转意愿,结合调查结果提出相应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农地确权政策和农地流转对农户兼业有其内在影响机制,本文探究农户兼业化程度的提升路径,为克服中国农业规模发展局限性、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农民收入提供政策依据。从经济学理论出发构建单期影响农户兼业的最优化数理模型,借助华中三省897个农户微观数据,运用IV-Probit模型、PSM模型探究农地确权对农户兼业选择及兼业化程度的影响,检验农地流转在农地确权对兼业化程度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机制,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明晰的农地产权使农户更有可能选择兼业,同时显著提升农户兼业化程度;农地流转具有明显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11.67%,且主要来源于农地转出;农地确权对小规模农户、农地细碎化程度高及农资投入低等农户的兼业化程度提升效果更明显,且进一步发现在兼业类型上农户可能选择务工而非自种或自营;在兼业地区上农户可能选择本县外的区域。因此,要切实做到“确权到户、确权到位、精准确权”,通过结合农地流转更好发挥确权对农户兼业的提升效果,以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把集体所有权、承包使用权和土地经营权"技术分离",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产权抵押对于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重要作用在农地流转和农地金融创新中,浙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9年,浙江试点推出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流转过程中部分农民的融资瓶颈问题。截至2014年12月末,试点县市已达28个,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3.47亿元,较年初增长135%,支持农户618户。近年来,浙江农信在全国率先启动"普惠  相似文献   

9.
确权在整体上增加了农户的信贷机会,但在农户之间这种机会并不是均匀分布的。通过理论分析本文认为,对低收入农户来说,确权因强化了土地"禀赋效应"而只能有限地提高信贷可得性。对经营能力强的高收入农户而言,确权可通过土地"安全效应"而较大程度提高信贷可得性。本文利用河南省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和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确权之前,高收入农户的信贷可得性比低收入农户高46.03%;确权之后,高收入农户信贷可得性是低收入农户的106.88%,两者信贷可得性的差距增加了一倍多。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农地确权之所以扩大了不同收入农户信贷可得性的相对差距,主要是因为农地流转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中国新一轮农地确权为背景,将制度经济学、制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相结合,将市场信念纳入确权对农地流转契约选择的分析中,阐明"确权—市场信念—农地流转契约选择"的作用机制。认为农地确权对农地流转契约选择的影响并非简单的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市场信念的形塑对农地流转契约选择行为产生影响,促使农户作为市场理性决策者行事,农地流转交易从身份交易转向匿名交易。文章构建的"确权、市场信念与农地流转契约选择"的理论框架,有利于明确农地确权对农地流转行为的中介作用路径,进一步拓展农地流转研究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1.
在介绍农地发展权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农地发展权的配置方式即行政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并对这两种配置方式下的农地发展权配置内容与流转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结合中国的政府层级安排,实现农地发展权分别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上,即以行政配置为主的国家层面和省区层面以及以市场配置为主的地方层面进行的农地发展权配置和流转,三个层面有机连接形成农地发展权配置与流转体系,实现了农地发展权的公平、合理配置,可以更好地发挥在公有制条件下的土地供应宏观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立足湖南省即将开展水流产权确权工作这一背景,初步探讨水流产权确权工作开展的总体思路、技术路线、确权内容和方法步骤,为水流产权确权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国正 《中国土地科学》2020,34(10):117-124
研究目的:明晰农地权益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进而揭示当前全国各地对农业转移人口农地权益保护状况。研究方法:基于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从全国范围来看,农业转移人口的农地权益只得到部分保障;(2)农地权益保障状况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区域经济越发达,农地权益保障越完善;(3)农地权益只得到部分保障对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市迁移起着促进作用,但却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着显著负面影响。研究结论:农地权益保障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农地权益的不充分保障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负面影响,而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这种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   

14.
农地产权结构包括产权完整性和产权完全性两方面。不同的农地产权结构具有不同的激励和约束效应,进而产生不同的制度绩效。江苏省江都市渌洋湖土地股份合作社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就在于在保持农地产权完整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农地产权的完全性。渌洋湖村农地股份合作社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实践告诉我们,未来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方向应该是进一步完善农地产权结构。  相似文献   

15.
以武汉城市圈的耕地发展权为研究对象,从耕地发展权价值出发,根据该价值对城市圈内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耕地发展权价值较高,是耕地经济生产价值的数倍,在实现区域和谐发展时,提出对损失利益的主体进行补偿和产生的增值利益合理分配。通过建立耕地发展权利益的分配机制来协调国家、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的利益,从整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上实现公平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于农地市场对土地使用权配置的影响 ,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由于以家庭劳动力为主的小农场比以雇佣劳动力为主的大农场更有效率 ,因此 ,农地市场不会促进土地使用权的集中 ,反而能够导致土地使用权的分散 ,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户能够通过农地市场得到土地。德国私有农地市场交易的结果造成了土地的零分碎割 ,其不经济的情况比俄国村社制度下土地多次重分造成的份地细碎化还要严重 (秦晖 ,2 0 0 2 )。另一种观点认为 ,农地市场会促进地权的集中 ,导致无地贫民的出现 ,从而降低了社会公平和稳定 (黄佶 ,2 0 0 2 )。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7.
农地产权制度:基本矛盾下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认为中国农村土地公有产权制度的基本矛盾是个人既是所有者又是非所有者,然后应用博弈论的观点揭示了在这一基本矛盾下各利益相关行为主体的行为特征,最后提出了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地发展权制度构建方法的选择是农地发展权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比较分析方法,探索了分别以制度移植和制度创新两种方式构建我国农地发展权制度的利与弊.研究表明:以移植的方式构建农地发展权制度具有成本小、制度运行不确定性小和为相关制度改革提供较多契机等优点;以从无到有的方式建立农地发展权制度有利于该制度与我国的宏观制度环境、非正式规则等相融合.结合我国制度和非制度方面的具体情况,我国农地发展权制度构建的方法为:以制度移植为主,以制度创新为辅.  相似文献   

19.
试析农地发展权的归属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压力的增加,国家对土地利用的控制进一步增强,这一权利的社会实现和价值体现逐步增强,逐步为各利益主体和社会所认识.近年来,针对我国征地权经常被滥用、大量耕地被非法转为建设用地和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时常被损害的严峻局面,学术界对防止耕地非农化、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等方面从理论上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国内对农地发展权的探讨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对于农地发展权的归属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通过对国内关于农地发展权的归属问题进行归类和理论分析,提出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