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学科渊源看,语言类型学与美国西海岸功能语言学联系最为密切,后来证明它和包括形式主义语言学在内的各个语言学流派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借鉴;语言类型学研究的范式和研究成果逐渐被纳入各语言学流派之中,各理论流派为语言类型学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参项和理论支撑,不断拓宽语言类型学的研究领域,并且提升理论高度。事实上,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径下的语言类型学(系统功能类型学)作为系统语言学的一个应用领域正在兴起。本文对系统功能类型学的渊源、特点和研究方法做一一介绍,对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文本、文本类型与翻译质量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认知和辩别文体及其功能的基础,文本类型学为翻译质量评估研究提供了客现科学的理据,划分和认识文本类型是对各类体裁现象的根本性认识,对翻译质量评估具有原发性主导作用.不同文本类型构成其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包括词语特点、行文格式与规范、修辞手法等,也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功能、文本侧重、译文目的以及翻译策略与方法.显而易见,正是上述差异要求我们将依据文本类型构建起不同的译文评价标准和原则,这些标准与原则为评价译文提供了参数与依据,有助于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进一步研究与实施,使得翻译质量评价模式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思维的形式表现,研究认知模式离不开语言分析.认知人类学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语言学领域吸收了充分的养料.但是,语言分析不能完全取代认知研究,认知人类学在吸收语言研究成果的同时,发展出了自己独立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认知人类学从心理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吸取了大量的新思想、新方法,其研究成果又反过来促进了语言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这说明,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分界,采用多学科合作的方法,才有可能揭示人类认知的奥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国内外已逐渐成为一门非常有影响的新兴语言学学科.作为四大认知过程(隐喻,暗喻,概括化,具体化)之一,隐喻研究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许多学者对其重要内容-隐喻作了系统的研究.从理论探讨到对具体语言问题的研究,研究角度之多,进一步证明了隐喻的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理论对当今中国网络话语中活用“汗”字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揭示出当代具有创造精神的语言使用者在灵活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也许比前人更加复杂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6.
词汇是构成语言知识的最基本要素,词汇知识在语言知识中有着不去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因此,词汇教学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关键环节。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其独有的特点使其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英语词汇教学的新思路,阐述认知体验观、象似性理论和认知分析综合法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通过理论与词汇教学实践相结合来探讨词汇教学策略,以期认知语言学理论将为词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的语言学科,它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其对语言形成的本源作 用,而强调人的认知的参与作用,受认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认知语言学采用了新的视角和观念,从认知角度研 究语言,从而展现了语言研究的又一个侧面,丰富了对语言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知识点出发,从五个方面重点探讨了语言基于使用的认知模型的特点及其意义,以期更好地理解该模型的内涵和理论价值,并用于语言分析。这五个方面分别是语言知识的动态语义建构、语言知识的网络辐射结构、知识结构的图示化表征、语言的构式化体验结构,以及语言知识的文化观照。同时,结合以上研究,我们对商务语言的动态性特点做了针对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英语里非真实移动中的移动知觉表现在相对移动、闪动、观察格局的移动及其产生的视角变化、观察角度转换、语言概念等级变化、诱动、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变化、语义及概念的复现等方面,这些知觉产生了相应的语义结构和语言活动,反映了认知中的变化、发展、矛盾,融合了不同个体在认知心理和客体的客观真实性。对其探讨有助于揭示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家卡塔琳娜·莱思的文本类型学(text typology)为理论框架,探讨了公示语的文本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英译策略。公示语是一种具有感召功能的文本,英译时应该将其看成一个翻译单位,突出其文本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关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理论研究是以人的活动需要两种认识为基础而不断阐发的。一种是关于事实的认知,一种是关于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并认为对事实的认知科学性不能根据人的需求和喜好决定是否具有可能性,同样对价值和意义的揭示也不能用确定性的认知方式来把握因人的处境不同所造成的价值意义变动性,两者可互补但不可互换。但是这两种认识和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缺乏哲学更深层次的、关于其存在合理性的理论论证。所以有必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通过哲学论证来重新定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互导向的关系实质。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关于语言转述的研究大多关注的是语言句法变化和文体语用功能,对语言转述现象中与认知有关的方面一直是被忽视的。然而语言转述实质上是一个认知过程,是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转述动词的认知语用分析表明,书面文体中语言转述的意义及其意义结构可通过认知机制来解释。  相似文献   

13.
Langacker认为可以用认知参照点解释语言现象。翻译作为语言和思维的活动,认知参照点理论对其具有解释力。应用认知参照点理论对典型性的文化因素、转喻、代词和定冠词进行翻译,可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增加译文的接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根据语言认知规律,语言学习过程有三个基本环节:语言信息输入、语言信息接收和语言信息输出。在外语学习中,由于受时间、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往往忽略了语言信息输出,致使学生不能像使用母语那样流利有效地使用外语。通过结合语言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论述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自主性语言实践与体验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几种在英语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的进行自主性语言实践与体验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事件域认知理论认为人类在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身的驱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被概括为脑海中对该事物的基本概念结构或认知结构.因此,其认知模型对语言解释的系统性更强,更强调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运用于解释语义和交际层面的语言现象,对二语词汇“宽度”和“深度”习得具有介入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地被教育领域所采用。它对教学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强调教材情境的作用和概念的驱动作用;重视认知结构过程及认知方式的不同对教学的作用。就英语教学而言,它强调:在英语教学中要发挥学生智力的作用,重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实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词多义几乎是所有语言中既重要又普遍的语言现象,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传统的研究局限于语言内部结构,忽视了外部因素对词义变化的影响,认为一词多义是一种语言巧合。认知语言学家把语言和心理联系在一起,通过人类和客观世界的主观互动,为解释一词多义现象提供了理论框架。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借助隐喻理论、转喻理论及意象图式理论等相关理论,对英语多义现象形成过程及其语义延伸机制进行剖析,旨在系统地探讨分析多义形成的认知机制及多义词相关义项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8.
认知图式关照下的习语文化可译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图式理论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过程理论。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习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积淀着最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通过运用认知图式理论对习语文化的可译性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提出习语文化图式可译性主要通过A-A对应法、A-B对应法和A-zero三种方法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汉语古诗意象与隐喻具有相同的认知性,意象也是一种隐喻,是诗歌语言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古诗意象英译的实例,运用认知隐喻理论,提出意象的英译,力求实现汉语隐喻意象和英语隐喻意象的“映射对等”.  相似文献   

20.
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我们藉以生活的隐喻》提出了认知隐喻理论,将隐喻研究从语言层面提升到了思维层面。认知隐喻理论逐渐发展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大焦点,但在隐喻概念、隐喻工作机制、隐喻与文化的关系、隐喻研究方法论等方面存在问题,从而招致批评与争论。Lakoff、Johnson及其支持者一方面提出反批评,另一方面则提出对策,进一步对理论体系进行完善。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认知隐喻理论在批评中发展成长,研究层逐步形成了"语言——思维——文化——身体——大脑"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