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以"绿色文明"为代表的生态文明,在我国各产业发展中已逐渐显现,基于农业旅游产业集群概念、构成以及当前我国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剖析,结合"生态文明观"背景,提出农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应从模块化、网络化、多方参与管理模式三个角度完善和创新,走生态型、节约型和循环型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浙江产业集群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产业集群化发展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本文从历史文化、区位优势、地方政府的推动等方面分析浙江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总结产业集群发展的竞争优势,并试图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创新、政府引导等方面探讨提升浙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业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农业与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形成以农业为核心的产业集聚进而推动农民就地城镇化发展,是新形势下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和解决"三农"难题的新途径;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的机理与城镇化发展的动力规律具有内在契合性;加强政策支持、制度供给、农村教育及小城镇建设有助于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花卉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本文从产业集群发展角度,分析花卉产业集群化发展利弊,指出广东省在花卉产业集群化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战略布局,近年来进一步发力,已崛起为全省第一大产业,增加值等多项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正强力带动河南省实现由"国人粮仓"向"国人厨房"的根本性转变,推动农业大省向工业和经济强省跨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点鲜明集群化发展打造高效产业链和价值链。近年来,河南省依托农产品主产区优势,加快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化发展,如速冻食品和方便面产值分别占全国的60%和25%左右,  相似文献   

6.
国有林区的发展需要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化产业集群是国有林区顺利完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有效手段。但国有林区的区域特点制约着国有林区生态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如何突破林区区域限制,促进国有林区生态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成为实践界和理论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阐明国有林区的区域特点及其对生态产业集群的限制,在此基础上探索国有林区生态产业集群定位与发展路径。认为国有林区生态产业集群需要围绕森林功能性产物构建产业集群,且其主打产品必须具备小生态足迹的特征。产业链纵向整合、市场的横向整合、集群与企业品牌建立是推动国有林区生态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海洋渔业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色经济区规划的实施,意味着山东半岛海洋产业的重新洗牌,传统海洋渔业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集群化发展是海洋渔业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山东省海洋渔业产业及产业集群发展的分析发现,目前山东省海洋渔业产业集群已经基本形成,但在发展中面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产业结构层次低、集群配套程度和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未来发展中应促进产业集群向更高层次演进,积极调整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构建现代海洋渔业产业体系,同时维护和修复海洋生态、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山东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发挥农业价值,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国休闲农业存在的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服务意识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落后等问题,提出了推动集群化发展、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服务意识、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宣传和政策扶持力度等对策,以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江西省丰城市按照绿色、生态、科技的标准,以富硒种养产业为依托,以富硒加工产业为支撑,以富硒高新技术转化为突破,打造集生产、加工、旅游为一体的富硒产业集群,推动全市由产粮大县向农业产业化大县转变,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增色。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识别是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最关键的技术问题,不仅有助于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推动产业集群的量化研究。文章针对产业集群"雏形期"呈现出的产业结构无序、联系微弱、布局散乱和集群品牌缺失等特征,采用区位商法和波特案例分析法对其进行辨识。研究结果表明:广东清远高新区形成了新材料、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能源、生物医药、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光电等六大产业集群。这一结论与实地调研分析一致,也与其邻近珠三角汽车制造业基地、向汽车制造业零配件产业基地方向发展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十三五"将文化旅游业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与大众旅游消费需求激增的机遇下,乡村旅游将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新的增长点。而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化作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在阐述了笔者研究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原因之后,从概念与特征、形成、构成三个角度对乡村旅游产业集群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经济新常态使我国各个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出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产业发展程度较低的河南省而言,要想进一步实现区域内产业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重要的突破方向就是实现承接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在对河南省产业梯度系数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河南省不同发展程度的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和实现集群化发展的途径,并提出完善产业转移和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现代经济的重要表现,而产业集群的特色则是保持和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既出自内部,也源于外部,核心是其动力机制。本文通过对产业集群及其动力机制相关理论的研究,概括了江苏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类型与特色,并对其产业集群发展的内源和外源动力作用机制进行了分类探讨,旨在为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依据2003~2015年的统计数据,利用区位商法和产业集聚指数法,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测度了云南省林产业的集群水平。测度结果表明:整体上云南省已经形成了林业产业集群的态势,但林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中还存在集群水平不稳定、各亚类产业集群水平不均衡、集群产业层次较低、各地区集群水平集群化差异较大等问题。最后,针对林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能提升云南林业产业集群水平,增强林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营管理》2014,(3):11-11
<正>为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近年来河南省作出了"加快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决策,并把"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作为推动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之一,出台《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将集群发展效果列入政府绩效考核主要指标,集合省市县三级力量共同推进。立足优势资源,谋划集群发展。农业资源优势是集群发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的集群研究中,产业集群正在第二产业中得以迅速应用和发展,但关于产业集群模式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研究相对较少.从研究情况看,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存在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不足、集群中的企业技术落后、政府失灵问题比较突出等问题,而加强对发展我国农业产业集群问题的研究,能够有力地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农村地区进步.  相似文献   

17.
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呈现周期性生态体特征,其成长过程就是集群结构的演化过程。由于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着集群内产业同质化严重,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人才支持缺乏,多头管理等问题,因而政府应该加强宏观引导入手,通过龙头企业集聚效应,打造特色品牌,走差异化发展战略,进而推动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实现产业集群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地理标志农产品能够有效带动"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动乡村振兴,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地理标志农产品既有农村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也是对农村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快速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与生态文化振兴,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定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正在引起各方的重视。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定位还很不明确。本文在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剖析了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和定位;并提出了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有效促进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林下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归纳总结主要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因子分析为主要工具,利用黑龙江省林下经济产业的实地调查数据和近年统计年鉴数据,实证分析了黑龙江省林下经济产业集群化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林下经济产业集群化受到产业集群沟通、当地政策法律、知识创新、资源支撑性、发展性服务、专业市场建设、发展前景7个主要因素共同作用,并为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