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需要科学、合理、适切的政策体系保驾护航。文章通过构建"政策工具—目标评价"二维框架对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政策工具维度的基本工具偏好从环境型到供给型再到需求型加速递减,"公共资金投入"和"财政措施"等次级工具偏少;目标评价维度的基本工具偏好分布均衡、结构协调,但次级工具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进一步分析表明,乡村治理的目标意涵呈现出清晰图景,政策情绪分布比例协调。未来乡村治理的政策制定应遵循四条原则:推进政策工具分布有机平衡,实现次级结构统筹优化;提升政策工具与治理目标契合度,注重补齐政策短板;完善细节设计,提高可操作性;持续推进政策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具有深远的理论、历史和实践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体制建设的深入探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但当前法治乡村建设推进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即村民的主体意识缺位、乡村法律的运行机制不畅、法律服务的供需失衡和法治宣传教育的效果欠佳等。需要从提升村民主体的法治意识、完善法律运行的有效机制、增加法律服务的多元供给和创新法治宣传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寻找破解对策。 相似文献
3.
4.
在当前群众利益主体多元化、农民民主法制意识日益增强的社会背景下,乡村治理面临着很多新矛盾和新挑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更好地保障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努力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政府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当代,腾讯"为村"利用互联网助力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精准脱贫、乡村振兴,逐渐成为一款针对乡村基层治理、助农扶贫的智慧平台.本文基于广东省河源市埔前镇腾讯"为村"平台治理的实况,探究"为村"平台在乡村治理的路径创新,为推动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村民自治在运行中出现的公款挪用、账目不清、私吞侵占等财务问题,成为影响乡村发展的重要社会治理问题,影响到乡村善治及其公平正义社会秩序的维护。乡村治理中村民自治组织诸多财务问题的出现与其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相关。因而,欲改进乡村治理就必须完善乡村内部审计。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群众利益主体多元化、农民民主法制意识日益增强的社会背景下,乡村治理面临着很多新矛盾和新挑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更好地保障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努力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乡村治理的困境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治理作为西方语境下的概念,运用到中国,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国情相契合,也就是说必须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社会的治理。中国治理的困境主要存在于农村建设的管理与自治、村干部的行政权与自治权以及村民的分散经营与集体认同的三对悖论中,因此,解决三对悖论,并大力发展乡村集体经济无疑是克服乡村治理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繁荣乡村文化产业是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的重要环节。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理论关注案主的优势与潜能,在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中发挥以下作用:一是以专业理念增强村民发展文化产业的主体性,通过赋权和增能使其意识到自己在文化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提升村民文化自信心;二是以专业方法挖掘和培育乡村优势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发展为依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并创新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10.
乡村社会治理具有有效化解乡村利益矛盾和乡村利益冲突、提高制度整合力与精细化治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的社会功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生态环境恶化、人才短缺、村民基本权利未落实等问题,本文提出以高校服务乡村社会治理为视角,科学谋划乡村社会治理发展、满足民众社会需求、合理规避乡村治理困境以及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建立完善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乡村治理有效性的达成,与基层政权拥有的治理空间密切相关。乡村治理空间的再造,指的是基层政权在履行国家治理职能、形塑国家治理合法性的过程中,建构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政策执行体系。这一体系的合法性源自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供给,有效性则源自于对乡村治理需求的有效回应。基于对W镇乡村治理实践的考察,乡村治理空间再造的路径包括:(1)在政策分类的基础上实现治理任务的多元化和有序性;(2)通过再造政策执行主体,建构独立而完备的、多元一体的乡村治理体系;(3)政策工具多样化,为多管齐下的乡村治理策略提供条件。可见,一个富有弹性的乡村治理空间,并非是对原有治理体系的替代,而是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开放性的制度选择空间。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既要注重加强新制度的供给,更要注重激活原有的行之有效的传统治理制度及策略。当务之急是,发现并激活有效治理策略,使之纳入制度化轨道。 相似文献
12.
2021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国家“十四五”建设新征程之际,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是落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党对乡村治理的政治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深化村民委员会制度化、法治化、民主化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效能提升,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最终实现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13.
在乡村振兴建设发展过程中,村级财务管理是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它的管理质量直接决定了农村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本文讨论了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形成问题的致因,并给出对应的建议,从根本上解决村财务管理当中不良现象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14.
治理本质上是围绕公共治理目标展开资源配置的活动,如何合理地配置资源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在乡村治理中,人力、物质和规则是最重要的三类治理资源,它们为一切治理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动力、物料,以及程序和手段支撑。然而观察发现,实践中这三类治理资源均面临着不同情形的配置不合理问题,从根本上妨碍了乡村有效治理的实现。具体表现为:治理人才匮乏造成乡村治理源动力受挫、物资按需整合困难致使乡村治理成效受损、正式规则难落地导致乡村治理推进受阻。因此,理应以优化治理资源配置为核心思路,从加强乡村治理队伍建设、保障治理物资供需匹配和加快正式规则落地生效入手,为促进乡村有效治理扫清现实障碍。 相似文献
15.
16.
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动力,而资源是乡村治理的活力支撑。在地方政府与普通村民之间存在一个衔接二者关系的接点中间层,以接点主体的资源汲取能力与村民的资源获得感为基本脉络,对重庆与江西两地村庄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研究表明,以重庆Z村为代表的乡贤治理架构,资源汲取能力弱,但村民资源获得感强;以江西S村为代表的行政主导逻辑,资源汲取能力强,但村民资源获得感弱。乡村治理实效应是汲取能力与获得感之间的协同正效应,但在无法达致这一理想治理实效状态下,选择偏向于自治化的乡贤治理将更有利于村庄治理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乡村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必须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全面有效的乡村治理的改良路径。分析了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以及造成当前困境的成因,进一步探求乡村治理法治化选择的对策和路径,着力构建一个权责清晰、制度规范、因地制宜、内生优化、具备持续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法律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8.
加强基层治理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根本要求。目前,乡村治理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滞后、村民自治虚置、乡村文化衰弱、法治氛围未形成、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乡村文化认同感,并不断强化村民及基层组织干部的法律意识与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社会的问题日益突出。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的新时期,乡村社会治理也面临着从传统村组管理向现代社区治理的转变。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主要面临两大困境:内部治理主体的缺失和治理体制的落后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治理转型提供了有利契机,乡村应该紧紧抓住优质社会资源输入不断增加的优势,通过激发乡村社会内生力量,创新治理的体制机制,增强基层组织治理权威等途径来提升乡村治理的有效性,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20.
乡村治理视角下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云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4):20-25
乡镇政府、村委、普通村民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面临决策互动、利益纠纷。根据农村土地 综合整治中政府的作用,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分为政府强制型土地整治、政府主导型土地整治、市场介入 型土地整治三种类型。选取周口平坟、崖口村围垦—土地转让、成都建设用地票交易作为实证材料,运用 乡村治理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从根源上看清土地整治的现状。 发现区位在某种程度上能影响土地整治类型。地方政府在土地问题中的行事与乡村关系有很大的关联,制 度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传统的乡村关系。因为市场介入土地整治在农村变得更有活力。同时进一步 探讨了引起制度创新的原因: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若政府强制交易,交易成本巨大。引入市场后,交易顺畅, 城镇化速度加快。国家政策给予试点的机会是出于对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区域的政策倾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