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的《人类发展报告》(HDR2010)中,人类发展指数(HDI)的测度方法发生了实质性的改进。指标的选取、阈值的选择和算法的变化是人类发展指数演变的三条基本路径,其既有方法论依据,也顺应人类发展理念的更新。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混合HDI”、“非收入HDI”和“旧版HDI”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人类发展指数算法的此次改进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忽略人类发展的任何一个维度都将受到惩罚;中国的人类发展水平在地区间很不平衡;计划经济时代为我们在健康和知识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改革开放后GDP的增长则成为决定地区人类发展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人类发展指数测度方法和经验分析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如将治理和环境等因素嵌入HDI、考虑每个维度的不平等因素、与其他方法的综合以及精确性和灵活性之间的权衡取舍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于“惩罚”不均衡发展的思想,在人类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基于乘积法原则构建地区协调发展指数(HDIr),用以测度和反映地区差距和不协调程度。利用《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的数据,对HDIh(混合人类发展指数)与HDIr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HDIr不但具有统计上优于HDIh的稳健性,而且可以更准确地透视中国人类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中国的地区差距不断扩大是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在发达地区,不但在经济、教育和健康三个方面发展程度都比较高,而且各个维度发展比较协调;在落后地区,不但在经济、教育和健康三个方面发展相对落后,而且三个维度发展的不协调程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可以视为对马克思自由发展观的再次升华,从而完全超越了功利主义GDP至上的传统发展观.基于这一视角,在理论上可以提出一个“中国梦”的衡量指数,并用该指数对“中国梦”目前的实现水平进行客观的经验估算.由于森的福利经济学是对马克思自由发展观的当代解读,所以以森的理论为前提的人类发展指数可以作为编制“中国梦指数”的基础.利用“中国梦指数”可以测度中国在全方位人类发展上的优势与差距,也可以实证分析国内各省的“中国梦”实现水平,结果表明:政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可能成为制约“中国梦”实现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基于HDI的政治文明指标的理论构建和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仅用三个指标难以完整地表现人类发展的全部内涵,尤其无法体现治理和制度层面所代表的政治文明的程度,而政治文明对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无疑兼具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本文引入政治稳定、政治参与、法治程度和执政能力四个维度,来刻画政治文明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的政治文明程度虽然在不断进步,但整体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未来,通过提升政治文明促进人类发展的潜力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经济非均衡发展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存在初始要素禀赋以及反映区域要素和非区域要素之间匹配程度的要素适宜度水平的差异,产生了生态文明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较慢的国家以及生态文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和生态文明发展较慢的地区。生态文明经济表现出阶段性发展阶段差异和区域发展差异,产生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差异,使生态文明经济在更高层次上非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相继经历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四种文明形态,对应着无色(虚无)发展、黄色发展、黑色发展、绿色发展四种发展范式。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下以低消耗、低排放与高效率为特质的新型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面对全球经济危机、资源短缺危机和环境气候危机的必然选择。从黑色发展范式到绿色发展范式的转换,需要实现“五位一体”的转型:发展主体由“单一理性经济人”向“双重理性经济人”转型:发展目标导向由“只注重经济发展数量,不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向“优先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同时兼顾经济发展数量”转型,发展模式由“低成本竞争、高资源环境代价”向“高成本竞争、低资源环境代价”转型,发展过程由“线性强物质化过程”向“非线性弱物质化过程”转型,发展路径由“黑色工业化、黑色城市化与黑色现代化”向“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与绿色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7.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苏格拉底开始,人的主体性观念得以正式确立.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潮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人自身的价值被大大褒扬了.可是,就在人的主体性得以确立和获得发展之时,人类中心主义也如影随形,先后经历空间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基督教神学的人类中心主义.这样,人的主体性逐渐被异化了.在“人类中心主义”这种异化的世界观作用下,人类以主人的身份凌驾于自然之上,开始对自然界进行大规模的掠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因此,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之一,发展生态生产力和实现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便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与其社会的文明状态相适应的。原始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朴素无碳”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是“适应性低碳”的,工业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是“发展性高碳”的,而生态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应是“理性低碳”的。理性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我选择,是要在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进程中实现低碳化,是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发展。构建和普及理性低碳生活方式,需要树立和强化低碳生活理念,实现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低碳化改造;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各个国家和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普及各具特色的理性低碳生活方式;需要各生活主体的协同配合,政府、企业与居民等要全方位地、积极地、广泛地践行理性低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并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然而邵阳是湖南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落后地区,其工业化程度、城市化程度相较于全国发达地区乃至湖南其他较发达地州市,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发展差距显著。在当前绿色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邵阳生态文明建设应有其特有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走向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文明”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它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要正确的认识生态文明,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虽然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但各界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尚未形成共识,低碳经济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基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视角,在总结学术界关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和分析低碳经济发展转型的基础与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包括本质维度、目标维度和贡献维度三个维度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低碳经济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2.
根据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要求和目标,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持续能力、竞争能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能源与环境保护等六个层面入手,通过20项指标构建了一套信息全面且能充分体现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特征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编制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指数及甘肃省各市州的工业经济发展指数,据此对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状况进行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立体分析与评价,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整体形势向好,同时各层面因素变动的差异性较大;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且地域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13.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是"两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文明理念出发,界定城市生态文明的概念及特征,提出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与环境和谐关系、人类生态伦理文化,以及环境治理与生态安全五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长株潭生态文明水平较高,居中部地区前列,表现为经济发展较快、竞争力较强、生态保护法规较完善、环保力度不断加大等,但也存在产业结构重型化、工业"三废"排放较多和循环经济发展不快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理念深入人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实践层面也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重要一环,各级政府连年增加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但是中国工业污染排放量未减反增,生态质量级别评价为一般,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环境规制程度和财政支出力度加强,环境污染却增加的“绿色悖论”现象。本文基于财政分权的视角,进一步探究财政分权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机制,主要有地方政府关于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自主性,加之受税收压力与区域竞争的影响,造成了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投入的差异性。地方间政府竞争会弱化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环境规制对本地区环境污染的抑制效应,这个结果解释了“绿色悖论”在中国部分地区存在的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财政支出政策实施的机制存在缺陷、地方财政治理效能不足,造成了“绿色悖论”问题,影响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后期,建议通过构建合理适度的财政支出分权体制,创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财政支出机制,推进预算绩效和监督体制改革,提高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效率。  相似文献   

15.
根据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61个县域的实际情况,对人类发展指数的三个维度指数——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指数、人均GDP指数进行了权数重置,以此来对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各个县域的贫困状况进行评价,并比较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各个县域贫困状况的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发现按照国际通用人类发展水平划分,61个县域的人类发展指数集中于中级水平,而人类发展指数处于中等偏下的县域主要存在教育指数偏低或人均GDP指数偏低问题,进而提出促进教育指数及人均GDP指数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危机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大困境,在危机面前,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类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指明了道路。为了使环境的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前进,人类必须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来修复由于旧文明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以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为指导,改变“天人对立”的旧文明自然观,树立生态文明的自然观,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以指导人类的行为,改变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出路之一。  相似文献   

17.
现代工业文明创造的辉煌是从未有过的,它带来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社会危机也是从未有过的,人类传统的发展观和文明观正面临严峻挑战.人类社会能不能“与时俱进”,扭转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向,实现一种文明的整合、重塑、超越和变革,依赖于一场“生态文明”的“新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大研究、大实践.只有逐步解决了人类自身的“生态化”转向,才能逐步实现人间秩序友好和平、自然秩序平衡稳定、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的全方位“和谐”的“生态大文明”.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应当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并列的现代文明的基本标志之一。环境和生态问题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发展的最重大课题。推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和发展,应当是今后较长时期我国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生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生态环境问题正在演变为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对于产业结构不平衡、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面临生态资源和环境双重压力的湖北省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广大人民的福祉,关乎着人类和民族的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诉求,表现在生态优先、和谐共生以及永续发展。生产关系因为生产力产生大幅度变化从而影响生态文明价值诉求的实现。在农耕时代,人与自然是基本平衡的;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失衡巨大;我国近40年的高速发展也对自然造成严重伤害。新时代下,防治生态文明价值诉求失衡,应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诉求的理念出发,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建社会和谐,构建新型生态文明价值观,为生态文明提供政治及制度保障,为创造人类美好生活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