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本来就是不确定的,具体到某个国家、某个时期的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则更是不确定的。一些实证研究否定了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财政分权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命题的彻底否定。财政分权促进经济增长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这种促进作用是不可能自动获得的。不同的制度安排使不同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获得财政分权所带来的潜在利益,而且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在边际上也可能是递减的。  相似文献   

2.
准确衡量财政分权度及其变动趋势是财政分权研究的基础工作。财政分权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利用不同指标计算的财政分权度,往往反映了财政分权的特定维度,得到的结果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文章作者使用徐永胜、乔宝云(2012)构建的衡量财政分权度的综合方法,对我国分税制后1995~2014年财政分权度进行了全面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分税制后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995~2014年我国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期差异,总体来说这一时期财政分权度变动抑制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通过利用197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单位根、面板协整、FMOLS估计法和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财政分权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地区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长期内,财政分权与地区经济增长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短期内,在全国和东部,两者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中部和西部,两者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财政分权有关理论以及中国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对于中国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并对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对我国财政管理的意义得出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5.
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理论探讨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财政分权有关理论以及中国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对于中国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并对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对我国财政管理的意义得出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1996—2008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测度了国内商品市场的分割度。从财政分权带来市场分割的角度,运用1996—2008年我国分省面板数据,考察了影响市场分割程度的因素。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国有化程度、出口、外商直接投资会加剧市场分割,而地区之间的技术差异、进口、投资市场化会促进国内市场整合。鉴于中国持续存在的省际市场分割现象,研究了市场分割对于省级经济增长的效应,发现市场分割有利于本地经济增长,并且对经济增长有倒U型的影响。进一步对我国市场分割、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市场分割会加强财政分权的经济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财税体制及人口资源禀赋的角度,使用省际面板数据模型,研究财政分权、人口红利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财政分权是扩大出口规模的经济激励因素,通过激励地方政府竞争,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增长。人口红利作为出口贸易增长的重要资源禀赋,不仅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规模和结构,而且有助于吸引FDI,促使企业选择出口导向型战略,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FDI、工业化水平、市场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研发投入强度对出口贸易均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政府支出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评估政府支出效率、分析支出效率的影响因素对提升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DEA—Tobit两阶段分析法评价政府支出促进经济增长的效率,并对支出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各省政府支出效率呈现多峰分布。政府支出效率与财政分权程度和开放程度负相关,与工业化程度、人口密度、市场化程度以及政府治理水平正相关,与政府支出规模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从财政管理权(预算权)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研究财政分权的新视角.选择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之比作为财政分权的度量,可用于探讨财政分权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系.利用1999~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另外,控制地方经济发展程度这个变量后,发现经济发达地区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有益.这可能暗示了中国经济仍然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稀缺的公共资源过多集中于地方政府不利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政府纵向分权体制中的经济增长激励与同级政府体系中的横向财政分权过渡,是导致我国居民收入比重过低的体制性因素。在政府的要素支配权过大、经济职能过多的背景下,中央政府难以消除地方政府产业偏好对劳动报酬份额的不利影响,提高居民收入比重的政策实施空间受到限制。长期来看,要从根本上破解居民收入增长的体制困境,必须深化政府向市场的经济分权改革,使政府职能回归应有的"公共"属性。  相似文献   

11.
“营改增”主要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二是对现有税收分权模式的影响。“营增比”指标与实际GDP增长率负相关,表明“营改增”所引起的税收收入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营改增”的减税效应也会对市场主体产生明显的激励效果,同时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深远。“营改增”所涉及到的税权问题,短期内,可通过调整、完善中央与地方间的收入分配方案予以缓解;从长远来看,问题得以解决的根本途径还在于回到法治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2.
当前,“去行政化”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是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校内部看,去行政化的关键在于协调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在明确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关系和职责的基础上,以“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方式处理学术和行政事务,坚持学术本位,健全管理机制,加强民主建设,强化行政管理的服务效能,形成两者之间的有机分工、合作与制约。  相似文献   

13.
优先发展水电能源是对能源资源最大的节约,是保证能源工业持续发展,满足构建和谐社会能源需求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火电和水电发展现状和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阐明了发展水电能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论母子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及其财权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子公司财务管理有集权、分权、集权与分权融合三种模式。选择母子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应比较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充分考虑股权集中度、企业规模等相关因素,以进行具体的财权配置。  相似文献   

15.
电力市场化改革实践反映出我国电力法的立法基础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概括我国电力法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提出电力法修订的主要方向及内容、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完善、监管制度的系统构建及关于我国制订反垄断法的立法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电力商品的技术经济特征是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起点,电力经济的运营模式是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基础,电力市场的新特征是电力企业确定市场营销策略的依据,电力企业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要结合电力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系统应用市场营销的思想和方法,注意管理学和经济学提供的合作营销、博弈论和期权期货等新思想和新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浅谈我国电力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电力市场现状及其原因,简单介绍了国外电力体制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最后对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之路进行了初步分析,对目前电力市场建设中存在的争端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电力产业正在经历一个世界性的重组浪潮。由于电力产品具有价格弹性低、无法储存等特征,一个占有市场份额很小的发电商也可施用市场力来操纵价格。西方国家在电力产业重组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分析借鉴的基础上得出:电力产业市场力的防范,一是要在发电环节引入竞争,分拆那些占市场份额过多的发电厂商,二是通过长期合同来稳定电价和抑制市场力,三是实行实时零售电价抑制高峰期的用电需求,四是设立适当的价格上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鉴Beck、Laeven和Levine(2008)模型将地区和产业特征相结合,利用我国2001—2007年29个省级区域25个细分工业行业数据,实证分析了财政分权程度的地区差异对省级区域行业外商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分权较高地区的资本密集度大的行业外商投资较多,这一结论不受控制变量以及内生性问题的影响,是稳健的、可信的。根据外商投资来源地的不同将外商投资分为国外投资、港澳台投资的分别研究发现,地区财政分权对国外资本和港、澳、台资本投资吸引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资本密集度较大的行业,加强地区财政分权将会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但对港、澳、台投资作用却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中央与地方之间,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事权常作非正式调整,财力也常发生非正式转移配置。从总体来说,事权下移,财权有所上收,而财力则作不规则转移,这直接导致了基层县乡政府的财政困局。财政转移支付作为一项贯彻国家政策意图、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财政平衡制度,在我国由于其法律规制的程度过低,其实效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循序渐进,实现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法治化是一项紧迫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