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粮食安全关乎民生和国家安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战略。其中"藏粮于技"必须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难题,提高粮食生产领域的科技贡献率。同时,必须前瞻性地加速数字农业建设、精准农业实践和智慧农业探索,奠定我国粮食生产领域生态智慧农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北大荒集团"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目标是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和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农业生态安全,核心措施是加强基础研究,做好顶层设计,依靠科技创新和涵养地力,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农艺、工程、生物"三大举措",构建管理监督、政策支持、科技支撑、制度规范"四大体系",探索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技术路线。本文根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分析了北大荒集团黑土地保护情况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黑土地保护的战略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正5月10—11日,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在河南省洛阳市召开,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十三五"农业科教工作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首要任务,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度重视粮食科技人才的培养。粮食类专业是南京财经大学的特色,以"藏粮于技"为核心培养高级粮食科技人才是时代赋予南京财经大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文章从人才培养规律和社会需求出发,构建以"藏粮于技"为核心的粮食科技人才培养模型,并从潜力挖掘、潜力提升,技能打磨,实地实习等方面加强粮食科技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04—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涉及的“粮食安全”相关内容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运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政策内容包含3个方面(耕地资源、技术体系、藏粮能力),6个范畴(耕地、人才、技术、资金、流通、储存),涵盖18个主题和58个现象,各概念和范畴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耕地资源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保证,是“藏粮于地”之“地”;人才、资金和技术是粮食安全保障的关键举措,是“藏粮于技”之“技”;流通和储存是粮食安全保障的重点内容,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之“藏”,三者共同构筑了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结构体系。进而提出提升耕地质量与加强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和农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构建节粮减损长效机制等举措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四川粮食行业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市场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改革和创新双轮驱动,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相结合,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发展相结合,重点围绕粮食储藏、粮食信息化、质量安全、粮油加工等四个领域,涵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三个环节,提高粮食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推广应用,为推动四川省粮食流通现代化发展提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前哨农场以"农业强场""科技兴场""产业兴场"为目标,在"种得好""带得好""销得好"上下功夫,通过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粮食综合产能、提升粮食销售能力,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管"战略,有效提升大基地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8.
正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生产的第一要素,品种是种业的"芯片"。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挥良种的科技支撑和先导作用,加快品种创新步伐。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对品种更新换代提出新要求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实施新一轮品种更新工程,建立以高品质为导向的品种推广后补助机制,搭建全省商业化育种平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作物品种创新要围绕确保粮食安  相似文献   

9.
<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举措。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开放型农业和创意休闲农业,着力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有效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照保障粮食供需平衡、口粮自给的要求,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相似文献   

10.
从多维角度衡量产业兴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生产能力要强。如何让生产能力强?两句话: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就是要千方百计保护耕地面积,要守住一个底线。同时,要提高地力,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造提升中低产田。藏粮于技,就是要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单产,提高质量。单产水平要高。面积没有办法扩大,只好不断提高单产水平,提高土地生产率。这取决于两大因素:地力和科技。这与上一条相关联,因为,总生产能力,就是单产与面积之乘积。  相似文献   

11.
正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再次作出强调。他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要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考核,加强粮食市场价格监测和监管,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  相似文献   

12.
声音     
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必须毫不动摇地抓粮食生产,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势头不发生逆转,咬定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不放松。——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日前表示,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好"稳"的文章,要稳字当头,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十三五"规划纲要做了全面的部署,我们要突出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坚持问题导向,解决长期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主要矛盾,重点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也就是五个重点任务。一、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十三五"时期我们不追求粮食连续增产,我们是不是要"十三连增"、"十四连增"?不追求这个,但  相似文献   

14.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国内外历史经验都表明,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指出,要研究和完善粮食政策,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笔者学习这番话后颇感意义深远,特就这方面问题进行阐述与讨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以较少的人均耕地取得粮食生产快速增长我国属人多地少国家,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人口是5.4167亿,  相似文献   

16.
<正>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总产量稳定在6亿吨以上。稳住粮食生产,守住"三农"这个战略后院,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是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  相似文献   

17.
<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2023年,前进农场有限公司与时间赛跑,与天气较量,合理调配机械力量,采取人机齐上、连续作业的方式,全面掀起水稻收获高潮,绘就出一幅丰收在望的喜人画卷。科技赋能誓夺金秋粮满仓秋收以来,前进农场有限公司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向科技创新要产量、要品质、要效益,不断完善智慧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将智能装备技术与先进农业种植技术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8.
"插上科技的翅膀"是北大荒集团"三大一航母"目标导向和国际化"双循环"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北大荒集团要深耕"藏粮于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切实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牢记"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靠优秀的人才、先进的设备、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园区"。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为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供给链提供持续的强劲科技动力。  相似文献   

19.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要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  相似文献   

20.
<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9年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切实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着力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要重视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注重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把他们引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做好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