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卷首语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流动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在农业劳动力绝对剩余的背景下,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到其他产业、农村劳动力如何转移到城镇的问题。然而,随着近年来"民工荒"现象的反复上演以及关于"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到来的争论,人们开始从更多的角度关注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例如,王子成采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外出务工、汇款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分析视角,运用2010年全国2258个县域统计数据,从全国县域和东部、中部、西部县域的角度,实证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从全国县域的角度来看,县域区域经济发展每提高1%,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0.7737%的贡献,相邻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空间上的互动效应;从东部、中部、西部县域来看,东部地区县域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程度明显高于中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空间互动效应作用明显高于东部、中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制定区域性的相关政策,有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西部、中部地区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及城镇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等,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东部地区要充分发挥现有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吸纳;另外,还需要构建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机制。  相似文献   

3.
向卿青 《农村经济》2012,(6):97-100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这种人口"空心"的现象在山区农村更是常见。本文以四川省苍溪县为例,分析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程度以及由此引发的各项社会问题。最后结合苍溪县的政策,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宁夏固原市的劳动力转移,被誉为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亦成为促进当地农村发展的一大产业.从其劳动力转移的历程看,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越来越突出,非农收入在农民家庭中所占比例亦越来越大.从我国农村的长远发展看,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推进农村人口非农化.因此,正确认识和理性思考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的适度和有序转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社会分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一组大样本数据,本文尝试以家庭为单位,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税改革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背景下农村居民的社会阶层分化情况。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促使农村居民的职业和收入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进而促使社会分层更一步深化;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已经很高,大多数类型的家庭都可以分享劳动力转移的成果;农村社会已经形成了七类特征较为显著的群体,这些群体在社会中形成了一个近似金字塔形状的社会结构,传统农业家庭和年老贫困家庭成为消除贫困的主要目标。同时,在"人口红利"兑现后农村如何实现进一步发展,需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6.
有效与困境: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有效与困境并存。困境原因,一是产业初级性导致转移就业有效性难以发挥,二是转移主体在重新选择就业机会时发生分化,农民转移动机发生由"经济性转移"向"价值性转移"的变化。根据乡村旅游转移劳动力就业阶段性特征,应加快乡村旅游集聚区形成、构建有效转移平台,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形成劳动力转移就业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发展推动农民群体分化,农民群体分化进而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为了推动农民市民化,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以城乡统筹方式分担农民市民化成本,需要政府、企业、农民、城镇居民以及其他社会机构和组织共同分担支持,真正体现城镇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市民关注农民,实现农民群体分化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达到城乡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加快了农民市民化进程,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深化社会分工;城镇化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平台,扩展了农村劳动力的选择集,促进人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发展促进农业经营方式变迁,加快农民群体分化。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农民群体分化促进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的农民群体分化与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一个协调互动的演化过程,在这一协调演化的动态均衡过程中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和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辽宁农民科技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辽宁省通过开展"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及丰富多彩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使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来看,农民科技素质低下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渐进特质与现实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事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大局。本文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境、制度创新的特征、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等多方面论证了渐进式的转移是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的必然选择 ,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构建稳健转移途径的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不断地向城市和非农业部门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天津人口分布与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收入结构等方面出发,对天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展开分析.经分析发现,天津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呈现出兼业性、区域性特点,并由于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技能的缺乏,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还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普遍现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息息相关,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变革,以及人民的切身利益,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问题。我国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有利条件,也带来新的挑战。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向城镇,从传统农业转向非农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重视和谐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机遇。本文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视角下,探讨农村劳动力构成变迁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是西部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主要是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发展经济学中的刘易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是西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所借鉴的主要方法。这些方法始终坚持把理论与实践、宏观分析与微观调研、批判与建构相结合,既注重共性与普遍性,又突出西部区域个性与特殊性。[结果]农业人口转移主要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2个部分,二者都是人口城市化过程。农业人口转移的方式主要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和农业人口从种植业向非种植业转移两种。西部地区农业人口转移应坚持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三农"现代化"四化"并重发展,一方面,要推动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战略转移农业剩余人口;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现代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重视农业和农村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改变单向度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思维。[结论]西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安排与创新,主要解决"转的进、稳得住、有保障、可持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系统梳理金融素养理论研究演进动态,本文遵循"提升农民金融素养—促进农民要素市场参与—推动农村要素市场发育"的理论逻辑,阐释了农民金融素养对农村要素市场发育的影响机理,构建了动态视角下农民金融素养与农村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三大要素市场发育及整合的互动关联系统,并剖析了其局部及整体运行逻辑。研究发现,提升农民金融素养水平有助于促进农民以要素需求者和供给者双重身份参与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的充分流动和单一要素市场的发育。研究进一步表明,以农民金融素养为纽带可有效激活农村"人动—地动—钱动"的要素市场互动关联系统,使农民金融素养在要素流动实践中得以持续提升,同时不断生成要素流动新的循环,最终加快农村各要素市场的均衡匹配发展和整合发育。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是必然,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素质、带动农产品流通。但是也无法避免一些问题,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与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成本增加。对此,我们应该处理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清醒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章艳秋 《农村经济》2022,(7):136-144
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回流”受到各界广泛关注,而人口现象背后本质上是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本文着重从产业结构高级化、资源配置合理化、生产要素高端化三个维度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影响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三个命题,同时利用2000~2019年西部12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高级化对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显著负相关,但将二、三产业独立检验后发现,第三产业增加值份额提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促进作用;(2)伴随东部产业转移,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人口与产业空间分布协调度均有所改善,资源配置合理化对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呈正向作用;(3)西部地区资本边际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纵向转型升级动力不足,区域人口流动分层效应显现,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流出与高年龄、低技能劳动力回流并存。基于此,提出三点政策建议:(1)保持足够定力夯实西部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切实强化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的支撑;(2)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等问题,不断优化人口结构;(3)做好人力资本、科技教育等社会环境培塑...  相似文献   

17.
<正>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业生产经营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首先要通过城镇化,通过工业、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只有让农村人口转移,农村从事农业的人口与劳动力减少,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才有望成为可能。为推动部分农村人口就业转移和城镇化后的土地形成规  相似文献   

18.
解决"三农"问题是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云南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逐渐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云南的特殊省情以及有组织有领导的转移工作起步晚、基础差,目前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拟就进一步推进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云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不只是关系到农村和农民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的战略问题。在此过程中,对农民的转移培训是一个重要环节。借鉴国内发达地区的先进做法,结合国情,本文在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培训状况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的自然过程。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促进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变,中心问题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国,由于人口过度膨胀、劳动力超量供给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