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22年2月开始,市委组织部和市农业农村委从全市市、区两级机关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中通过组织遴选的方式,面向全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承担任务较重的50个左右乡镇选派“80后”优秀年轻干部,进行为期两年的挂职。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充实和加强乡镇基层工作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推动优秀年轻干部在基层一线实践历练中加快成长。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下,随着数字经济在农村的渗透率逐渐提高,未来农业发展趋向数字化,因此农民数字素养亟待提高。首先,利用理论分析的方式,从农民使用、学习、认知、社交和安全五方面具体分析农民数字素养提高赋能乡村振兴的机理;其次,针对我国目前实际状况,指出农民数字素养提升的障碍;最后,提出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3.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然而乡村振兴战略在实行过程中面临着优势产业缺乏、人才外流严重、文化建设体制机制不完善、生态环境污染、基层治理低效、社保投入不足、土地流转受限、法治建设薄弱、人口老龄化严重、资金管理薄弱等障碍。本文对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十大障碍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相关部门找准乡村振兴的痛点难点提供思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刘德仓 《山西农经》2023,(3):172-174
目前,我国乡村振兴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要做的事情很多,广大农村情况又千差万别,不能齐头并进也不能各自为政,要有主线和必选项,在主线的引领下或做好必选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灵活建设。因此,必须围绕“国之大者”抓主抓重,找准发力点,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推进乡村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的平台载体;强化基层党建,树牢乡村振兴的定海神针。这四项大的工作,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重点,必须做实做好,以保障乡村振兴全面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 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我国发展趋势和应对我国发展难题所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我国乃至全球“三农”发展进程中都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通过对青海乡村振兴实施成效进行测度,找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以期为青海农村全面发展提供决策思路,也为欠发达地区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基于乡村“五大振兴”维度,构建了38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青海省乡村振兴实施成效运用改进熵值TOPSIS灰色关联度模型进行测评,找出青海省乡村振兴与理想状态整体拟合程度;并用障碍度模型对障碍因子进行分析,找到制约农村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结果 (1)青海省乡村振兴灰色关联贴进度为0.425,处于中级阶段;各地区之间乡村振兴发展不平衡,各准则指标的灰色关联贴进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2)乡村振兴主要障碍因子有:规模农业经营户比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流转草场面积比重、通天然气村比重、有开展旅游接待服务的村比重、农民参加农民合作社和劳动力转移户数比重。结论 青海省乡村振兴发展相对较好,但存在区域间的不平衡性,为了更好地促进乡村全面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必须从建立现代化农牧业产业集群、改善农牧区就业环境和强化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入手,从根本上完善乡村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6.
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抓“三农”工作的重点,而基层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落实基层的乡村振兴工作,是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的有力“抓手”。通过研究基层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基层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依托外部资源推动内生发展是乡村振兴新内源式发展路径的重要机制,实践中容易出现外部行动而“内”不动的困局。本文以新内源式发展理论为支撑理论建立外部资源参与乡村振兴的基本路径,借助运动生物力学理论进一步理解内部资源、外部资源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并构建了内外合力促进乡村振兴的联动模型,对于理解外力推动、内生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绝佳的分析视角,同时借助个案研究方法探索了外力推动下乡村振兴的初始困境与破解路径。研究发现,(1)重塑文化认同是破解内部弱参与的有效手段,但单向的文化撬动难以激活文化资源,以文化为载体的民俗活动能够强化村民联系,唤醒主体意识,这个过程需要依托外部资源的推动;(2)外部资源推动内生发展的着力点是形成内外合力,落脚点是重建村落共同体,促成村民的一致行动,从而保证乡村振兴的生命力和持续性;(3)乡村振兴新内源式发展路径的实现依赖于赋能、参与、认同的渐进式治理,其中,赋能是根本目的,其实现过程就是村民参与的过程,也是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以福建省晋江市8个村庄为案例研究区,构建宅基地退出推动乡村振兴的理论模型与影响路径,探究经济发达地区宅基地退出如何推动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研究方法:扎根理论、实地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地方政府、村集体、农户等不同主体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有不同的行动逻辑,宅基地退出从产业发展、乡村规划、基层治理、分类推进、文化彰显5个方面形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而土地要素激活、人地关系协调、交易费用降低与差异化退出模式的运行机理形成的“内生推力—外源拉力—系统突变力”的作用力,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不过,基层政策执行中的偏差与机会主义也会导致治理效能不足。研究结论:未来应从基层治理和乡村规划两方面设计出宅基地盘活利用的整体制度,以更好地激活乡村振兴内在动力,协同推进农村宅基地科学有序退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80后年轻干部在经历和阅历上是有所欠缺的,他们当然需要培养、成长与锻炼的机会,但是不能拿基层的老百姓开练。现在基层的社会矛盾、利益冲突非常复杂,各种问题混绕在一起,意想不到的事件一触即发,这对基层干部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基层更需要成熟和能力强的干部,不能完全把基层百姓当成年轻干部开练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建设美丽乡村更是与基层党建密切相关,只有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出落实上级政策、引导发展方向的作用,才能真正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浙江省的“千万工程”通过基层党建带动保障机制,夯实了乡村地区的政治基础,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获得了良好效果,其经验对于辽宁乡村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晓东 《山西农经》2022,(17):165-167+192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党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建设行动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但当前乡村建设存在着人才数量短缺、水平不高,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乡贤文化没落,乡贤人才流失,基层党组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乡村建设行动的顺利开展。解决乡村建设人才队伍问题要从建设一支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吸引各方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事业,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重塑乡贤文化、培育新乡贤,完善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李文嘉 《山西农经》2023,(6):16-18+22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在党中央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西部地区乡村建设现状为依据,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评价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以期及时发现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加强基层治理、促进产业发展以及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为抓手,助推西部地区乡村高质量建设。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基层治理呈现新的治理形态。本文基于对杭州市涝湖村“鹰眼盯”数字治理模式的案例分析,提炼出乡村基层数字治理的三重实践机制。研究发现:互动是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数字赋能使得乡村基层组织与村民之间的互动朝着互动主体自主化、互动方式技术化和互动内容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传统信任模式逐渐向数字信任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乡村基层治理透明性和回应性的提升促进了村民信任重建;整合则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动态过程,通过数字赋能,乡村基层实现了空间、结构和数据的再整合。此外,数字技术嵌入也给乡村基层治理带来种种挑战,如数字“负能”、“数字形式主义”、村民数字素养差异以及长效发展困境等。  相似文献   

14.
数字乡村建设既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新兴发展路径。准确认知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把握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依据,是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有效落地的前提。文章在基本认知数字乡村建设的理论前提下,总结县域数字乡村建设的基层探索与实践,提出了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层党建是构筑乡村振兴强大动力系统的关键。近年来,基层党建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和"红色引擎",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发展。分析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建设离不开有知识、懂科学、有情怀的农村籍大学生的参与,农村籍大学生以乡村经济引领者、乡村文化传承者、乡村生活建设者等身份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弥补了乡村振兴建设的人才“短板”。农村籍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受到经济利益、乡村情结、制度帮扶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影响。因此,应当制定针对性的乡村振兴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充分发挥农村籍大学生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补位”功能。  相似文献   

17.
易纯  刘彬  曾志伟  刘沅 《山西农经》2024,(3):126-128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基层规划人才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缓解乡村振兴基层规划人才问题,提高高校服务地方人才需求的能力以及提高地方基层规划人才的专业能力,探索符合地方需求的乡村振兴基层规划人才培训培养的教学路径,从制订培训计划、策划培训内容、保障培训效果三个维度探讨基层规划人才培训的教学改革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更加深入地把握和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妥善处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等关系。第二,坚持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观点。乡村振兴要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在各项建设中均要  相似文献   

19.
彭德莲 《山西农经》2023,(12):105-109
乡村振兴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核心行动,而农民主体性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核心行动的关键发力点。文章对M地、T区乡村振兴开展田野调查发现,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农民教育发展选择空间狭小、农民政治参与的施展空间不足、参与经济选择与决策范围局限、文化选择面临困境等影响着农民主体性的提升。激发农民主体性既要靠自觉,也要借助人才外力。因此,通过思想下乡解放思想、赋技促新寻求主动、赋文增蕴凝聚力量等路径,为农民主动作为提供思想保障、技术支撑以及文化动力,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助力。  相似文献   

20.
<正>推进乡村治理事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事关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金山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时代乡村治理理念,探索“五治”融合的乡村善治机制,塑造党建引领的“思想灵魂”、打破基层治理的“硬塞障碍”、畅通乡村服务的“神经末梢”、激活村民自治的“组织细胞”,最大限度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