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当前,气候变化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气候变化通过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影响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国际社会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高度关注并积极应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不断增强防范气候风险意识和水平。本文从甘肃实际出发,梳理分析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影响原理及国内外应对措施的基础上,运用压力测试方法评估气候风险对地方法人银行的中长期影响,并提出做好顶层设计和监管统筹协调、完善气候相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气候风险监测预警评估框架、加强金融机构对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等应对当前气候风险管理问题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气候风险已成为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主要挑战,低碳转型政策可能给碳密集型行业带来重大风险。本文通过梳理并借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开展气候风险宏观情景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八大高碳行业之一的火电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情景中针对中国未来气候政策的不同假设构建对应的企业财报驱动模型,评估在到2100年将全球平均变暖限制在2摄氏度以下(低于2度情景)和将全球平均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内(2050年净零排放情景)两种情景下的不同转型路径对我国火电企业债券违约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低于2度情景相比,净零排放情景下火电企业未来经营承压,后期债券违约率加剧上升;如果企业提高清洁能源发电结构占比或进一步优化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可大幅降低债券违约率。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应持续深化火力发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布局,在财政、金融方面有针对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CCUS技术发展及应用,充分释放技术创新的潜力以促进高碳行业转型;完善气候宏观情景压力测试评估机制,全面评估气候转型给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并通过经济体系传导至金融体系。探讨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冲击,总结了金融监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经验,分析了我国管理气候风险的不足,并结合实际提出完善气候信息披露制度、将气候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明确气候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流程、开展气候压力测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胡晓玲 《金融纵横》2022,(10):28-32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做好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评估与应对。本文分析了气候转型风险产生的资产搁浅及其影响,从开展气候压力测试以及构建气候转型风险评估模型与方法两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相关实践,并提出了完善气候风险评估框架、有序出台气候应对措施、加强金融机构气候风险管理能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以及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使得金融机构气候环境风险日益加剧,金融体系面临着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两重风险,敲响了金融机构应对气候环境风险的警钟。但众多学者致力于研究绿色金融如何助力经济低碳转型,却忽视了低碳转型中面临的隐患。本文对气候环境风险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剖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问题,推动经济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有力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达成,就金融机构如何防范气候环境风险展开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徐庆宏 《投资研究》2015,(2):157-160
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目前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讨论了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定增长的路径选择,研究了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中长期信贷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作用,并从贯彻国家战略政策、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发挥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重要作用等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如何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的风险是商业银行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要以发展的态度来看待问题,经济下行和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困难的同时,也促使商业银行加快改革创新和业务转型步伐,完善公司治理,提高综合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监管部门也应创新监管机制和政策,为我国银行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壮大提供宽松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对甘肃省13个市州的调查结果,首先从短期、中期、长期以及宏观、中观、微观多层面出发,系统研判了新冠肺炎疫情对甘肃省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进一步从经济背景、应对措施和出台政策入手,系统对比分析了“非典”和新冠肺炎两次疫情的异同;最后提出,甘肃省应主动从疫情带来的危机和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化危为机,短期看应坚持疫情防控与支持经济发展并重,长期看应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  相似文献   

9.
气候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通过多种渠道向金融体系传导,塑造具有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高韧性发展模式,是全球经济和金融活动共同面临的新课题。银行作为资本连接者,内部运营和价值链合作均受到转型风险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双碳”目标给银行的行业风险管理和投融资决策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何识别和量化“双碳”政策影响的行业异质性和行业外溢性对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在识别银行面临的气候转型风险基础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涉碳资产风险敞口,通过投入产出模型解构“双碳”政策影响的行业关联性,并实证测算高碳行业之间、高碳行业与金融行业之间以及高碳行业与银行投融资主要支持行业之间的关联影响。基于实证结果,从风险识别、风险敞口、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四个维度提出了银行气候转型风险管理及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速下滑,债务违约风险、气候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加大,全球产业链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各国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应对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常规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可能加大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疫情也将对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变革,现有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加速转型.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中国快速反应,迅速控制疫情蔓延,推动国内企业率先实现复工复产.与此同时,中国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率先进行转型,有效化解危机,防范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1.
蔡宇宁 《时代金融》2013,(14):164-166
在我国经济悄然转型的大背景下,金融大力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既是实体经济持续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金融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功能转型的意义所在。作为推动实体经济的主力军,银行业应牢固树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的理念,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强化风险防控能力,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中寻找发展机遇。运用经济学原理,通过对金融转型的必要性、支持小微企业的路径方向选择以及经营风险性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2012年山东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确保了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经济运行的质量和均衡性稳步提升。全省金融系统认真执行宏观调控政策、金融监管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稳增长”的有关要求,社会融资总量稳定增加,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保障作用增强。但受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转型等因素影响,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各类风险因素明显增多,维护金融稳定面临较大压力。妥善应对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应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深化金融改革与创新,完善金融服务与管理,切实提高风险监测、防控与处置水平,严守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相似文献   

13.
宏观审慎政策不仅要在风险积累时坚定稳妥收紧,而且要在风险显性化时及时有效放松,已有研究多聚焦前者,针对后者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后者对于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同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宏观审慎政策宽松的内涵、作用机理和制约因素,梳理了新冠疫情前及疫情期间宏观审慎政策宽松的国际实践,并基于66国数据采用计量模型科学评估了政策效果,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宽松的有益经验,分析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宽松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宽松可通过稳定信贷市场、保障金融运行、引导正向预期、产生外部性等传导渠道实现政策目标,但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总体看,疫情期间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宽松显著缓解了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压力和金融压力,其中,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的宽松效果相对突出;有效积累缓冲、保障缓冲释放、把握好政策尺度是提高宏观审慎政策宽松效果的重要因素;我国探索开展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宏观审慎政策宽松实践,但还存在政策潜力有待释放、政策工具箱仍需丰富完善、政策视野需要向非银金融部门延伸、政策应对非传统风险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结合我国...  相似文献   

14.
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的情况下,海外疫情自2月下旬以来呈现加速扩散、多点爆发之势,外部输入风险值得引起高度重视。海外疫情将对全球经济形成多方面影响:一是给全球经济带来“供需双杀”的自收缩倾向,造成世界经济在第一季度和上半年增速放缓;二是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恐慌情绪,资产价格震荡加剧;三是人民币资产开始体现出避险属性,既是机遇,也将对我国的金融管理形成短期和中长期挑战。我国应在前期已有的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的政策基础上,加强措施应对海外疫情扩散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5.
新冠疫情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动荡起伏,世界经济初步形成了以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和低增长为核心特征的滞胀格局。本文通过分析全球滞胀风险的成因发现:经济基本面、政策面、结构性因素和预期共同驱动通胀高企,持续紧张的劳动力市场使核心服务价格成为美国通胀中最“顽固”的部分;在全球总供给“逆风”的时代,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通胀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美欧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快速调整具有显著的外溢效应,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下行压力。短期看,全球滞胀风险会降低新兴经济体的产出,恶化其债务情况。随着金融动荡从外围国向中心国传导,滞胀风险对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将会越来越显著。中长期看,全要素生产率、人口增长率和劳动参与率面临趋势性下移,低增长将是未来全球经济的新常态。面对全球滞胀风险的外溢效应,中国应坚持“以我为主”的政策基调,防范中心国家政策调整带来的外部冲击,将扩内需放在首位,着力应对“滞”的风险,促进经济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  相似文献   

16.
新冠肺炎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乃至全球的覆盖面之大、经济活动影响之剧烈,都是历史上少有的,尤其是对处于转型升级、提质降耗的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影响不容忽视。短期冲击与政策应对短期来看,当国中国经济的宏观运行处于典型的"突发冲击—政策应对"框架之中。由于严厉的隔离措施,疫情不仅对中国内需构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随着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外部需求也出现了较大的下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迅速推出了一揽子计划。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通过开展多情景政策模拟及数值分析,考察了碳减排约束(以碳税为例)对转型风险的影响以及监管应对策略。考察结果显示:放慢征税节奏、政策沟通先行,可增强碳税政策的稳定性,缓解转型风险;金融与实体经济间“循环反馈”式传导路径,可放大碳税转型风险。碳税与监管工具搭配的结果表明:通过对银行棕色、绿色资产实施差别监管,可优化银行资产结构,显著提高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的韧性,有效遏制转型风险放大作用;综合运用银行棕色资产惩罚和绿色资产支持工具,以及明确监管工具的政策目标,均可提升监管成效,防范转型风险。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在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基础上,应警惕金融体系风险放大器的作用,注重惩罚类和支持类监管工具的综合运用,提升金融体系韧性;同时,确保监管工具聚焦于防范低碳转型风险,避免政策目标泛化。  相似文献   

18.
气候风险是目前金融体系所面临的最为严峻、最难以控制的风险之一,其因隐蔽性、间接性和滞后性等特点,以及人们对其认知上的局限,长期以来被金融体系忽视。本文从供给侧、需求侧角度梳理了气候变化对于经济体系的冲击,并通过家庭、企业、行业等微观渠道传导至金融行业,从而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影响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结合后疫情时代我国宏观经济环境、银行业特征和发展现状,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类型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提升银行业抵御气候风险的能力,发挥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纽带作用,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实体经济领域的发展,为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9.
财政政策在灾害预防与救助、降低气候脆弱性群体转型风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梳理了当前全球多个经济体运用特种补贴、税费豁免、政府性基金、财政转移等政策手段应对气候灾害和转型风险的做法,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财政政策体系、更好支持气候风险应对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20年10月至11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围绕"地方财政经济运行"展开专题调研.调研发现,疫情下的公共风险分布以及地方对冲风险政策具有空间差异性,各地复苏进度不一.数字经济发达以及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地方对冲风险能力较强,区域分化在疫情冲击下有扩大趋势,财政体制不完善会诱发地方治理失灵风险.基于分析,分别给出了短期与中长期政策建议.短期政策侧重于政策的延续性和政策结构优化;中长期要以公共风险为导向加快构建现代财税体制,主要包括:一是要适度加强中央、省级事权及支出责任,降低地方政府治理失灵的风险;二是以风险理念为基本原则,转变预算模式,提高预算效率;三是进一步完善现代税收制度,切实发挥税收的风险调节功能;四是完善债务治理机制来有效控制债务风险的不断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