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使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大型面板数据,研究了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将贸易自由化分为最终品进口关税的减免和中间投入品关税的减免,同时采用半参数估计方法测算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克服联立性和样本选择问题。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是两种效应的综合结果,即最终品进口关税的减免的"正向效应"和中间投入品关税的减免的"负向效应"。在区分企业出口状态、企业所有制类型和企业规模大小之后,研究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会对不同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关税减免的情况下,非出口企业从贸易自由化中的受益要大于出口企业,私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最大,其次是外资企业和港澳台资企业,而国有企业的生产率反而会降低。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2000年到2006年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的数据对此期间中国制造业出口市场的产品转换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分析了以最终产品关税以及中间投入品关税水平下降为主要形式的贸易自由化对企业进行产品转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国制造业出口市场上,大量企业存在产品转换行为,以关税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贸易自由化政策对企业的产品转换行为确实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中国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通过构建一个同时包含企业异质性、进口中间投入和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的理论模型,分析中间投入品贸易自由化影响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作用机理,通过测度企业层面的中间品投入关税和DVAR考察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中国企业DVAR的影响。在考虑了相关的内生性问题后,实证结果表明中间投入品的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中国企业DVAR的提高,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DVAR的影响并不一样。本文结论为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角度重新认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作为当前的一种主要的对外开放的形式,对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影响还没有统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生产率影响假设,利用2008-2012年中的69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来对假设进行检验。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可以促进国内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但是提升的作用在不同的国家收入水平和生产性服务业部门间体现出差异性。从国家的收入水平差异来看,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高收入国家的影响要大于低收入国家。对于不同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自由化影响来看,显著地影响制造业生产率的是金融和商务服务生产性服务业,运输和电信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较小且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苏丹妮  邵朝对 《财贸经济》2021,42(1):151-164
在扩大服务业开放和就业优先的背景下,本文在异质性企业理论框架下构建了服务业开放通过国内市场竞争效应、要素替代效应和出口扩张效应影响制造业企业就业的理论模型,继而利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与理论预期一致,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企业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生产率异质性,其促进了低生产率企业的就业破坏和高生产率企业的就业创造与就业净增长,同时还促进了低生产率企业的市场退出.对四类典型垄断性服务行业的进一步分析表明,通信业和金融业开放能够显著影响制造业企业的就业动态,而铁路和航空运输业开放的影响效应较弱.最后,本文还发现服务业开放通过其引发的企业间就业再配置改善提升了制造业整体生产率水平.总的来说,本文肯定了服务业开放可以作为中国制造业就业有效配置和质量升级的开放新动力.  相似文献   

6.
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纠正服务业劳动力配置扭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中国2003—2019年279个地级市数据,理论和实证分析了服务贸易自由化、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及最终品贸易自由化对服务业劳动力配置扭曲的影响。研究发现:作为直接影响机制,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显著改善了服务业劳动力配置扭曲,最终品贸易自由化对改善劳动力配置扭曲没有显著效果;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主要通过高技术产业集聚和创新两种间接机制纠正服务业劳动力配置,而最终品贸易自由化并未通过间接机制产生积极作用;从异质性分析来看,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业分别存在劳动力配置不足与过度的情况,服务贸易自由化能够显著改善两类服务业的劳动力配置扭曲。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中国加入WTO为背景,基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视角,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下降显著地提升了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对行业内不同生产率水平企业存在非对称性影响,主要通过提升较低生产率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促进最低生产率企业退出市场的渠道缩小了行业内生产率离散度,从而提升了行业资源配置效率。此外,上述资源配置效应在行业内国有企业、沿海地区企业以及出口企业样本中更加显著。文章为探究贸易自由化进程如何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WTO关税在线分析数据库和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分析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工业企业生产率演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进口品增加显著促进了中国工业企业生产率增长。另外,进行了分行业回归,并对回归结果给予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关税数据,通过“倍差法”实证分析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显著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异质性分析表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主要是由非加工贸易企业驱动,并不影响加工贸易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且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大于非劳动密集型企业,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显著提高了企业的技能劳动收入份额和议价劳动收入份额。  相似文献   

10.
吴赛芬 《商》2014,(7):204-204,177
根据新一新贸易理论,高生产率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出口,低生产率的企业选择国内销售。新一新贸易理论是产业内贸易和产品间贸易的延续,是研究产品内贸易的理论依据。少数学者用中国的数据分析,得出了与新一新贸易理论相违背的结论,即生产率低的企业选择出口,而生产率高的企业选择国内销售,本文也是立足新一新贸易理论,结合前面几位学者对湖南省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及得出的结论,而从理论上阐述企业异质性影响出口竞争力的效应分析,并得出与新一新贸易理论不一致的结论:企业生产率与出口显著相关,但其相关关系不确定,因此,企业异质性是影响出口竞争力的显著因素,然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是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的最新前沿。以Meltiz(2003)和Bernard等(2003)为代表的早期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假定企业生产率为外生给定的,贸易自由化通过资源在企业间的重新配置提高了行业层面的生产率。新近发展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将企业生产率内生化,揭示了贸易自由化影响企业层面生产率的微观机制。本文对贸易自由化影响企业层面生产率的代表性文献进行综述,并指出了该领域研究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加入WTO多边贸易体制是一种非对称开放,这种非对称开放一方面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开放,另一方面表现为WTO后加入者与先加入者之间的开放。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日数据,利用事件研究法检验非对称开放对异质性企业利润的差异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劳动密集度企业在加入WTO过程中获益相对更多,原因在于其充分利用了当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生产率、生产规模不同的企业获益多寡也往往与其要素投入组合相联系,说明要素密集度是企业在加入WTO过程中获益多寡的决定性因素。这意味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国家比较优势,特别是对于贸易自由化的后行国家,能够充分利用国家比较优势的企业会成为贸易自由化的最大受益者。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Melitz(2003)的基础上,将融资约束引入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进而研究不同贸易方式中企业出口比重变化在融资约束和企业生产率上的差异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出口比重提高有助于降低融资约束。(2)低生产率的企业以加工贸易的形式扩大出口,高生产率的企业会以一般贸易的形式扩大出口。实证研究采用海关数据和制造业企业数据,检验结果支持理论假设。中国出口企业主要通过出口比重的边际调整来最大化融资约束与企业生产率之间的得失,因此若想通过"出口学习效应"更快成长,政府应该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即松解融资约束和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4.
生产率分布离散程度是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体现。贸易自由化降低生产率离散程度是国际贸易利益的重要来源。上述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企业可以自由进入退出,因此市场化改革是上述贸易利益实现的前提。本文以中国为例,考察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交叉作用对生产率分布离散度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中国企业生产率离散度降低;贸易自由化降低了企业生产率分布离散度,这一作用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更为显著。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对外贸易自由化与对内市场化改革需同步推进,这样方可实现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资源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15.
贸易自由化与不平等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关注,本文拟就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同时,本文提出了明确的影响机制——贸易自由化影响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部门的就业。这一逻辑既是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实践,同时也符合当前中国大规模城乡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基于2000—2013年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本文以最小二乘法和工具变量回归均发现:贸易自由化显著缩小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这主要是因为贸易自由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出口、最终品和中间品进口等三种贸易形式均对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认为,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更加全面地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在鼓励出口的同时也要重视进口,保证进出口贸易平衡,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使用1998—2007年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检验了贸易自由化对71个制造业的行业内工资不平等的影响。实证分析得到的基本结论是产成品进口关税和有效保护率的下降显著地降低了行业内工资不平等程度。另外,外资开放度的提高对收入分配均衡有着不利影响,而出口导向程度的增强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收入分配效应。采用不同的工资不平等度量指标并不会对基本结论产生影响。贸易自由化的作用机制在于其提高了企业生存门槛,降低了行业内生产率差异,进而反映为行业内工资差距的减小。本文的研究发现表明贸易自由化对我国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加入WTO,我国进行了以进口关税减让为主的贸易政策改革。那么关税减让所引起的国内市场开放对制造业行业生产率是产生了冲击,还是激励企业提高了经营效率,进而提高了制造业行业的生产率?本文采用我国加入WTO前后(1999-2004年)27个制造业内资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关税减让的贸易政策变动对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进口关税减让对制造业内资行业的生产率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而美国进口关税减让则有提高我国制造业行业生产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鉴于中间品市场势力会对社会福利损失产生成倍放大效应,本文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视角,基于有效市场势力探究中间品关税减让对制造业企业福利损失的影响。研究发现: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显著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的福利损失,由于存在寡头之间相互牵制、小企业“渔翁得利”的博弈情形,抑制作用随着市场份额的降低而增大。机制检验表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通过推动市场发育度、缓解要素扭曲两个渠道加强技术竞争效应和成本节约效应来降低福利损失。此外,本文还发现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高垄断力企业的福利损失抑制作用大于低垄断力企业,对非高技术行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影响显著,但对高技术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应当基于市场结构和市场势力双重视角考察福利损失,市场竞争具有重要性,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推动市场发育度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提出后,对中国企业生产率的计算认为中国存在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即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比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要低。但是测算只是运用了求企业生产率的平均值的方法,这不能反映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整体状况。文章使用2005~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运用总量法和均值法分行业、分地区计算并比较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从而检验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的存在性。最后实证检验生产率与企业出口规模的相关性,结论显示生产率与企业出口是负相关的,这也是一种检验生产率悖论存在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霍杰 《商业研究》2012,(8):108-113
服务是一系列生产活动的必要投入,服务业自由化将对下游制造业有重要影响。基于中国银行业和制造业2003-2009年的数据,本文实证分析服务业自由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业自由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影响,外资企业进入、服务业私有化和服务业竞争水平的提高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作用,外资企业进入与服务业私有化相比更能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