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走出去”对外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理论界对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产业和区位选择等战略问题的分析和争论逐渐增多。毋庸置疑,任何分析和争论都应当“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我国的最基本事实就是,我国是一个国内发展程度差异很大的发展中大国。基于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特征,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战略应当是“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基于当前“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进程、效果和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新形势下改革当前“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的新思路和新建议。本文研究认为,要在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并使之相匹配的前提下,相应地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因地制宜的转移支付制度等,同时,要综合统筹发展,加强县际及县市之间的区域联合,促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3.
“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两个方面,十七大报告提出把两者更好结合起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以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但现有理论对“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关系的认识存在偏颇,我国应改变目前“引进来”政策优于“走出去”的状况,大力发展“走出去”战略,保持两者长期动态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政府投资与投资体制改革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首改革开放的30年,我国投资体制变迁的历史,实际就是政府投资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历史。投资活动是社会再生产最主要、最基本的实现形式,由于投资总量、结构及运行质量如何,会对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增加劳动就业、稳定币值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即倍受各方利益主体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5.
李金蕊 《现代商业》2023,(18):119-122
“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提出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旨在推动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合作和人文交流。深入研究风险因素可以帮助企业更明智地制定对外投资战略和决策,企业可以更好地分配资源,以减少投资风险。本文主要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风险策略,能够提高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投资活动的成功率和可持续性,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国际合作和改善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双碳”目标导向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电网体制。本文在梳理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电网体制改革进展与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要求,从市场和政府协同作用的视角出发,提出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电网体制,应能够同时满足有效市场竞争和有效政府监管的双重要求,并通过对国际上电网体制演进趋势的分析和主要国家电网体制改革措施的对比,提出充分放开市场化售电业务、深化增量配电改革和深化对“中间”环节监管以有效支撑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等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外直接投资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理清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区域、产业、主体等角度梳理了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现状,发现存在投资规模与经济总量尚不匹配、投资产业结构和行业布局失衡、投资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剧、投资地理区域空间分布不均,以及国内不同经济区域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提出继续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优化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降低投资风险、促进投资区域多元化等建议,以期为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提供理性引导。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2010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任务 (一)充分认识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认识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主要有两个视角:第一,: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改革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性。总体上看,“十一五”前4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生产力、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价值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主导层面是生产体系和企业分工的全球化,它的运作方式和手段是双边和多边相互投资的全球化。1998年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与吸收外资的比例约为1.1:1和0.14:1,而我国约为0.09:1。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9年底,中国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生产型企业约6000家,协议投资总额104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额69.5亿美元,占66.8%,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0.15%、占实际利用外资3566亿美元的0.9%。1999年实际对外投资仅200万美元。这种低度化的对外投资水平,反映出我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整体实力不足,与贸易大国的经济全球化的整体实力不足,与贸易大国的地位不相称,与世界对外投资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就目前企业“走出去”的现状而言,主要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缺乏压力,一批在国内有优势的企业,经济全球化下企业重线和重建的浪潮还没有冲击到他们,没有被淹没、被淘汰的担心和压力,不愿意支付和承担“走出去”的投资成本及投资风险,也不需要“走出去”的投资成本及投资风险,也不需要“走出去”的交易惠利;另一种是缺乏动力,一批大中型国有企业,没有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领导和职工得过且过,人多就下岗,缺乏向外扩张的动力,更缺乏“走出去”创业的责任感和勇气;一种是缺乏能力,一批经过改制的中小企业,在体制创新的促进下,正处于蒸蒸向上的创业发展时期,非常想“走出去”成就一番大业,但缺乏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能力,没有进行境外投资的资本、技术和人才,更缺乏国外管理和市场运作的经验。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一个企业能成功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10.
7月25日,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成立。由此,我国“四位一体”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投资促进体系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40个国家2008—2019年数据,利用修正后的投资引力模型考察东道国营商环境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总体上,东道国营商环境的提高能够促进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存在地理区位异质性、发展程度异质性和营商环境子指标异质性;文化距离在东道国营商环境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中存在负向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贸易投资提供了新的证据,并从政府与企业双重维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根据邓宁的国际直接投资阶段理论,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趋势,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已经进入专业化国际投资阶段,且具有较大空间。我国政府应出台完整的对外投资法律文件,建立海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促进企业对外投资健康发展。我国企业应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安全有效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利用能力。要加大研发投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核心竞争力;合理选择融资方式,为不断拓展海外市场提供资金支持;应根据自身需要,实行人才引进计划和加大内部培训,积极培育涉外人才,为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储备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贸导刊》2006,(1):33-34
“十一五”期间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应该围绕以下三个主要目标展开:  相似文献   

14.
“十一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如何确定?综合分析当前改革状况及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体制的要求,笔者认为,需要着重提出矫正基本框架、推进制度创新的问题。一、为什么提出矫正基本框架、推进制度创新?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借鉴国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了构建"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管理服务新型体制。这对我国探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新方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十五期间对外开放战略出现一个重要的新特征:从单方面强调吸引外资转向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为此也我国政府已经制订相关政策。如2004年商务部颁布《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在全国范围内下放境外投资核准权限,简化手续。目前看来,虽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比重不大,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的0.9%,流出存量的0.55%,但是增速较快(见另页表1)。2005年,从地区分布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亚洲(占跨国经营TRANSNATIO NAL O PERATIO N对外经贸实务60.3%)和拉丁…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末我国正式实施“定出去”战略以来,对外直接投资已逐渐成为推促我国对外经贸发展的重要一翼。继以陆地投资建厂、跨国并购、资源开发、产业延伸、逆向代工等方式“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之后,新近又推出了“走出去”创建海外科技园的前卫之举。标志着我国科技兴贸战略正朝国际高端领域演绎新的愿景。如何确保我国新一轮海外科技园的成功“走出去”及现已“走出去”后的成功践行,迫切需要按照新形势下创建海外科技园的新要求,进一步赋予科技兴贸战略新的内涵,提高科技兴贸战略对创建海外科技园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和制定与“走出去”创新相关的促进政策。  相似文献   

18.
“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大格局提出的我国面向21世纪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础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自2000年,党中央确立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概括叙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主要观点,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和我国对外投资理论研究的现状,介绍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动态,以期对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3—2017年65个国家的数据,文章构建了个体固定效应下多重链式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中介效应和传导作用机制,并将65国分成逆梯度组和顺梯度组进行对比检验。研究发现:(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通过经济规模这一中介效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起推动作用,其次是技术溢出中介效应,产业结构中介效应最小;(2)在全样本组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通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经济增长”这一链式传导路径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3)顺梯度组中的链式传导路径与全样本组相同,而在逆梯度组中的链式传导路径则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因此,中国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并发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链式传导机制作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国内人民币汇率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企业已经迎来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时代。为适应我国企业国际化的需要,政府应该重新审视和恰当界定自身的角色和职能,采用国际通行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观念和方式,以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