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常修泽 《产权导刊》2012,(12):31-34
按照“包容性体制创新”的思想,本文提出构建三个制度文明“大屋顶”:其一,整合各种改革力量,在“市场化和社会公平双线均衡”的基础上,构建中国改革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其二,包容两岸和平发展力量,在理性务实的基础上。构建两岸共同聚兴中华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其三,吸收西方和东方文明的精华,在多元文明交融的基础上,构建当代“新普世文明”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包容性体制创新”需逐步实施,其中第一个“大屋顶”的实施,重在建立四个制度支柱:(1)产权体制创新:包容“国有”与“民营”;(2)分配体制创新:包容“国富”与“民富”;(3)可持续发展体制创新:包容“天”、“地”与“人”;(4)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包容“民生”与“民主”。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转轨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创新逻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中国经济转轨进程为背景考察财政制度创新的逻辑,在对财政体制变迁进行阶段划分与描述的基础上,对体制变迁符合于经济转轨特殊目标与路径的内在原理进行归纳与评价,认为中国的财政制度创新逻辑始终包含着两项内容:一是作为推动经济转轨、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不断根据体制演进和经济运行的变化进行创新;二是本身作为经济转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适时进行改革,保持与整个体制的同步性和一定的运转效率。这一观点也是分析战略机遇期财政形势与策略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3.
董旭  秦倩倩  曲洪亮 《中国经贸》2012,(10):132-134
当前中国经济体制与社会体制的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从公共福利的角度,揭露出我国经济社会制度存在种种不包容。通过对制度包容与制度排斥的分析,论证了公共福利领域存在哪些不包容和包容性的公共福利制度应该是如何的,并具体提出了包容性制度构建的思路和措施,为中国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4.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之放在突出地位"的历史新阶段,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究竟如何以及是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本文运用AHP分析法,构建了一个包容多属性指标的生态文明度综合评价模型,进而具体测算了2011年全国31个省区生态文明度的数值变化及其区域特征,研究表明:2011年我国大多数省区的生态文明度处于中级或中低级建设阶段,生态文明度均值约0.442(即"不及格"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文明度之间并不一致但关联密切,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理论上的内在冲突,关键在于经济发展的方式与路径;2007-2011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度指数呈现不同程度的稳步上升趋势且存在"西部>中部>东部"的动态特征。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度总体建设水平较低以及区域不平衡的状况,本文最后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法制、体制和机制创新等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被赋予了全新内涵。深圳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于2014年颁布实施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深圳的决定》及其实施方案用于指导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强化体制机制保障"作为美丽深圳建设的制度保障和路径选择。本文通过解读国家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内涵及要求,总结深圳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现状及问题,提出了深圳在新时期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静 《改革与战略》2012,28(4):194-196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呈现的问题直接影响了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建设的步伐。而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使得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公共政策手段。因此,构建一个均等化的社会保障体制势在必行。针对我国目前的状况,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容性"的社会保障体制,并提出了具体实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政策体制创新,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环境保护的较低层次,向寻求“生态发展”的较高层次迈进的关键。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是一个包括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土地制度及立法制度在内的完整体系,建议将深圳生态功能区设立为国家级生态文明综合配套示范区,通过探索和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体制创新,先行先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一直坚持实施生态省发展战略并大力推进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黑龙江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工作,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保障机制,健全组织领导保障机制、完善法治监督保障机制、构筑基础设施体系保障机制、构建生态文化体系保障机制、强化科技创新人才保障机制、创新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为打造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实现美丽龙江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9.
"十七大"报告首次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培育和建设生态文明,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发展生态经济,实施生态工程,积极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广东在过去的 2 0多年改革开放中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尤其在上世纪 90年代的 10年发展 ,成就更为显著。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全面开展制度创新。体制创新与转轨是这 10年制度创新的核心和主战场。研究广东在 90年代的体制创新 ,不仅具有经济学的理论意义 ,也具有社会学、政治学的理论意义 ,而且 ,在理论总结的基础上 ,对指导广东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 ,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体制转轨———广东 90年代的改革》 (张思平、陈池等著 )抓住体制转轨这一重大命题 ,并以此为主线探索了广东在 90年代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动力 ,从…  相似文献   

11.
周放生 《上海国资》2004,(10):58-58
长期以来,我国比较重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理论、法律、制度及经验. 而对那些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的国家在体制转轨中经验教训的研究却 十分欠缺。而恰恰是这些转轨国家的实践对中国来说更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郝时远 《北方经济》2016,(10):19-22
一、包容发展传达了"共同"的先进理念 今年9月5号,举世瞩目的杭州G20峰会落下了帷幕.在这次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围绕会议主题的关键词——"创新、活力、联动、包容",阐释了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理念.其中,包容(Inclusive)一词频繁出现,包容性发展、包容式增长、包容型世界经济,都指向了全球化时代共享发展成就的新理念——"包容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公地悲剧"这一命题出发,分析了造成"公地悲剧"的制度性因素.通过深入探讨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公地悲剧"问题的措施,试图说明合理的产权制度在环境保护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不同的制度之间并不是完全排斥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替代性与互补性.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重点探讨了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结构的创新和制度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正> 今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了《科学在中国:意义与承诺》的社论中指出:"知识经济的发展正在给人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再一次证明,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中国将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江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是近年来对于创新问题一系列指示的最新和最集中的概括。一、贯彻国家创新战略,构建上海创新体系上海作为中国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际大都市,应率先加快体制创新,构建区  相似文献   

15.
落实十九大精神,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总结部分省区和张掖市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分析了当前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机制的路径是: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和服务机制;构建常抓不懈的农村党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乡镇政权建设与创新农村基层干部选拔培养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按照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乃至国家成长的引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改革探索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伴随这一进程,一批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了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框架下,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作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明确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涵盖丰富、系统完整。这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下,基于我国生态、资源和环境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贯彻落实"五位一体"国家战略的理论创新,是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平发展)战略,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这些挑战呼吁中国确立现代世界观与国家观,改变线性进化思维与历史经验论,避免外交战略上"左"与右的倾向。中国崛起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自我宣示的层面,而要抓住世界主题从和平、安全向发展延伸的时代机遇,适时、有效地从不挑战现行国际体系的路径依赖型崛起,升级为妥善处理与现行国际体系霸主关系的创新性崛起,其要旨是实现三大包容:包容对手、包容他者和包容时代,走"包容性崛起"道路。其出发点是从利我诉求到利他关切,从民族视角到全球关怀,从历史经验到未来诉求,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利益共赢、权力共生、责任共担、价值共享。"包容性崛起"的关键是包容自身——内政包容外交,从而让外交获得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探索。云南省在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中已经有了自然基础、人文基础和生态产业资源优势等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优势条件,依托生态文化基础、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绿色经济、制度创新以及特色小镇建设等实践创新路径实现云南省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正> 加强创新源头建设,实施科技"四大工程" 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推进技术创新,需构建一个统揽全局工作的"抓手"。泰州市根据人才短缺,开发乏力的实际,确定在全市工业企业中实施科技"四大工程",即:加速高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的"人才工程";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的"挂靠工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办厂级科研开发机构的"创办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