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加凤  薛俊菲 《特区经济》2007,216(1):78-79
都市圈是城市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本文介绍了国外都市圈的概念和发展背景;分析了都市圈形成的动力机制,认为都市圈的形成必须以快速交通、信息技术、开放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基本条件;对国内外都市圈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总结国外都市圈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中国都市圈的发展策略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是一种高效的、具有强力竞争优势的空间组织形式,地标性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南京都市圈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省际毗邻地区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是南京都市圈产业协同的“小样本”。文章首先分析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次分析了南京都市圈产业发展情况;接着分析了南京都市圈产业发展圈层;最后基于中心城市与汊河、南谯、博望等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出了优化产业链布局、培育链主生态、发展飞地经济、强化供应链建设的产业协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郑州都市圈,又称大郑州。由郑州及其周边城市构成,其中主要包括开封、洛阳、新乡、许昌、焦作这五个城市。随着四条城际铁路的规划和修建,实现"半小时都市圈"近在眼前。想要实现都市圈城市之间的发展有效联动,就需要了解郑州都市圈的网络结构特征,同时分析都市圈中各个城市间的合作前景,以期做到都市圈的健康发展和城市间的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4.
《结构调整信息》2004,(2):2-2,3
近日,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官员和专家商讨京津冀都市圈和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大计。北京市政府官员首次提出了“3 2”首都经济圈以及“一轴、两核、三区”为框架的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5.
推进都市圈的发展是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战略性举措,外围城市的快速发展对整个都市圈的建设成效显著。文章界定了都市圈及其外围城市的定义和特征,分析了都市圈发展对外围城市的影响,并阐述了都市圈外围城市的形成机制,同时对都市圈外围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策略。  相似文献   

6.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日前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具体为: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促进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五个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促进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沿海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四条发展带聚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是解决我国补链、强链、构建自主可控的生态产业链的尖刀兵,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通过对“专精特新”概念的界定、国家地方政策的分析,提出当前“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连云港与上海都市圈、对接扶持城市无锡、青岛都市圈的经济合作成果分析,对连云港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环境的创建及路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尽管人们对起源于日本的“都市圈”的叫法颇有争议,国家提出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中,也没提到“都市圈”,然而,所有这些都没能阻挡住“都市圈”在我国蓬勃兴起的脚步。近来,我国各地都市圈、城市群的规划蓝图纷纷出炉,不断涌现,尤其是在大的经济圈之中,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小都市圈也在百花齐放,升温加热。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三大都市圈:辐射范围及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中心一外围”理论出发,利用中国城市级面板数据,以港口城市上海、香港、天津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城市在都市国内的地理区位与该城市人均GDP的关系。研究发现,珠三角与长三角都市圈内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到大港口距离间存在“一型”的三次曲线关系。在到大港口的一定距离范围内,集聚力超过离散力,距离核心城市越远,人均GDP越低,但当距离远到一定程度时,离散力就越来越强,出现人均GDP的第二个局部高点。因此,“一型”曲线的第一个谷底点以内的区域就可以作为都市圈的辐射范围,而曲线第一段地理与人均GDP的负相关系数则可以作为核心城市的相对集聚力的度量。本文的主要发现是,长三角都市圈核心城市上海的辐射范围和集聚特性要稍强于珠三角都市圈,而环渤海湾都市圈暂时仍然是多个港口城市共同起到辐射作用的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以来,宁波相继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等国家级改革试点,势必为宁波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除此之外,另一项直接涉及宁波发展的综合性战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也于今年出炉,其核心是推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目标是全面建成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在长三角"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中,宁波直接定位于其中"一圈两带",以宁波、舟山、台州三市组成的宁波都市圈跻身长三角五大都市圈行列,且处于沪宁合杭甬中枢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时代,我国区域发展动力极化态势愈发突出,现代化都市圈成为承载经济和人口的重要发展高地。都市圈作为介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之间的一种空间形态,已被国际经验证明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正处在快速成长期的郑州都市圈是中西部都市圈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一级,但仍有诸如存在行政边际效应、交通发展不均衡、核心圈层动能不强、内外联动不足等问题。扩容后的郑州都市圈,应立足区域一体化,通过加强统一领导和顶层设计消除行政边际效应;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互联互通的都市圈交通网;通过“郑汴许”率先一体化,增强“圈心”动能;通过内外联动,打造开放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2.
都市圈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如何提高其协同创新能力,形成整体效应,是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重要命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城市在区域统筹、集聚创新、平台搭建、开放共享、金融服务等方面强化协同合作,共同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其所形成的经验对于都市圈跨行政区域协同创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促进都市圈协同创新,要以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为突破口,健全都市圈统筹协调机制,探索都市圈城市协同合作机制,完善都市圈创新要素开放共享机制,建立健全都市圈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五年弹指一挥间,在这五年的时间里,力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南昌,按照建设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和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两篇文章”的战略部署,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城市发展与环境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工程。  相似文献   

14.
都市圈能够发挥支撑区域经济增长、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提升创新能力、共享公共服务的作用,有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经过多年发展,长三角都市圈在推进区域一体化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在功能定位统筹、核心城市辐射效能、协作推进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难题,需要在区域层面的都市圈治理及实施方面,构建“城市群—都市圈—核心城市—大中小城市”的空间层次体系,打造区域一体化高质量空间治理体系,在都市圈之间,差异化定位都市圈功能,发挥都市圈比较优势,形成特色鲜明、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都市圈发展布局;在都市圈内部的联通与协同等方面,深化都市圈空间规划编制与衔接,建立底线与协同并重的都市圈规划成果框架,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赵艳梅  焦存志 《发展》2008,(1):122-123
河西走廊地域狭长,城市沿陇海—兰新线呈“点—轴”空间布局。认识河西空间特征,对整合城市经济,发挥河西五市的先导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点—轴”理论为依据,对河西走廊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苏州是江苏的东大门,是上海都市圈内发展基础好,发展速度快、发展质量高的中心城市,也是苏锡常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令人瞩目的发展态势,在全省对外开放和经济国际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已形成东园西区、一体两翼、古城居中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在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加强与上海联合协作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领域,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重视与无锡、常州协调发展,整合苏锡常都市圈 的整体功能,形成强大合力,有铲增强苏南地区区域竞争力与抗争力,苏州应着力形成我国东部的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带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制作业基地。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轴,发展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将苏州建成具有“东方威尼斯”美誉的国际著名旅游城市和日内瓦式的国际会展中心。到2005年,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市哉城市化水平达一以55%以下,到2010年,苏州市区实际居住人口可望达到180万人。  相似文献   

17.
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与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建设相辅相成,但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市错位发展不足、一体化创新体系较弱等问题,要加快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以服务化、绿色化、智能化为指引协同推进都市圈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建设,培育都市圈内“专精特新”企业。  相似文献   

18.
12月初,长三角太湖发展论坛举行,来自全国的50多名专家和江浙沪两省一市、16个城市的政要相聚一堂,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环太湖经济圈的发展“开药方”,共筑长三角经济带的腾飞。专家为“都市圈”热降温为了呼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南京都市圈、环太湖都市圈、上海都市圈等等纷纷成立,长三角大小都市圈可谓星罗棋布。如此的都市圈看似为了协调发展,实际上无形中产生了各自为圈的态势,反而形成区域性“行政壁垒”。对此,中科院院士吴传均认为,长三角的规划应从整体出发,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构。此前曾传言,国家发改委正准备对长三角进行全新的行…  相似文献   

19.
构建区域经济中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前,珠江三角洲构建区域经济中心的主要思路是建立三大“都市圈”:“广佛”都市圈、“深港”都市圈和“珠澳”都市圈,希望通过三大“都市圈”的建设,推进“大珠江三角洲”和“泛珠三角”经济的发展。而产业集群和城镇化的发展对于珠三角区域经济中心的构建所具有的重要性,相对来说,认识不够。  相似文献   

20.
沿江开发的难点,是苏中如何加快发展的问题。苏中快速崛起的拉力是城市圈,推力是政策创新,这一推拉理论,应是沿江开发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持。首先,是要充分发挥“大上海都市圈”的拉动作用。目前,以上海为核心的“大上海都市圈”建设呈现以下特征:上海注重“东上海”建设,加强浦东开发,启用浦东国际机场,虹桥机场国际货运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