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在对技术转移诸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技术商品化的“NRA”技术转移理论。指出了技术转移是科学技术在技术需求(Need)、资源(Resources)与能力(Ability)3者相互协调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必然选择。“NRA”3者相辅相承.对于技术转移行为的成功实现缺一不可,3者的有效均衡才能引发、诱导和保证成功的技术转移。  相似文献   

2.
在对技术转移诸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技术商品化的“NRA”技术转移理论。指出了技术转移是科学技术在技术需求(Need)、资源(Resources)与能力(Ability)3者相互协调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必然选择。“NRA”3者相辅相承,对于技术转移行为的成功实现缺一不可,3者的有效均衡才能引发、诱导和保证成功的技术转移。  相似文献   

3.
技术转移是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成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突破口。首先,从运行机理上将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模式划分为内部型技术转移办公室(TTO)、外部型技术转移公司(TTC)和混合型(TTH)。其次,基于高校学科类型、高校科研规模和转移机构级别3个维度探究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模式最优选择策略。最后,以湖北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科研实力弱、科技成果少、技术转移需求低的文科类和教学型高校适合采用TTC模式;科研实力强、科技成果多、技术转移需求高的理工类和研究型高校适合采用TTO模式;层次高、机构发展成熟的综合类高校适合采用TTH模式。研究结论有利于厘清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模式的适用条件,为今后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和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技术演化是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基于1999-2019年成渝地区142个县(市区)、637个专利技术领域的面板数据,考察技术关联、技术转移对成渝地区技术演化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区域发展阶段和技术含量的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技术关联、技术转移对区域技术演化均存在促进作用,同时,技术关联在先发地区和低技术含量领域的作用更显著,而技术转移在后发地区和高技术含量领域的作用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关联、技术转移对区域技术演化存在“倒U”型影响,邻近地区技术演化对本地具有溢出效应。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建议成渝地区同时发挥技术关联与技术转移的作用,在发达区域技术关联强的领域加大要素投入,鼓励技术落后区域进行技术引进,加强区域协作,破除研发要素流动壁垒。  相似文献   

5.
技术转移是将社会科技资源转化为实体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渠道不畅、技术转移绩效不高、大学科技成果成功产业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凸显。基于现实需求和研究缺口,构建组织模块化对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收集我国38所研究型大学样本数据,采用SPSS24.0和AMOS软件进行结构方程路径分析,论证和检验组织模块化对于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组织模块化对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能力在组织模块化与技术转移绩效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知识共享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模块化独立性、响应性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上,其对组织模块分工性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全产业链的强调使得研究其技术转移尤为必要。参考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构建“资金供给—技术积累规模—技术转移能力—技术转移绩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转移模型。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使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不同研究项目各因素对技术转移绩效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转移绩效总体处于较高水平;(2)技术转移能力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转移绩效最直接、最有力的影响因素,资金供给是技术转移绩效的重要支撑;(3)技术积累规模难以直接影响技术转移绩效,但在技术转移绩效影响机理中发挥重要传导作用,是技术转移的基础性技术资源;(4)不同项目类型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可为政府、项目参与单位、首席科学家和普通参与者有效促进科技项目技术转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企业吸收能力理论,提出“技术交易投入—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理论框架,构建产业间技术融合数理模型,论证技术交易投入通过提高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进而提升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的传导机制。利用2012-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农业产业和航空装备产业96家上市公司专利数据和财务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技术交易投入、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和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三者间关系,发现增加技术交易投入能够提高产业间技术融合程度,进而提升产业间技术融合绩效。 该结论有助于丰富产业间技术融合理论研究,为产业间技术融合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校企)知识转移的情景因素、存在的渠道以及模式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出6类情景因素、22个转移渠道和3种模式,并尝试构建 “情景-渠道-模式”的校企知识转移模式的选择路径,以及存在其中的“情景-渠道”、“渠道-模式”二级映射关系,以此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校企知识转移过程是一个多渠道、多模式并存的复杂过程,为解开校企知识转移的模式“黑箱”,更好地为分析校企知识转移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技术社会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其理论核心是“技术的社会形成”(SST)或“技术的社会建构”。具体分析了这一理论的3条研究路线:社会建构方法、技术系统方法、行动者网络方法。  相似文献   

10.
国防军工技术转移效益评价是国防军工技术转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阐明国防军工技术转移效益评价的内涵和原则的基础上,将模糊综合评价引入到国防军工技术转移成功度评价之中,提出了科学的国防军工技术转移效益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我国技术转移新途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的“创业使命”和技术转移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某种耦合。本文通过探讨三螺旋理论中关于技术转移和创业型大学的经典逻辑关系以及借鉴美国大学技术转移的成功经验,指出我国技术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基于三螺旋视角,从大学、政府和产业三方面提出了以建立创业型大学为契机来构建技术转移新途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技术输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家间的技术转移量有了较快的增加,知识的价值在转移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技术贸易是知识转移中的核心部分,掌握了技术出口的基本状况,将在制定国家的政策以及企业的战略时成为重要的参考材料。为此,日本文部科学省指示下属的政策研究所,对1999年日本的技术出口情况作了一次全面调查,并对结果作了多方面的分析,今年4月发表了该调查的报告。调查采用问卷方式,以资金在10亿日元(约830万美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作为调查对象,并且限定于有开展研究开发活动、与技术贸易有关的企业。由于…  相似文献   

13.
关于技术变化宏观空间特征的理论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效民 《经济地理》1997,17(4):14-20
本文系统回顾了关于技术变化宏观空间特征的国际理论进展.针对谁处于世界技术中心、技术能否在国家之间自由贸易和梯度转移、跨国公司是否会把先进技术带到全球三大问题。分析介绍了长波周期理论、技术中心──边缘理论、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及其学术争论、关于国际技术市场基本贸易特征的理论观点、关于技术知识积累和集聚的理论观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FDI)理论和关于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活动区位特征的理论认识.指出这些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以期对中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实践提供有关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徐志刚 《城市建设》2011,(3):387-387
一、地源热泵技术的原理 地源热泵是以地热作为热泵装置的热源或热汇来对建筑进行采暖或制冷的技术。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即可实现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热量转移。在冬季和夏季,分别将地热能作为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在冬季将地热“取”出来用于采暖或热水供应,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技术转移与产业化,韩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措施,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本文从韩国政府在技术转移方面的宏观组织、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技术转移机构、以大德研究开发特区为代表的产业技术园区的技术转移及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的技术转移现状等4个方面对韩国的技术转移与产业化的相关情况进行论述,以供从事技术转移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6.
技术进步中的劳动要素需求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技术进步较快条件下 ,“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比”可用作分析技术进步程度的理论工具。在“工业化”与“信息化”混合发展的阶段 ,新职业创造、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要素收益结构三者之间存在数量依存关系。中国以信息化为指向的技术进步过程 ,不是超越工业化社会的独立阶段 ,其在“存量”变化上仍属于工业技术进步的范畴 ,但“增量”变化已呈现资本有机构成下降特征 ,这将对未来劳动要素需求以及就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间技术创新合作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基于技术扩散理论,运用2008—2019年我国与全球135个经济体间贸易数据,从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视角分析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前后对东道国的技术扩散效应,并讨论技术邻近性、制度距离等约束因素对技术扩散的影响,进而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扩散,并能通过增加与东道国的技术邻近性强化技术扩散性;但制度距离对该倡议下的技术扩散有限制性作用。研究结论为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空间,通过强化技术创新成果转移、知识扩散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有益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一、跨国公司先进制造技术的转移方式国际技术转移的方式繁多复杂,其中绝大多数的国际技术转移都是盈利性的技术转移活动。这种商业性的技术转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技术许可证贸易。(2)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资本品进出口。(3)国外直接投资。(4)国际技术转移还可以通过“交钥匙”方式。1、技术贸易方式。改革开放以前,跨国公司转移技术主要以技术贸易的方式对我国转移技术,包括转移成套设备、关键设备、专利、技术许可、技术服务等。我国的原则是希望把技术买进来,通过消化吸收而成为自己的技术,以提高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9.
外商投资与资本输入国的技术进步房汉廷1.外商投资的技术意义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仅是资本的单方面转移,而且还伴随着技术的转移、先进管理经验、方法的转移。所以现代有关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在分析外商投资效应时,普遍认为技术转移带给资本输入国的技术进步效应可能要大...  相似文献   

20.
企业既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也是新技术最大的直接收益者,这就决定了企业在构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中的主体地住。企业作为社会的创新主体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和创新思维,积极围绕循环经济的“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构建新的技术平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