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企业的激励机制关乎发展,但什么才是最好的激励方式?加薪?或者提供更多提升机会?韦飚的理解却是服务于员工。酒店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他坚信一个真理:“有让人满意的员工。才会有让人满意的服务;有让人满意的服务。才有所谓的星级酒店。”[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随着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的发展,服务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服务品牌的建设已经成为品牌管理的一个新兴主题。对于服务企业而言,构建强势品牌不仅仅在于品牌的外部传播,必须从平衡的视角,致力于品牌的内部建设,通过与顾客接触的员工的品牌态度和行为,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对服务员工品牌内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服务员工品牌内化的概念模型。研究认为服务员工品牌内化体现在服务员工品牌态度和品牌行为两个层面,驱动服务员工品牌内化的要素包括品牌形象、品牌定位和工作特征三个方面,研究为服务员工品牌内化的定量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品牌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成渝 《中外管理》2008,(4):112-113
内部营销的任务,就是让员工热爱公司的品牌,然后再去说服客户热爱这个品牌。难道员工不会主动热爱自己的公司和品牌吗?坦率地说,不会,因为有些人工作的目的就是养家糊口。所以,虽然企业可以接受这样平庸的绩效,但肯定是不提倡的。相反,如果员工满怀工作激情,他身边的同事很容易就能感觉到他热爱自己的公司,而客户也会受到影响。虽然并不是所有员工都有机会直接与客户接触,但是每个员工都可以为品牌的传递做出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4.
忠诚的员工是企业宝贵的财富,从全球著名连锁咖啡品牌星巴克的案例出发,探讨了消费者看重实在的心理,员工忠诚才会提供令消费者满意的服务、员工的热情会感染消费者,令消费者产生品牌忠诚,从员工忠诚到品牌忠诚,是最好的品牌之道。  相似文献   

5.
声音     
《经营者》2006,(14):12-12
在品牌推广方面,品牌的知名度非常重要,我个人对品牌的理解是:品牌代表了企业的产品品质,代表企业的品位,还有企业的品格。只有有断地认识和挖掘品牌的内涵,才能让人感觉到你的品牌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雇主品牌不同于产品品牌和企业形象品牌,它针对的是企业的目标人才,包括企业内部员工和企业外部人才市场的潜在员工,品牌的核心是人才,是企业品牌的“软件”。优秀的雇主品牌不但能让组织的关键人才不易被高薪挖走,还会吸引同行业优秀人才,帮助组织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招聘与面试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中人们往往关注的是结果,即是否招聘到了合适的人员以满足岗位的需要。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全面,良好的招聘与面试管理,除了能够招聘到满足需要的员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能够强化公司的品牌——雇主品牌。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与面试人员必须放宽视野,从雇主品牌的角度深入理解招聘与面试的意义,并努力打造强势的雇主品牌。  相似文献   

8.
肖志营 《质量跟踪》2003,14(7):29-29
在战略上,品牌壁垒构建的最基本原则是不给竞争品牌以可利用的资源,不给竞争品牌可对抗性的空间,最好让品牌定位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阶梯,进而不让别人顺势攀爬。最好在品牌定位有一个独特的识别系统,让竞争品牌无法超越。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社会,服务型企业要想站稳脚跟并且发展壮大,依靠的不是产品,而是品牌。品牌是一个企业的象征。一个出色的企业,必定有其优秀的品牌。这个品牌包括了品牌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员工等等。企业需要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品牌是由市场上的广大消费者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对产品所建立起来的一种信任度,是来自企业外部用户的评价。说起品牌,应该具有这样四个方面特征,一是较高的知名度;二是被社会公众信任和赞许;三是拥有众多的消费者和用户;四是较高的信誉价值。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生存和发展,创建企业品牌的战略任务,摆在了我们每个人面前。本文就如何打造企业品牌,不断适应市场竞争,谈几点个人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企业品牌发展的问题 1、众多企业的对品牌理念的理解还不成熟 品牌理念决定着品牌形象的文化品位和档次,反映着企业的追求和精神境界。中国很多企业对这一基本理念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较为稚嫩的阶段。其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日前,国家电网公司出台了员工服务“十个不准”和供电服务“十项承诺”等,为电力员工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重诚守诺,通过规范的服务为客户提供方便,尽力做到让客户满意,让政府放心,让社会公认。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上,消费者接触最多的是品牌,让企业家、投资者和经理人苦恼、快乐、兴奋的也是品牌,因此品牌建设很重要。下文总结出7种品牌运营动力,以帮助企业打造出一个强势的品牌。  相似文献   

13.
一般来说,品牌形象的塑造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途径。 1、加强品牌管理 加强品牌管理首先要求企业高层领导亲自过问品牌问题,把形象塑造作为企业的优先课题,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像抓产品质量一样来抓品牌形象塑造。这样做,更有利于把品牌形象和企业愿景与经营理念结合起来,或者说把企业的愿景和经营理念反映在品牌形象上。其次,要树立全体员工的品牌意识,使员工共享品牌知识,熟悉品牌识别,理解品牌理念,表达自己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4.
一个快速消费品的企业市场负责人跟我聊到关于品牌打造的问题时,他说.现在企业越来越不知道未来应该如何建设品牌,因为现在不做广告根本不行.不搞促销也不行,久而久之.广告和促销就跟品牌的生命之源一样,不能停下来,一旦停下来销量就下去了.但是传播费用节节攀升.也不知道如何才叫适当。而在另外一个汽车企业的年度品牌传播计划的会议上.总经理听完品牌传播部提出的未来1年1个亿的品牌传播费用规划后.生气地说道:”为什么每年传播费用都在上升.如果品牌是靠钱烧出来的话.还需要你们这些管品牌的人来做什么7”紧接着.他挑了几个要投放的媒体问品牌传播部门的人这些媒体都有什么特色.目标受众是谁.准备传播什么内容等等.结果发现.品牌传播部门的人很少答得上来.最后他决定将传播费用减到6000万元.并让品牌部门的人重新设计传播规划.而且强调要讲清楚每一个投放媒介的意义和方式.而不是什么样的形式的媒介都拿来宣传品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误区之十二:品牌缺乏整合规划 我国企业在品牌经营的过程中做过很多努力,但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没有全面系统的品牌规划,今天做这块,明天做那块。这些大多属补漏式的努力,哪里有问题就往哪里去,不断为问题而奔命。看上去没完没了,忙个不停,但最后还是觉得不对劲,终究还是没有建成一个成功的品牌,因为他们片面地理解品牌,忙忙碌碌,做的只是品牌的一个方面、一个局部。比如广告、比如包装、比如渠道,每个企业都强调自以为重要的环节,但很少有企业把品牌的每个方面都做到位了。我国企业关于品牌的整合意识比较薄弱,品牌的努力只停留在某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根本所在。本文在论述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危机管理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作用机理,即企业文化通过对员工品牌危机意识、质量文化、企业决策、企业态度和企业信誉等方面的影响,以此支撑企业品牌危机预警系统,完善企业品牌危机应对机制,增强企业品牌危机转化能力,从而对企业品牌危机管理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个品牌在媒体众多、消费者被高度分散的时期,应当如何做。才能让消费者对你印象深入。并且不断积累品牌资产?如何通过广告和营销引发消费行动?  相似文献   

18.
福州第五届家博会于8月23日举行,共近300个品牌亮相,品牌企业多、大企业多成为本届家博会的一大特色和亮点。通过记者两天的走访,发现家博会在成功的同时却鲜有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的面孔,这不禁让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我们的民族品牌就难以抢占市场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广州长圣皮具服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圣皮具”)董事长陈海宁天生对市场有着敏锐的触觉,早在做皮具批发生意时,他就开始注册行业商标,雷洛斯天使就是其中一个品牌.在皮具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让他对皮具行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也开始为自己的未来琢磨,走上自主品牌发展之路.创业15年,从批发生意到推品牌、设专卖店,陈海宁和其太太、长圣皮具副董事长蔡慕淇两人同心协力,闯过一关又一关,发展到如今,雷洛斯天使品牌开始进入稳定持续经营态势。  相似文献   

20.
《企业经济》2016,(11):26-34
企业品牌是一个整体概念,从不同视角可以反映为产品品牌、雇主品牌、投资者品牌等,每种品牌都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然而,关于这些品牌之间关联与作用的研究却十分匮乏。本文选取2014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最具价值品牌榜单中的上市公司品牌,利用上市公司经验数据,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展开研究。在定性分析部分挖掘和探究了上市公司雇主品牌、投资者品牌的投入与品牌资产之间的关联。在定量分析部分利用SPSS22.0对上市公司雇主品牌投入、投资者品牌投入与品牌资产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大多数企业对雇主品牌的投入力度远远高于对投资者品牌的投入,对于投资者激励不足。然而,企业在投资者品牌的投入、雇主品牌建设的投入中针对员工的投入,会对企业品牌资产的提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的研究在企业投资者品牌、雇主品牌的塑造以及激励机制的建立和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