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鲁迅的翻译出版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是现代翻译出版的先行和建设,他通过自己的翻译出版实践,扭转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忽视翻译的思潮,并为翻译连续出版物的出版制定了规范,同时又在翻译语言的运用,译书读的定位,重译,复译等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文章将从传统翻译观入手,通过引入变译理论,对目前翻译领域中存在的各种翻译行为进行批判性分析,指出变译理论的合理性。进而从哲学的角度,借助现象翻译和实在翻译这两个概念,进一步指出变译理论的不足,说明翻译是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得出对翻译这一领域的问题应该采取包容和理性的态度,最终有利于建立描述性翻译体系。  相似文献   

3.
主要考察冰心翻译泰戈尔《吉檀迦利》所表现出来的诸事实形态,冰心的创造性翻译使她获得了成功,而且冰心的翻译行为为其译论操纵。冰心创作性翻译包括许多超越的事实,而冰心熟练地操纵和审美的服从作为译入语的汉语,冰心的翻译的魅力主要表现为个性化的汉语使用风格,和有意对汉语文化的利用,包括深层次上的误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对太原市大型超市双语公示语的调查,通过对超市公示语英译错误分类与原因分析,提出了仿译、借译、创译和不译四种翻译策略,探讨了用实证方法研究翻译理论在超市公示语英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关照下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体系中主体是一种以言语活动为前提的社会性文化存在物,包括创作主体、翻译主体、接受主体和译介主体。本文首次在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提出了译介主体,从而昭示了功能派翻译体系中翻译行为中主体及主体间性的两层现象学解读视角,为功能翻派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习语由于其丰富的化负载,历来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可译还是不可译?怎样译?译界更是众说纷纭。本以关联理论与有关等值原则的理论为指导,讨论了关于习语翻译中所碰到的化负载问题,分析了有关习语可译性问题与如何有效地应用翻译技巧处理习语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目的派学者费密尔(H J.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Vermeer认为,译文的忠实程度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即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间的交流。根据"目的法则",胡长明在其《国富论》的中译本中进行了许多变译。该译本在为中国读者提供了大量信息的同时,也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8.
西方翻译理论话语几乎主宰了中国译学研究,中国传统译论处于边缘地带。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翻译理论研究的对比分析,本文指出西方翻译理论的局限与不足,并对中国传统译论进行辩护,提出正确对待中国传统译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可译与不可译是翻译界争论已久,影响深远的一对命题。可译和不可译这一命题一直对当代翻译界产生影响。其实,所谓可译与不可译是相对的概念,本文中笔者将从汉英语言形式、审美意向、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文学翻译的可译度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0.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以译文目的论为基础,主张译文的交际目的是决定一切翻译行为的主要原则。它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而是以译入语文化情境中的交际目的来确定翻译原则和对译文进行评价。这种翻译的指导原则和评价原则为我们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了可遵循的功能主义的翻译标准。本文根据功能翻译理论提出了可遵循的翻译方法,以指导实际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学术论文中的英译汉译例来分析变译方法体系中的译评和译写,探讨总结国内翻译教材还未涉及到的这两种翻译变体的特点和方法,以期在今后的翻译教材编写中纳入这两种翻译变体方法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文体风格的是否可译一直以来就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在卡特福特对可译性分类的基础上,从风格的定义出发,阐述了风格的可译性,同时辅以诗歌、对联以及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优秀的翻译事例来证阐述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风格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催生出了应急语言服务概念体系,译后编辑因其高效率、低成本且能确保质量等诸多优势而成为应急翻译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更多关注。在文献梳理后发现,译后编辑的内涵尚待进一步拓展,要注意翻译工具的择选,译后编辑前的翻译质量评估,根据不同文本采用快速译后编辑及完全译后编辑策略,提升译员能力与翻译速率,使用在线翻译管理系统及建立并拓展语料库。  相似文献   

14.
变译理论从新的视角把翻译划分成了全译和变译两个范畴,这给我们看待传统的翻译伦理提供了新的视角。这种新的翻译方法是否符合传统的翻译伦理,是否可以给翻译伦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值得探讨。这一新的范畴为翻译伦理提供了新的探究视角,有待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翻译理论存有不少相同或相似之处。中国译论历来强调翻译理论的实用价值,强调翻译经验的规范作用,强调译者对翻译之道的心灵感悟;西方译论传统则强调翻译理论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强调对于翻译过程的理性归纳、描述以及翻译概念的不断更新。中西思维方式和中西文化的不同是中西译论传统相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英汉成语及俗语的认识,结合丰富的译例,从成语翻译的角度深入分析直译、意译、借译、仿译等各种翻译方法的应用,说明成语翻译的总原则在于让人理解的同时尽可能使原文保持原味。  相似文献   

17.
风格是否具有可译性?翻译界颇有争论。文章认为风格具有可译性,并从作者与译者的关系出发,探讨了风格翻译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可译的基础,限制,翻译的对等,翻译的可译性等方面,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茅盾的文学生涯是从翻译开始,在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以前,茅盾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值得译界深入研究。以"文化转向"为视角,从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三要素来分析茅盾早期译事,茅盾翻译活动初期受其职业影响,其译事具有鲜明的"启蒙"特色;在五四运动后,随着社会思潮的变革和主流诗学的影响,茅盾的译事活动开始具有明显的"救世"色彩,主动提倡翻译苏联和弱小民族文学作品,译介共产主义思想,并最终摆脱了"赞助人"的约束走上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本雅明《论译者的任务》中“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忠实”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本雅明独特的理论否定了读者的主导地位,指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笔者认为,不能将传统的“忠实”原则,“原文至上”的译论观作为评价翻译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应客观地看待翻译中的可译与不可译、“忠实”与“等效”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