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购物     
《汽车与社会》2011,(11):130-133
GODIVA歌帝梵2011心形巧克力礼盒温情上市 几乎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母爱。母亲含辛茹苦,不计回报地将儿女养育成人,母亲永远是那个最无私奉献的人。无论我们身在世界何处,母亲永远张开怀抱,无微不至地关怀我们,指引我们。  相似文献   

2.
杏熟了     
正清晨5点,电话响了,是母亲打来的,"家里的杏熟了,今年的杏结得可好了……"记忆中母亲的电话内容总是绕不出"衣、食、住、行"的包围圈,长大后当我一次次走过繁华的街头,被淹没在人潮中,似乎连我自己都无法将自身与他人区分开的时候,我才会回忆起母亲曾经给予我的一切,一座只有我才能匹配的母爱的城堡和城堡里的故事。长大,是一个自然的趋势,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是我人生的选择。季  相似文献   

3.
天下母爱     
我曾读到过一些关于母爱的故事,每一个,都足以震撼心灵:一位妇女带着年幼的儿子到一家公园游玩。走过熊笼时,儿子拿着一块糖伸了进去,母亲发现时,儿子的右手已经伸到了熊嘴里。想要把孩子的手拽回来已经来不及了。刹那间,这位母亲猛地把双手伸进了黑熊的嘴里,一只手代替儿子的小手"喂"给黑熊,另一只手护住儿子的小手,拼命地从黑熊的嘴中往外夺。在赶来的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这位母亲以双手重伤的代价,终于保住了幼子的小手。  相似文献   

4.
树越来越少,数人合抱的大树已经几乎见不着,我怀疑她们是否都已经绝了种,在人迹所至的地方。于是,我常常会怀念树,常常会在梦里去寻找大树,那些树在梦里触痛我的每一根神经。我不知道,母亲当初是不是在树林里将我分娩的,让我在出生的第一眼看到母亲的同时,也看到了满眼繁茂苍翠的树。她们和母亲一样,眼里充满慈爱与期待,见证我的降生,让我将她们也等同了我的母亲,在我吮吸母亲的第一口乳汁的同时,也呼吸到了荡心濯肺的森林的气息,让我从此深入心髓地记着了:她们和我有着与生俱来的亲缘。否则,她们怎会在我的梦里割痛我的神经?否则,我怎会看…  相似文献   

5.
一切都会离我们而去,我们要努力找到一种方式,把爱留住。就像现在,我与母亲虽然相隔万里,但我们却从来没有如此地亲近过……——摘自本文亲情成为最远的水接到母亲病重的电话时,我人在纽约,正在和3岁的儿子玩游戏。电话是家里的阿姨打来的,她说母亲本不让她给我打电话,但她知道,母亲是想让我回去看她的。阿姨最后说:"贺贺,阿姨也不希望你有什么遗憾。"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     
《现代班组》2008,(8):50-50
钝感是一种能力,它让我们的才华开花结果。——过分敏感烦恼多世界上最丑的女人不是东施,而是卸妆后的西施。——网友写在明星生活照后的留言在被埋母亲的怀里,几乎都能救出活着的孩子。——汶川地震彰显母爱伟大不要人在天堂,钱在银行。——要好好保重自己职业没有高低贵贱,关键是这个职业是否出了高贵的人。——命运在自己手中  相似文献   

7.
一向都看不起母亲,因为母亲不识字.不识字,素质就低.我烦母亲高门大嗓地说话,仿佛在与人吵架.我讨厌母亲生吃黄瓜的样子,把黄瓜只在衣摆上擦擦就吃,还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我嫌弃母亲每每把我的剩饭都端了起来吃,一边吃一边说,浪费了多可惜.我最厌恶的是,母亲是北方人,爱吃大蒜,常常生吃,一嘴大蒜味儿,让我闻到了就想吐.我常常皱眉说,妈,你吃蒜不要紧,只是要记得,吃完蒜要刷牙,或者含块糖也行,再不行,嚼点茶叶也行.母亲听了,委屈地不语.为了这个,我常买口香糖给母亲.可是母亲总是忘了吃,每次吃完大蒜,都是嘴一抹就出去串门了.  相似文献   

8.
母亲     
母亲走了,任凭我撕心裂肺地哭喊,她却像睡着了一样静静地躺着.腊月的天气,寒冷而无情,坐在母亲的遗像前,眼泪像断线的珠子难以禁住,那过去的日子也点点滴滴地涌现在我的眼前. 母亲是一位很普通的妇女,普通的就像盐坨上的一粒盐,朴实无华.从小就失去父母的她,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们姐弟六人.记得母亲说过,在60年代困难时期,为了能够让我们吃饱饭,她常出去打零工.有一次,母亲找了个推盐的活,因为吃不饱饭,加上个子瘦小,推了一上午还剩一条盐道,母亲又饿又累,感觉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她喝了一碗凉水,又紧了紧腰带,咬着牙将就着又推了半条就再也推不动了,剩下的半条盐道幸亏遇到一位好心的盐工帮她推完,多少年后,母亲还常常念叨这位素不相识的盐工,说那是个好人.  相似文献   

9.
海江 《现代班组》2012,(8):54-55
到底怎样才是尽孝?每年母亲的祭日,蒯明亮想起母亲临终留下的那句话,就深感遗憾和自责。他沿着母亲的人生轨迹,重走母亲生前走过的路,在寻访中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母爱。——摘自本文1987年2月,农妇冷凤仙病逝。母亲去世前留下的一句话,让儿子心生疑惑:到底怎样才是尽孝?从2009年起,她的儿子,南京某公司总经理蒯明亮重走母亲生前路,用了整整3年时间,遍寻母亲的亲朋、乡亲,行程6万里,写下了38篇关于母亲的回忆录,这些回忆录篇篇被顶到西祠胡同的"胡同口",连连刷新点击率,引发了关于孝道、关于母爱、关于人情的大讨论。母亲临终留下一句话1970年腊月,苏南丹阳乡下。一户房屋的窗前闪着豆大的灯光,40岁的冷凤仙轻轻地踩起缝纫机。缝纫机旁堆着一堆衣服,衣服旁放着一个碗,碗里是酒,她时而拿着碗,轻轻抿一口,深深咂磨一下,继续干手中的活。旁  相似文献   

10.
大爱     
庆丰 《汽车与社会》2013,(33):88-89
所有的爱里边,母爱最温柔、最细腻、最敏感、最让人难舍难忘。儿行千里母担忧,有这样一个故事:18岁那年,他因为行凶伤人,被判了6年刑。从他入狱那天起,就没人来看过他。母亲守寡,含辛茹苦地养大他。想不到他刚刚高中毕业,就发生这样的事情,让母亲伤透了心。他理解母亲,母亲有理由恨他。  相似文献   

11.
“我们骑着快马飞奔,原野上扬起滚滚黄尘,我们是建设祖国的冲锋骑兵,嗨!嗨!嗨!越过时间前进,我们的祖国、晴空万里。我们的母亲,您的儿女个个都是英雄……”这是我1956年秋在广州华南工学院土木系毕业前夕学唱的歌曲。同年8月我被分配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一路上乘火车、汽车、马车足足行程28天。当时火车临时通到甘肃张掖,我只有一站一站地排队买卡车票,晚上又一宿一宿和大家一样不分男女,都睡在土平房通铺。我不时默默地哼着  相似文献   

12.
过节和未婚妻一起回家,年过半百的母亲第一次见到儿媳非常高兴,一定要亲自上街买菜招待我们,怎么劝都不行。母亲说:你们别拦我了,这不是受累,是欢  相似文献   

13.
<正>"你好,我想咨询你一点事情。我们家有三兄弟,三兄弟一栋房子一直都是用着一个电表,现在想分出来可以吗?""您好,如果您家电量大,符合居民阶梯电价用电基数调整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办理。"笔者看到营业厅工作人员在与客户交谈时始终保持微笑,耐心地为客户讲解。微笑、贴心打造亮丽窗口窗口就是一个公司的形象。供电行业作为一个窗口单位,天天面向群众,直  相似文献   

14.
看着母亲被岁月雕刻成核桃皮似的脸上,那虽然浑浊,但不乏温柔、慈爱的眼睛,被风撩起的银丝轻轻飘动着,像一幅风情画久久地定格在那里,我心里不禁颤动起来,泛起一股酸涩。 我极力寻找母亲年轻时的模样 。 母亲目不识丁,但做得一手好针线。 14岁时,裁剪、缝补、绣花样样做得出色。 16岁上,全家大小、上上下下的穿戴都出自她的巧手。 18岁做了新娘,受姥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她恭恭敬敬地服侍公婆,任劳任怨地照顾丈夫。 我记起了母亲讲我出生前她做的梦时,眉宇间透着灵秀,光洁的脸上流露出欣喜,似乎陷入了久远的回忆…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愿望     
父亲去世时,母亲才40多岁,几兄妹都还在读书,母亲一直都没有工作,一家人主要靠父亲单位发的抚恤金生活。当时正是缺衣少食的年代,日子过得十分紧巴,母亲常常在外揽些手工针线活来补贴家用,每到要交学费的时候,更是愁得母亲到处借钱。几年以后,除最小的兄弟还在读书外,其余的都在工作了。  相似文献   

16.
妈妈与布鞋     
也许你不相信,在我办公室有一双穿了20多年的布棉鞋,那是妈妈在我参加工作时为我亲手做的。每年冬天,在寒冷的时候,我都要拿出来穿上。穿在脚上不仅暖和,温馨的母爱也即刻涌上心头。记得小时候,白天玩累的我,早早地钻进被窝里,在床上,侧着身子静静地注视着正坐在灯光下纳鞋底的妈妈。妈妈左手执鞋底,右  相似文献   

17.
饥馑之年     
<正> 睡梦中似乎听到母亲轻轻的叹息,我紧张极了。每到月底,我们家都要经历一次这样的“洗礼”。虽说二十多年过去了,但那种恐惧至今仍胁持着我的记忆,使我经常陷入一种莫明的忧伤。 我悄悄睁开惺松的睡眼,屏住呼吸,借着微弱的灯光窥视着。母亲早已起了床,在轻轻地推还在沉睡的父亲,手里攥着巴掌大的那个维系着我们全家五口人生命的粮本。父亲坐了起来,点燃一支“战斗”牌纸烟。  相似文献   

18.
也许你不相信,在我办公室有一双穿了20多年的布棉鞋,那是妈妈在我参加工作时为我亲手做的.每年冬天,在寒冷的时候,我都要拿出来穿上.穿在脚上不仅暖和,温馨的母爱也即刻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19.
<正> 小的时候,对父母的说教总是听见装做没听见。听多了,便不耐烦地说:行了,我知道了。有时,甚至还要顶撞几句,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慈祥又无可奈何地长叹一声说:“唉,养儿方知父母恩啊!等你们长大了就懂得了。” 渐渐地,我们兄妹都长大了,并且都有了儿女,就连最小的我,也有了儿子。  相似文献   

20.
正这天,收到小红一条短信:"哥,我妈已住进石化敬老院了,环境很好。谢谢你!"小红是我浦东老家的邻居,虽然我们都在上海石化工作,但彼此"失联"10多年。上个月在菜市场撞见,惊喜之余,说起她母亲82岁,住在她家。我就建议让她母亲到敬老院养老,和我母亲做伴,这样可以方便些。看到小红,不禁感慨万千,弹指一挥间,已过去整整40年,期间的经历一幕幕电影似的浮现在眼前。1978年,是恢复高考的元年。作为那一年的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