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亚洲,这里主要指东亚,保持了持续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被人们称作‘冻亚奇迹”,它在迅速地改变着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它的争议。在这种争议中,尤其突出的就是克鲁格曼(Krugman,1994)“东亚奇迹”是虚幻的和世界经济中心不会向亚洲转移的观点了。克鲁格曼的观点是否正确?“东业奇迹”会不会持续?下个世纪是“亚洲世纪”?如果是的话靠的又是什么?本文拟就对这些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克鲁格曼对“东亚奇迹”虚幻和世界经济中心不会向亚洲转移的判断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他认为东亚经济增长只是靠投入增加…  相似文献   

2.
杨志安 《审计文汇》2004,(12):34-36
韩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由当时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转而进入新兴的工业国家的行列,1996年加入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为所谓“富人俱乐部”的成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增长的强劲势头。按不变价格计算,韩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十多倍,创造了所谓的“汉江奇迹”。尽管亚洲金融危机对韩国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长期以来,人们把经济增长的动力局限在物的因素上,忽略了制度的因素,以至于使经济增长理论受到实践的严重挑战:为什么拥有世界上第一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技术的前苏联未能出现普遍令人满意的经济增长?为什么拥有巨大的“石油美元“资本的中东国家未能成为新兴工业国?号称“铜矿之国”的扎伊尔、赞比亚却仍然是贫穷的发展中国家?1981年,扎伊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210美元;相反,人才奇缺、资源匮乏的东亚“四小龙”,自1965年以来始终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纷纷步入“新兴工业国”行列,创造了  相似文献   

4.
张璐  茆健 《现代管理科学》2011,(5):86-87,101
二战以后至现在东亚六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东亚奇迹"到"东亚危机"再到"东亚复兴"的起伏之路。文章试图从对东亚模式导致的经济增长理论之争为切入口,对从二战后"东亚奇迹"的出现到21世纪"东亚复兴"期间内的有关经济增长机制的文献特别是对区域产业循环模式的文献做一梳理,希望能够增加后发国家关于经济增长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把握东亚经济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5.
文章指出戴尔公司经过20年不懈的努力,现在已发展成为年营业额接近500亿美元的全球性跨国企业,人们往往都会将这个商业奇迹与“戴尔模式”,即“直销”模式相联系,“直销”似乎已成为戴尔最显著的标识,但是当我们理性地去解构、分析这个商业神话时,就会发现,“直销”并非是戴尔成功的真正的唯一的黄金法则。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东亚从世界上最没有希望的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东亚经济奇迹的动力来自各国不断改革与开放以及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然而.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展不平衡,呈现"南强北弱"发展态势.中日两国在东北亚乃至东亚区域合作中拥有举足轻重的促进能力,但是,这种能量至今尚未完全释放出来.这一客观现实引起人们的反思.研究中日两国在东亚区域经济整合中的地位、作用与战略考虑,能够从中找出我们所要了解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东亚、拉美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差异在于,东亚国家的国民储蓄率高,经济增长也高;而拉美国家的国民储蓄率低,经济增长率也低。本文将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资本积累(储蓄的转化和利用)在东亚和拉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首先,从储蓄与增长的因果关系看,传统理论认为,储蓄可以自动转化为投资,成为资本积累,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后来,理论界对于储蓄和经济增长孰因孰果有一些分歧。有些研究发现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非经济增长的原因。世界银行在《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的报告中也持这种观点。我们认为,储蓄和增长的关系应…  相似文献   

8.
《秘书工作》2023,(6):71-73
<正>20世纪中叶以来,东亚经济实现腾飞,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东亚奇迹”,并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欧洲和北美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了显著进步。建立一个属于亚洲自己的国际性高端论坛组织,促进亚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在全球性问题上发出亚洲声音,成为亚洲各国的普遍共识和期盼。  相似文献   

9.
<正> 从东亚不同寻常的经济奇迹的出现,到波及全球的东亚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学界对东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一直都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以期找出东亚经济持续几十年高速增长的秘密和今日危机突然爆发的深刻原因。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大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如何看待东亚经济增长的质量;二是是否存在一种东亚经济发展模式;三是东亚模式是否是东亚危  相似文献   

10.
郭婷 《审计与理财》2005,(11):42-43
随着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成为经济学界和企业界人士关注的焦点。80年代,“东亚经济奇迹”引起世人瞩目,经济界不少人把“多元化”作为日本、韩国一些大集团、大公司的重要成功经验予以总结推广。但在东南亚金融风暴引发整个东亚经济危机以后,不少人又把“多元化”作为引发韩国、日本一些大集团大企业危机、倒闭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本因素”,并警戒中国企业应“避免重蹈覆辙”。到底是“多元化”好,还是“专业化”好?它们各自有什么好处和弊端呢?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成功地进行专业化或多元…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东亚经济奇迹般的崛起,已引起全世界瞩目。在探求东亚经济崛起之谜时,许多人把视线落在东亚的共同文化背景——汉文化,其主流是儒家传统文化。本文仅对此发表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2.
从创业到成为名牌,“野力”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但是当问及侯柱是如何创造这一奇迹时,这位军人出身的董事长淡淡一笑,非常简练地回答:靠质量。这种军人式的回答听起来简单,可人们想没想过这简单的三个字里浸透着多少创业者的汗水和泪水? 早在创业之初,野力人就立下“不  相似文献   

13.
不少人认为国际经济形势已发生了重大的转向,国内经济形势也会随之出现根本性变化。如IMF在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挚》中指出,“增长前景因金融动荡变得暗淡”—  相似文献   

14.
《科技与企业》2007,(3):79-79
推荐理由: 亚洲的现代化是当代世界现代化发展中成效最突出、内容最丰富的进程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里发展成为世界现代化第三次大浪潮的中心.特别是东亚经济实现了腾飞,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东亚奇迹”,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虽然在20世纪末遭受了东亚金融危机的重创,但经过自我调整与改革,东亚经济已经迅速复苏。而今,亚洲各国的现代化正方兴未艾、如火如茶地开展,成为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闪光“亮点”。  相似文献   

15.
经历了2004年的高速增长之后,2005年全球经济将迎来表现平庸的一年?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霍米·卡拉思说:"虽然2004年是强劲增长的一年,但近期的数据也表明东亚复苏已达峰顶,经济活动正在进入减速。" 同样谨慎与保守的论调也从东北亚地区传来,根据中国  相似文献   

16.
杨再平 《经济界》2003,(2):9-10
中国经济保持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为世人所瞩目。中国经济还能继续高速增长吗?这个问题也为世人所关注。西方目前有种“二十年大限”理论,认为东方国家的经济持续增长不会超过20年,举凡日本、韩国、新加坡的高速增长均未超过20年。按照这种理论,同样属于东方国家的中国经济增长当然也突破不了 “二十年大限”。有些西方人士评论说,中国内地腾飞了20多年的“经济奇迹”已经出现羽翼麻痹的症候,甚至断言未来中国经济将面临长期负增长。笔者  相似文献   

17.
当前拉动消费需求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整体已处于衰退边缘,各主要经济体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依然强劲,但经济增长开始进入调整期,增速已出现明显放缓迹象.2008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10.1%,明显低于上年11.9%的水平,国外各大机构也纷纷调低了对我国未来GDP增长的预期.在外需持续疲软的情况下,依靠内需拉动促进经济增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民近日说,一季度中、美等国经济出现强劲反弹,这是在信心提振下的“弱复苏”,各经济体的实际需求和实际产出还非常弱。2010年全球经济将以“动荡”为主,呈现上半年好下半年困难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经济开始高速增长,80年代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之所以能在短短的20年内创造如此惊人的奇迹,主要得益于“日本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而首当其冲就是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赞誉和认可。本文就日本企业质量管理的理念、特点和趋势做一个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20.
危机十年后     
在欢庆复苏之际,新的挑战正在出现,东亚各经济体会发现自己落人了一个“中等收入陷阱”,如果不妥善应对,就有可能延缓甚至颠覆增长1997-1998年使东亚遭受重创的金融危机过去十年后,该地区财力远比过去雄厚,贫困人口减少,在全球发挥的作用空前扩大。以中国的持续强劲增长为主导,东亚新兴经济体目前的总产值超过5万亿美元,比危机前翻了一番。按照人均计算,实际收入提高了75%。每天两美元的贫困人口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