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审荧范畴。《庄子》中有众多的意象。其中“木”意象具有鲜明的特点,反映了《庄子》作者无用之大用及自然随化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花园意象是一个不断充实并不断更新的审美范畴,作为抒情写意、演绎爱情的发源地,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方",而是一个文化蕴涵日益丰厚的结构性的意象,在小说戏曲中广泛运用,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独特的意象景观。  相似文献   

3.
“大”是中国古老而重要的审美范畴,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这种审美倾向就已经显露出来,所以在《诗经》中有些篇章歌咏了“以大为美”,而且这样的审美范式在先秦其他的典籍中也有所体现。究其原因还是古人对于生命的崇拜,对于自然的崇拜,物化为对人“大”的崇拜。  相似文献   

4.
露丝·本尼迪克特作为著名的女性人类学家、文化形貌理论学派的重要代表,开创了心理人类学的先河.《菊与刀》是二战期间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政府委托,出于当时的外交目的而完成的报告,随后修改成为一本在人类学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著作.作者在书中揭示了日本文化模式中“菊”与“刀”两个主题来寓示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和日本文化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5.
周慧 《魅力中国》2010,(32):256-257
“淡”是中国哲学史和美学史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中国琴论的核心概念。徐上瀛所著的《溪山琴况》是中国音乐美学的集大成者,其中“淡”是继“和”之后的又一美学范畴。本文将从“淡”况之文本内涵、“淡”况对道家音乐美学观的继承与发展、“淡”况与诸况之关系三个部分阐述“淡”况之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要了解日本企业的“自己人”意识,首先需要明白两个在日本有特定意义的词,一个是“资格”,另一个是“场所”,这是因为在日本构成集体的首要条件,在于个人资格的共性和场所的共有。“资格”这一词,在日本表示了社会中个人的一定本质,这要比中国人通常使用的“资格”的意义广泛得多。诸如姓氏、门第等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以及象学历、地位、职业等个人后天获得的东西都是资格。从经济方面看,资本家、工人、地主等,也都属于资格的范畴。甚至连男女老幼这种一定的生理、生物差别,也作为资格的一种。“场所”则是指一定的地区、一定的所属机关等不拘资格,而根据一定的圈子,由一定的个人构成的  相似文献   

7.
张树根  吴丹 《中国经贸》2011,(10):157-157
“和”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同时众所周知中国曾经是日本主要的文化输入国,在这个过程中“和”文化流传到了日本,同时在那里得到了吸收和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汉字“和”的起源开始,通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和”来透视其发展过程。之后以中日两国“和”文化的异同为出发点来探讨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8.
合伙人要素是合伙企业诸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如何解读修订后的《合伙企业法》第2条中的“其他组织”是一个难题。合伙企业可以成为合伙人。在合伙企业设立过程中,自然人合伙人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在合伙企业存续过程中,自然人缺失民事行为能力的,未必导致当然退伙。成为有限合伙人的行为属于《公务员法》所规定的“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的范畴,所以公务员不得成为有限合伙人。一人可以同时成为数个合伙企业的合伙人,但要受到诸种限制。  相似文献   

9.
"诗可以怨"与"物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可以怨”与“物哀”分别为中日诗学中传统而重要的观点、理念。由于日本文论的形成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因而这两个诗学观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即对幽怨情感审美价值的确认与追求上的相近相同;另一方面,因自然、文化环境的差别,造成这两种观点在本质意义上的差异,从中折射出两国民族不同的文化精神、文学传统及美学追求。辨析与了解之,为我们确切把握中日民族各自的独特面貌,以促进文化交流与平等对话,提供了一个较为清朗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大连市信息中心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翻译了一套比较系统与全面地反映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的丛书。这套丛书共分三卷:第一卷“日本的经济”,从宏观的角度描述了日本以一个资源匮乏的狭小岛国如何成长为现代世界经济大国的曲折历程;论证了日本宏观经济关系几次从失衡到恢复平衡的过程;论证了日本经济如何把握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与机会,在半个多世纪风云骤变的年代里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危机”与“冲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终于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第二卷“日本的产业”,从中观的角度阐述了以昭和初年的纤维工业为开端,日本诸产业发展、壮大、升级(变迁)的具体过程;特别是论证了日本产业如何适应经济  相似文献   

11.
王莉 《魅力中国》2014,(13):228-229
“どうも”是日语里使用起来最为方便的一个词,被称为日语中的“万能词”,几乎可以用在各种场合。“有人说日语的交际非常方便、简洁。当别人对你说‘どうぞ’时,你只要回答‘どうも’就行了,知道了这两个词,在日本就可以生活了注1”。虽然这只是一种玩笑的说法,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出,“どうぞ”和“どうも”在日本人的语言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是多么重要。本文从“どうも”的意义和使用场景来探讨其深藏着的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12.
古典文学是文学,文学是“人学”,故在教学中,应该以人文的角度来观照古典文学作品,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学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至少应该有三个层面的活动一判读、二比接、三抒发。与之相应,其教学思维路径也应该是判读—比接—抒发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杨庆育 《今日重庆》2014,(11):92-93
(续接上期) 在后秦时期形成了新儒家的两个学派,其中程朱理学有相当位置,它是由程颐开创,朱熹来完成的学派。 程颐与帕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认识一样,认为世界上的万物如果存在,就一定要在某种材料中体现某种原理。有某物就必有这些物之理,但是有某理,则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相应的物。原理就是程说的“理”按程的认识,理是永恒的,不可能加减。程朱二人直接从《易传》发展出他们“理”的观念,《易传》的道则是“多”,它们是支配宇宙万物每个单独范畴的原则,正是从这个概念,程朱推导出“理”的观念。他们认为,宇宙不仅是气的产物,也是理的产物。事物有不同的类,是因为气聚时遵循不同的理。花是花,因为气聚时遵循花之理;叶是叶,因为气聚时遵循叶之理。  相似文献   

14.
康德通过“哥白尼革命”,转变了以往的认识方式,同时也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了有理性的存在者.而“范畴”作为认识的规则,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探讨“范畴”何以能作为认识的规则;并通过与近代哲学观点的对比,进一步认识康德的“范畴”所具有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胡丽 《理论观察》2006,4(6):41-42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挣脱开现实社会奴役和束缚着的枷锁,在各类文体中大放光彩,其社会地位堪称“巾帼不让须眉”,而《水浒传》中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两类女性,重新回归现实的牢笼,地位遽然下降,在构建名著的过程中仅仅充当着陪衬和附庸,造成文学中女性形象描写的倒退。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有一个过程。最早是2000年2月21日江泽民同志在出席广东茂名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的讲话中提出来的,不过当时只提出了“两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讲文化问题。随后在2月24日下午,江泽民同志主持召  相似文献   

17.
由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为重庆作出的“交通物流枢纽战略方案”规划日前亮相,要把重庆打造成为一个“国际临空技术产业城市”,这是继天津滨海、上海浦东、广东深圳之后,成为中国的第四个特区。重庆市委书记汪洋批示,该规划的视野已经超出了交通物流枢纽的范畴,对重庆打“直辖牌”的研究很有启发。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成立于1965年,现在号称“日本政府第一外脑”,主要接受政府机关,地方公共团体或民间企业的委托做相关规划和研穷。  相似文献   

18.
杜晓丽 《黑河学刊》2013,(2):22-23,25
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是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结合后的产物,它处处彰显了日本传统文学中提倡的"物哀"理念,符合了愈悲愈美的日式美学追求,体现了川端式文学的唯美风格。  相似文献   

19.
福泽谕吉是近代日本最大的启蒙思想家。他一生的著述有两大标志,一是发表于明治8年(1875年)的早期著作《文明论概略》,另一标志是明治18年(1885年)发表于由他主持的《时事新报》上的《脱亚论》。从《文明论概略》中提出的“向文明进军”,到《脱亚论》提出的“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集中反映了他脱亚意识的形成过程。由于福泽谕吉的思想对近现代日本的国民意识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其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不揣浅陋,仅  相似文献   

20.
顾客心,海底针,虽然很难捉摸,但只要真心倾听,不放过任何一个意见,顾客的心其实很好“收买”。本文列举日本三个案例,告诉您如何透视顾客的不满意,围住他们的脚步。现今可以说是一个注重“心灵”的时代,谈到“心灵”这个字眼,就必须回归以“人”为主角,从各种角度加以探究。令人费解的是,同样是东方民族,台湾喜欢讲“差不多”主义,日本却是个凡事追求精确的民族。我们可从日常生活中一些细节得到印证。举例来说,如果您曾经请日本朋友吃过饭,对方必定会感谢两次以上,一次在是用餐完毕,另一次则是在下一次再度碰面时。赴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