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区域污染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入重心的概念,利用经济空间结构的重心计算方法,采用1986-2007年中国各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区域污染等数据,计算出各年的区域污染重心和经济重心的演变路径,从移动距离、移动方向、路径对比、空间相关性分析等多角度阐述了经济重心与区域污染重心的动态变化及空间联系.结果表明:从整体演变轨迹看,所有重心均向偏南方向移动,相互间空间关系较为紧密.  相似文献   

2.
刘卫东 《经济地理》1993,13(2):10-14
1 经济重心地域迁移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反映经济重心,顾名思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平衡点。它既可以看做是区域内各个经济中心对区域经济辐射的合力作用的平衡点,也可以看做是区域经济各个部门的经济重心的空间叠置平衡点。它的位置可以用几何作图及数量指标计算确定。其位置的空间变化,即所谓的地域迁移,在经济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低时,可用人口的分布变化来反映;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城市在区域经济中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也可以用城市的分布重心反映。为准确计量,常采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或工业总产值的总量、人口平均值或单位面积平均值等经济统计指标予以确定。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取石家庄市1993-2009年人口和GDP等数据资料,利用GIS和Matlab软件分析了近17年来石家庄人口和经济重心迁移变化状况.结果表明石家庄市人口重心的移动滞后于经济重心;地理条件、经济基础条件和政策条件影响了人口重心的移动.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消费与经济、人口重心演变的时间多尺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52—2011年我国分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GDP和年末总人口分别表征区域消费、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采用重心模型结合回归分析与EMD方法,在界定三者重心转移轨迹基础上,从时间多尺度视角揭示60年来我国省区消费重心的演变特征及与经济、人口重心相互作用关系的演变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消费重心在纬度与经度向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演变特征,纬度向上,区域消费重心的演变主要以30年尺度及趋势为主,今后有向北移动的趋势;经度向上,区域消费重心主要以8.5年的短时间尺度和世纪尺度为主,短时间来看区域消费重心将向东移动。②区域消费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存在较显著相关关系,但三者间的交互响应关系在时间多尺度的纬度向和经度向上存在明显差异。整体来看,纬度向上,短周期内,经济发展基本上对消费发展起着拉动作用。中长时间内,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中短周期内,人口数量的变动对消费水平的提高影响不显著,长期来看,对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经度向上,短周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的变动促进消费水平的改善。中周期内,经济发展与消费呈相互制约关系。中长时间尺度中,人口数量的变动不会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最后提出促进区域消费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东北经济当前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要求各省区联合起来。构建和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的地缘优势、人力资源优势。资源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等是东北区域一体化的前提保障。要实现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要实现组织制度创新;二是体制创新;三是模式创新;四是驱动模式转换:由政府推动型为主转向经济促动型为主。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重心研究方法计算分析了我国经济重心和环境污染重心的动态演化过程,然后在经度和纬度方向上进一步对比分析,在实证基础上阐明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自1985年以来,我国经济重心表现为"西南-东南-正东"方向的移动轨迹,而环境污染重心均向低经度、低纬度方向移动,并且经济重心和环境重心之间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运用重心概念及相关公式,采用各县区的人口、GDP及粮食作物产量数据计算改革开放以来宁夏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粮食重心,并对三者的动态演化、驱动因子及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宁夏经济重心明显偏北,移动幅度较小;②人口重心由几何重心南侧快速移动到北侧,且继续北移,移动幅度较大;③粮食重心主要位于几何重心北侧,重心的跳动幅度最大,且最不稳定,规律性不明显;④宁夏经济重心与粮食重心的空间耦合性不高,人口重心与粮食重心具有空间耦合性,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具有显著的空间耦合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的新疆反边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曾鹏  蒋团标  廉超 《经济地理》2011,31(1):32-39,46
综合运用地理软件和重心演变路径模型,从地区生产总值重心(经济重心)、三次产业增加值重心、社会消费水平重心和人口重心的演变路径入手,对1952—2008年全国和西北五省(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心空间演变路径进行测算及比较研究,从全国和西北五省(区)两个层面探寻新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被边缘化的证据,并有针对性地从新疆各重要指标改进促进新疆经济社会整体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层面提出了新疆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反边缘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区域投资效率差异是引起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性的重要变量,本文在测算1978年以来我国省际增量资本产出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差异测度方法和泰尔指数分解方法分析省际投资效率和地区投资效率的差异,以揭示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非均衡性。结果表明,初始改革对地区生产效率的激励是非均衡的,区域投资效率的非均衡性主要来源于地区内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对其的支持作用在不断的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相较于之前有了较大的进步.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农村金融发展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出现非均衡性.本文就对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进行分析,对影响其出现的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能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得到平衡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东北经济区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荣成  张英 《经济地理》2002,22(5):589-593
东北经济区综合运输通道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必然产物,各级地方政府与东北亚各国未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热切愿望与建设交通设施的追求必然对社会生态系统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因此,东北区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将是我们的长期研究课题。本文在综合分析东北经济区运输通道发展现状与特点的基础,对东北经济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对社会生态系统的下面与负面影响作了战略性与历史性的评价。进而从区域经济联系与国际合作开发的角度,探讨其未来发展格局及其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最后,提出了综合运输通道可持续发展所需注意的若干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地区共有30个资源型城市.以县级行政区域单元为样本,采用年末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利用极差、比率、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0-2006年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在波动中略有增大,其中1993年与2000年差异较大.选取1993、2000、2006年为样本年份,从经济类型、资源类犁角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石油型城市的经济水平较高,森工型城市较低;从地域空间考察,黑龙江省与辽宁省的资源型城市经济水平较高,吉林省较低.东北地区西部的资源型城市经济水平较高、中部次之、东部较低.  相似文献   

13.
东北区人口城市化对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响应类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青山  尹相飞  梅林  祁学文 《经济地理》2004,24(5):704-706,714
通过建立反映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将东北区36个地市级行政地域单元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并结合各地人口城市化水平,根据人口城市化与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作用机理,将人口城市化对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响应关系划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区域,以此对人口城市化与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响应关系进行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北区与东北亚技术合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曙光  陈才 《经济地理》2000,20(1):24-30
本文在比较我国东北区与东北亚国家(地区)间进行技术合作的有利因素与障碍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东北区与东北亚国家(地区)技术合作的形式与内容,从而为我国东北区在国际技术合作中进行项目选择与政策制定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杠杆原理与棋局战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孙峰华  刘宝琛 《经济地理》2005,25(6):761-766
探讨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化,指出其演化过程经历了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和协调发展战略三个阶段。研究了中国空间经济区划的发展演变,并对目前中国空间经济区划进行了定位,在三大经济地带内划分出九大经济区,提出了中国空间经济区划的“三九”模式。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性及其引起的居民收入的巨大差异性,为解决这一重大课题,提出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杠杆原理和棋局战略。这不仅为国家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为中国区域经济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论、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促进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其经济、人口和产业布局与交通网络布局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呈现由中部地区向东部和西部递减的特征,形成了沿交通干线"点-轴"辐射的发展模式.同时,计量分析表明东北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正向的相互促进作用,而且两者之间表现出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区域政策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回顾了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针对东北地区出台的主要区域政策。财税和金融支持是东北振兴的重要外力,产业发展和企业改革是东北振兴的主体和关键。时间上政策出台年际波动性较大,空间上以面向全区政策为主。区域政策在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社会效益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两类问题: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力度不够、政策难以落实等;政策制定和执行后,包括政策的项目和国企指向等。未来东北地区区域政策的重点应强调四个方面内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国企改革,省际区增长极与产业空间布局,社会和谐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与区域合作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8.
分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异同点与"两次金融危机"对世界及其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迪,为中国在今后经济发展中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章提出了区域间经济增长关联性的定义,并以此定义为基础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四大政策区域间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①西部与东部及东北地区间均形成了良好的相互促进的经济增长关联性。同时,中部、东部及西部等三大地区之间也形成了较好的经济增长关联性。除此之外,其他区域组合之间不存在经济增长关联性。②西部经济增长是东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东部、东北及西部同为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③利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分析了各区域的经济增长受到干扰后对其他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发现,发达的东部地区对欠发达的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然而,这些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对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没有产生较强的推进作用,而且,欠发达区域之间也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最后,提出了增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长虹 《经济地理》1997,17(2):60-64,7
本文依据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实践、全面论述了农村工业化的兴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等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