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空间结构不仅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区域科技创新,目前相关文献大多关注前者而后者亟待进一步探讨。基于2005—2020年我国19个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解决了模型的内生性之后,总体上单中心结构有利于城市群的科技创新。(2)异质性分析表明,单中心结构城市群在发达地区抑制了科技创新,而在欠发达地区则有利于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多中心结构的城市群在发达地区可以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而在欠发达地区则不利于科技创新。(3)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我国东部地区较为发达的城市群,多中心结构有利于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而对于中部、西部或东北地区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群,则是单中心结构促进了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3.
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郭荣朝  苗长虹 《经济地理》2007,27(1):104-107,92
生态空间结构合理有序将会促进城市群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利用生态学原理深入分析了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机制,构建了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对全球尺度、国家尺度、省级尺度和地区尺度等不同层次上的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为:①城市群范围内城市规模大小合理、密度适宜,空间组合有序,生态空间结构优化高效,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互利共生、协同进化;②“廊道组团网络化模式”是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必然趋势;③“廊道组团网络化模式”下形成的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区域生态环境容量,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极,已经纳入国家重点规划行列。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间的集聚效应是影响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经济引力模型来测度城市群集聚机理并揭示其空间结构。首先,对长江中游四省各城市的中心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4个"核心—边缘"结构的城市圈组成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然后,通过经济引力模型对4个城市圈的经济引力范围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画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包络线,明确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引力的范围,揭示了群内的空间结构。从经济质量、经济距离和经济引力等三个层面,探寻城市群内部集聚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通过综合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城市经济统计数据,构建2000—2020年可比较的长时序面板数据集,分析中国城市群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一定黏性,但也呈现出普遍明显的多中心化趋势。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阶段较高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要显著高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性都市圈。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制定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出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趋势。探究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在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中的特殊作用,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使用十大城市群164个地级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探究了城市群多中心发展对群内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作用机制和约束条件。结果表明:(1)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与地区收入差距呈现显著的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趋势,目前部分城市群扁平化的空间结构抑制了地区收入差距的下降。(2)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城市群分工深化和市场一体化是多中心发展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3)调节效应分析显示,城市群规模强化了多中心发展的收入缩减效应,而基础设施与多中心空间结构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7.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不断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改革开放前后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分析,有助于研究半岛城市群的内部空间结构,增强半岛城市群的经济辐射带动力,提高区域经济的总体竞争力。山东半岛城市群尚处城市群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优化半岛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对策建议的探讨,有利于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崛起。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制定的未来八年我国发展的美好前景,给大珠三角城市群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城市群正日益成为国家财富和综合实力的真实版图,也是国家和城市把握全球机遇、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粤港澳为首的大珠三角城市群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与自身在我国经济格局中应担当的责任和应做出的贡献相比,大珠三角城市群还有着广阔的发展提升空间,同时也面临着需要破解的各种难题。粤港澳只要抓住、抓紧、抓好"十八大"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用好、用足这一无比广阔的空间,必定能够实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9.
基于城市能级提升的安徽江淮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能级反映了城市经济的集聚—扩散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通过建立城市能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城市能级评价模型的方法,从提升城市经济能级、潜力能级和支撑能级三方面,分析了安徽江淮城市群从雏形期到快速成长期城市能级的空间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城市能级提升的江淮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的培育、空间优化路径及安徽江淮城市群融入长三角区域的"E"型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石敏俊  张瑜  郑丹 《经济纵横》2023,(2):90-101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探讨了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比单中心模式,城市群多中心化具有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积极效应,为多中心结构的收入收敛效应提供了证据支持。中介效应检验证实,城市群的多中心结构主要通过扩大劳动力流动规模及深化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起到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效果。其中,频繁快速的劳动力流动发挥了相对更强的中介效应。因此,可积极发挥多中心空间发展策略的积极作用,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深化城市间功能分工,从而为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集聚与扩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玉瑶  张虹鸥 《经济地理》2007,27(5):773-776
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①为研究对象,在改进"大都市均匀度指数"的基础上建立了空间集聚与扩散的量化指标,定量化测度了近10多年来该地区空间集聚的程度与动态趋向,进而分析了该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表象与特征。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目前正处于以集聚为主导的阶段,空间集聚表现出明显的轴线性、空间指向性(中心指向、道路指向、海洋指向)以及非完全集聚的特征。且珠三角城市群在以集聚为主导的空间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趋向于均质化。具体表象为以中小城市增长为主的城市规模分布动态趋向以及大中城市的郊区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与格局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黄伟雄 《经济地理》2002,22(3):335-338
本文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特点:根据区域发展理论指出珠三角城乡一体化进程可借鉴的城乡布局模式,提高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应用采取环形珠链状城市带模式;并对珠三角发展局的三大主环轴线,三小辅环线的九大放射轴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的工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文章在对其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轻重工业结构、支柱工业结构和区域内部工业结构差异等诸多方面,对演变进行实证、动态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工业结构优化过程明显,已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呈重化工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陈章喜  徐通 《经济地理》2011,31(11):1822-1827,1839
珠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的三大城市群之一,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随着国家城市群战略及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运行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为全面评价珠三角城市群的区域运行效率,本文依据相关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珠三角城市群战略实施的整体效率与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结构效率进行了分析,发现随着珠三角城市群战略的不间断实施,珠三角城市群的整体运行效率与结构运行效率持续有效,且结构运行效率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有效区域不断放大.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角洲经济空间结构最新发展及空间集聚合理度判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修颖  于涛方 《经济地理》2007,27(3):447-451
目前长江三角洲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进入了由计划空间向外向型空间转化的转型阶段。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新特征主要体现在基本形成了具有城市等级体系的核心—外围空间格局,但网络结构和辐射轴还不健全。经过20余年的开放,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重要增长功能的空间单元。从多方面考察,长江三角洲区域仍然是我国未来重要的空间集聚区域,集聚仍然是主要的空间结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变化及其空间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城市规模分布研究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对准确预测城市人口规模以及合理确定城镇体系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20年来首位度、回归斜率、城市规模基尼指数等多项指标的变化以及城市规模成长空间特征的分析,初步揭示了城市群城市规模成长的基本规律。同时对区域发展中的矛盾以及研究中的困扰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李平华  于波 《经济地理》2005,25(3):362-365
文章对长江三角洲1985—2000年各城市客、货运量进行分析,总结出改革开放以来该区域空间运输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长江三角洲客运量分布的廊道效应逐渐显著,货运量极化效应减弱。空间运输联系的时空演化反映了长江三角洲经济结构的推移特点。长江三角洲走廊经济凸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带动轴;区域内浙东北经济崛起,成为与苏南地区相抗衡的经济板块;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天平已出现向南倾斜的趋势。因此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加快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培育具有强大辐射效应的走廊经济;省、市之间协调合作,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朱英明 《经济地理》2006,26(3):387-390
产业空间集聚所获取的集聚经济利益,是决定地区产业定位的重要因素。地区间产业的竞争与合作所获取的专业化经济利益,是决定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的空间集聚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即集聚经济结构,地区间产业的竞争与合作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即偏离经济结构,产业的集聚经济结构和偏离经济结构影响到地区产业的增长。依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模以上制造业行业部门的具体数据,构建增长模型,分析制造业集聚经济结构和偏离经济结构对城市群产业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耿  许学强 《经济地理》2005,25(5):677-681,701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样成为一种趋势。文章从三地既有的协作基础和自身发展需求的角度,论证了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认为制度性障碍、产业结构性缺陷、发展阶段差异和基础设施协调不够是当前影响一体化的主要存在问题。提出建立“大珠三角经济区”的目标,并从产业体系、制度环境、管治系统和交流网络四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诠释。提出未来实现大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目标,从政府、企业、交通等多个层面具体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旅游活动是一项高消费的社会生活方式,产业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均GDP超过3600美元,进入旅游业快速发展阶段。文章在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产业等级体系;借鉴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提出了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