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正>近年来,不少企业欠交银行到期贷款利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经营效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除了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外,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原因是现行银行对企业贷款实行按季计息的办法所存在的弊端所致,主要表现在: 一、成为企业虚盈实亏的防空洞,加大了银行贷款的风险。企业实行按月计算成本,一些企业为了多体现当年政绩,多拿奖金,钻银行按季计息的空子,少提或不提应付利息,少入或不入成本,虚增利润,甚至把银行贷款作为虚假的利润上缴财政。而银行对企业能否贷款,衡量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的当年盈亏情况,虚假利润欺骗银行加大了银行贷款资金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正>《福建金融》1987年第2期黄中俊同志的《现行定期储蓄逾期计息办法浅析》一文(下称《浅析》),读后,有两点不同的看法,想在这里与黄同志商榷.其一,《浅析》认为,“现行的定期储蓄逾期利息的计付是不合理的”.该文算了这么一笔帐:一储户于某日存入100元定期一年,逾期5个月支取,按现行一年期储蓄利率月息6‰计付给储户利息10.20元;另一  相似文献   

3.
“确定期限,到期归还”,这是银行贷款的一项基本原则。而目前商业企业在银行的结算账户,采取的是“存贷合一”的办法,银行贷款根本没有什么偿还期限,只采取按季核批贷款指标,商业企业在指标额度以内支付使用。至于商品库存中长期积压滞销的商品  相似文献   

4.
本刊1992年第11期刊登了范文瑜同志《银行专项贷款年息计算之我见》一文(以下简称范文)读后觉得还可商榷。 银行贷款自发放之日起至归还(变动)前一天止,作为计息日数,应根据月份大小按实际天数计算。计息的积数是贷款帐户余额与日数乘积之和或贷款帐户每日余额相加之数。  相似文献   

5.
一、邮政储蓄改革受困的几大问题 1.邮政储蓄获利空间不断缩小,部分网点面临生存危机。2003年9月1日,央行对邮政储蓄存款实行划段计息,邮政储蓄为寻求较高资金收益,对超出2003年8月1日人民银行转存款余额部分采用了上存省邮政局的办法,省邮政局按照2.7%的利率按季计付利息,仍低于此前人民银行4.131%的转存款利率1.43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利润留成办法是近两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但是,由于产品价格背离价值的因素,产生了“苦乐不均”和导致片面追求利润的现象。为此,湖北省财经学院易庭源同志在《工业经济管理丛刊》1981年第二期“利润留成办法改进意见”一文中(以下简称“易文”),对如何改进利润留成办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读后,给我启发很大。  相似文献   

7.
活期存款利息的计算(以下简称利息计算)是银行业务电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现行会计制度,利息计算方法有多种,本文就几种常用计息方法的实现及适用范围作出讨论,希望能对该领域的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一、利息计算的基本原理及种类理论上,存款利息计算公式是很简单的,即:利息=本金×利率×存期。但由于银行所开办的存款种类繁多,从入息时间上分.有的按年入息(如储蓄活期户)、有的按季入息(如对公活期户),遇利率调整时,有的要分段计息(如对公活期户、外币储蓄活期户)、有的则不分段计息(如人民币储蓄活期户)。针对这些计息办法,在相应的电脑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8.
一、新颁发的“拨改贷”暂行规定与前几年实行的办法有哪些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五点: (1)扩大了贷款范围。 原规定具有独立核算、有还款能力项目,要实行基本建设贷款,而这次新的暂行规定明确从1985年起,凡是由国家预算安排的基本建设项目,不论新建、扩建,不论有无偿还能力,全部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 (2)改进了奖励办法。 原规定提前还清贷款本息后的新增利润,由借款企业与财政实行“五·五”分成办法,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半年。而新的暂行规定则明确“拨改贷”项目在借款合同规定期内提前建成投产或投产后提前还清本息的,借款合同规定期内的利息节余全部留给借款企业。  相似文献   

9.
<正> 《福建金融》1989第十期吴文锦、李春生同志的《贷款利息计息方法与营运问题》(下称《问题》)一文读后,有些不同看法,想与之商榷。《问题》认为:“银行每季只向工商企业计收一次贷款利息,这种过长的间隔时间,造成应收利息被企业无偿占用”,应改为按月计收。笔者认为:看法是片面的,而且企业占用银行应收利息也是相对的。利息核算是银行财务收支的重要内容,但也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银行根据国务院批准对几种贷款实行加息的规定,制订了《关于外贸企业几种贷款加收利息的暂行规定》。一年来,在外贸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外贸企业的几种贷款(即逾期贷款、超储积压物资和有问题商品贷款、挤占挪用银行贷款)先后实行了加息。实践证明,实行加息规定,是国家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运用利率这个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好办法,也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对外贸企业实行几种贷款加息取得的初步效果,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正>《福建金融》第七期刊登了谢少波同志的“取消规模控制,实行比例管理”一文,该文指出:“我国当前控制贷款总量不能依靠指令性规模指标,而必须以比例管理取而代之。”对此,我则有不同看法,现提出共同商榷。 一、“比例管理”不能代替贷款规模 1.贷款规模和资产负债比例的概念不同。贷款规模,指一定时期内银行贷款的数量,由存量和增量两部分构成。它包括二层含义,其一:指一定时点上的贷款余额;其二,指一定时期内的贷款增加总量。资产负债比例是金融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之间,以及负债与资本之间,资产项目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 最近,一些地方的金融机构实行货款收取信用保证金的办法。其具体做法是:借款方向货款方借款时,要按所借金额的5%一次交纳信用保证金,存入货款方“货款保证金”存款专户,该专户有的不计息,有的按活期存款计息。借款方到期偿还货款本息,货款方如数退还保证金。借款方到期不及时归还货款,货款方于货款到期的次日(遇例假日可以顺延,但不能办理展期),将信用保证金没收,并加收罚息,直至收回全额的货款本息。这种做法,我认为有悖于《借款合同条例》的原则,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问:今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后,超承包基数多得部分在会计上应如何处理?答;今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后,对超承包基数多得部分,采取“按季退还,年度清算,多退少补”的办法,并以收入退库方式,返回给企业。企业收到超承包基数返还款时。借(增)记“银行存款”科目,贷(增)记“专用基金”科目(按规定比例计算记入有关明细科目),同时,借(增)记“专项存款”科目,贷(减)记“银行存款”科目。  相似文献   

14.
确认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销售收入的现行办法并无不妥广东省华天房地产开发公司叶立昌《上海会计》1994年第6期刊登了钱玲同志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收入的确认时点问题》一文(以下简称“钱文”),笔者阅后对有些观点不敢苟同。现将一些看法提出来与钱玲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笔者在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现场检查中发现,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执行呆账准备提取政策时比较混乱.造成混乱的原因是,200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和2005年5月财政部下发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两个文件被同时使用,而这两个文件又有一些相抵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广西农村金融研究》一九八五年第四期,发表了侯兆六同志《农贷利息分段计算的办法应当改变》一文,(以下简称侯文)建议“取消农贷分段计息的规定,改为从贷款之日起,至归还贷款的前一天止,全部按现行利率计收利息。”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一、从理论上说,社会平均利润率是确定利息率的主要根据之一。近年来农贷利息率有所提高,正是在社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平均利润率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制订的,农贷分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中,规定了我国银行制度、信用制度实行“存款准备金”办法。这是一项既老又新的银行、信用管理制度。说它老,是因为在私有制条件下的银行法规里,早已有之;说它新,是因为在公有制条件下,我国的银行、信用管理,经历了三十几年的实践过程后,才提出这一办法,并正在准备实行。  相似文献   

18.
农贷利息按调整时间分段计收的办法,我认为是比较合理的,是个好的办法。本刊第四期侯兆六同志的《农贷利息分段计算的办法应当改变》一文中认为:“分段计息,给基层所、社办理收贷业务时增加了很多困难和压力,现在收回一笔逾期贷款要分为3—4段,甚至6—7段计收利息。借户在还款时因等候经办人逐笔分段的时间长,也认为这样太罗嗦,  相似文献   

19.
农贷分段计息给营业所、信用社带来很多新问题,如计算利息复杂了,差错率增大,增加会计工作量;耽误贷款户时间及浪费我们自己时间等。应当引起各基层所、社的重视。但也不能采取简单办法解决,对此,有必要就侯兆六同志的《农贷利息分段计算的办法应当改变》  相似文献   

20.
<正>《福建金融》1987年第2期和第6期分别刊登了黄中俊所写的《现行定期储蓄逾期计息办法浅析》(下称黄文)和翁扬所写的《现行定期储蓄逾期计息办法是否合理?》(下称翁文)的两篇文章,读罢,不禁引起了我的思索,为什么会在前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却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对此笔者进行了一番推敲,方解其中奥秘所在,现愿借贵报一角与同志们共同商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