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2008年苏州城乡老年空巢家庭养老状况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乡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超过半数的空巢老人不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而机构养老也并非空巢老人的最爱。在影响空巢老人是否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的因素中,户籍因素最为重要,其次是与子女关系因素,最后是房屋建筑面积因素;而在影响空巢老人是否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众多因素中,文化程度、儿子数量和养老金(养老补贴)数量这三个变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现行城市养老方式日益不能满足城市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需求,“老有所养”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对河北省石家庄市、邯郸市城市居民的养老现状、养老观念、养老意愿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梳理城市居民养老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养老意愿诸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促进河北省城市居民养老事业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7,(5)
文章在分析老年人养老居住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养老模式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国情的具体分析,将多种养老居住模式进行比较,从"积极老龄化"视角出发,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居家养老+社区照料"的社区养老居住模式,以及完善新型社区养老模式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4.
养老模式对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这给养老、医疗、社会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从居住模式和主要经济来源两个方面来界定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利用经济学方法,根据2002年、2005年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数据(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从实证角度,讨论了中国不同养老模式如何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且分析了这一关系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和年龄段差异。研究发现,养老模式是关系到中国老年人健康的一个关键因素,经济与居住均独立的老年夫妻有最明显的健康优势和主观幸福度优势,而依靠子女供养或政府补助的个人独居养老模式是最差的。这些经验发现可以为政府改善老龄人群的健康提供可靠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转型和人口老龄化双重压力下,我国传统养老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随着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迅速发展,触及的领域愈来愈广泛,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成为养老事业的一大创新,具有其特别的优势及作用。但我国非营利组织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参与养老在多个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个案访谈的方法,试从城市居民对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的看法入手,对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进行现状分析,同时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希望对促进非营利组织参与养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与人口流动加剧的过程中我国养老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家庭养老中通过居住形态的变化赋予儿女平等的赡养义务,这既是家庭功能弱化趋势下的家庭策略,也是弥补社会养老支持不足的对策。本文从城乡家庭父辈和子代的居住形态的变化探讨了我国养老模式的变迁,重点结合新型婚居模式下养老安排的分析,探讨了家庭为满足成员的发展需求而做出的策略性调整并形成家庭制度性变迁的过程。现有的养老产业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加快我国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进程,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蔡坤 《城市建设》2011,(4):478-478
社会发展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城市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变,这些都对邻里关系这一重大人际交往产生了严重影响。本文中作者从当今城市居住空间对邻里关系的影响分析,提出合理设置城市居住空间有助于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03年和2011年中国内地18~65岁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影响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因素,并将2003年与2011年的结果进行纵向比较。研究结果发现,2011年城市居民总体生活质量较2003年有实质性提高,年龄、收入、就业状况、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居住地点与城市居民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存在线性相关。但现有的社会阶层结构使城市居民不能完全享受健康公平,需要通过医疗改革进一步推动健康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满足更高层次的健康需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深,老年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养老方式的选择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文章以CHARLS数据库为样本,建立有序回归模型,从模型可以得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子女关系、自身健康状况、以及居住类型等都与老年群体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性关系;重点分析老年人居住类型的不同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经过分析得出家庭...  相似文献   

10.
辛洪云  王翠萍 《经济师》2007,(9):100-101
城市居民的居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文章从我国城市住房制度和居住权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方面,分析了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居住权的必要性,同时也指出了在规定居住权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有效保险需求是在当前特定时期内,在一定保险价格、一定购买力条件下现实的保险需求,是保险公司真正面对的业务来源。本文使用最近几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及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等数据,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健康保险有效需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居民购买力和医疗费用的增长对我国健康保险的有效需求有显著影响,社会保险并未对商业健康保险产生替代作用,相反与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同向增长。  相似文献   

12.
Traditional mod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uch as economic base and urban revitalization models have been found wanting. Both models rely on expert-based assessments of local development needs. More recent approaches call for a stronger focus on local development needs and resident skills as the basis for design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ne such neighborhood-based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ts initial step was a survey of 444 households representing 1398 residents conducted in the Hamilton Hill and Vale neighborhoods of Schenectady, New York a 'downsized' community of about 65,000 residents in the Capital District of New York State. Survey results show a strong need for recreation, childcare, a grocery store, care for the elderly and home repairs. Residents' self-assessed job skills and interests appear to be well suited to meet these needs. Yet despite these promising results, barriers to neighborhood-based development persist. These barriers reiterate the long history of isolation prevalent in US inner city neighborhoods. Two issues are particularly characteristic of the barriers that continue to keep urban neighborhoods isolated from their larger context. They are: (1) a lack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local residents and decision makers; and (2) a lack of valuation systems that properly assess the value of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ntext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loc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3.
姜鑫  罗佳 《经济与管理》2012,26(5):39-43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路径。然而,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仍旧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状态。使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进行量化评价。结果显示:城乡之间在公共服务的经费投入、人力资源、设施设备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距,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切实保障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有平等接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努力实现我国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4.
农村养老保障:从“家庭”到“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长期向城镇居民倾斜,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内容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健全,给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农村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阶段,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从农民养老保障的客观需求出发,顺应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向社会化方向转变的必然趋势,致力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刘旺  张文忠 《经济地理》2006,26(5):802-805
随着我国城市住房分配制度的变革,居民由被动的接受住房转变为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主动的选择,消费者在住房市场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文章以“万科青青家园”为例,采用比奇的分异度指数和GIS分析方法,对购房者的社会属性特征、工作地、原居住地等微观因素与居住地选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微观居住区位的选择上,具有相同社会经济属性的群体趋向于选择相同的居住区位,社会经济属性的作用和居住分异现象在居住区位选择中开始凸显;受房价和经济实力的约束,年轻型家庭居住区位的选择方向已向郊区外移;对于有子女的家庭来说,教育资源的丰富与否则是居住区位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工作地和居住地之间的通勤时间对居住区位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家庭生命周期、原居住地、消费观念和信息搜寻等对微观居住区位的选择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诗娥  杨汝岱 《经济评论》2012,(1):76-84,107
经验观察发现,三十年来,我国省际城乡居民消费一直存在"经济发展越落后的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越大"的现象。本文构建1978-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不同模型的计量检验结果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集体贫困"之后,这种现象在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二十年间显得尤为突出。而一些省份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开始下降,这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本文还从社会发展、经济现状、政府行为、基础设施和对外贸易五个方面对影响省际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研究表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有助于迈向理想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实证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中国城镇老年人在居住意愿上选择空巢居住,而近十年来,中国城镇老年人空巢的比例也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且越来越倾向于与子女分开居住,中低龄老年人愿意空巢居住的比例更高。就2000年至2010年中国城镇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对实际居住方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对其居住方式有重要影响,不愿意与子女同住、经济状况好、有配偶、没有儿子、生活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更倾向于空巢居住。与十年前相比,生活自理能力对居住方式的影响增强。未来不愿意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将越来越多,老年空巢家庭的比例将会继续增加。为了更好地适应老年人空巢居住的变化趋势,应尽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对城市经济适用房建设用地选址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艾建国 《经济地理》1999,19(5):67-70
以改善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居民住房条件为目的的经济适用房建设,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根据有关住宅用地选址的经济理论,以武汉市的具体情况为例,论述了土地价格和区位选择是经济适用房用地选址的两难问题,提出了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应与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目标和进程相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适用房建设用地的合理选址和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池上新 《经济学(季刊)》2014,(3):96-103,112
利用中国综合调查数据(CGSS2008),从社会网络、心理资本的视角比较分析了城乡居民健康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教育程度对于农村居民健康的积极作用要远远大于城市居民;社会网络有助于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对于城乡居民的健康呈现不同的作用效应,即网络规模更有助于农村居民的健康,而网络资源总量更有助于城市居民的健康;心理资本有助于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其中韧性因子对城乡居民的健康都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乐观因子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更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自信因子对城市居民的健康更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