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作为一项旨在促进大学生形成就业的新政策,自出台实施以来就受到学界的关注和讨论。本研究基于江苏省南京市就业见习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结果,运用社会政策研究的过程视角理论,分别从政策的传达、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双重主体以及政策的情境制约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就业见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政策传达不力,政府与毕业生缺乏互动,毕业生参与动力不足,受到经济、法律双重制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产学研合作"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就业UIG合作机制.梳理了政府、高校、企业在大学生就业UIG合作机制中的角色,并运用数值讨论了三者在UIG过程中的利益博弈.结果证明,通过在大学生就业UIG合作,政府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有利于政府降低社会失业率,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高校重视就业率,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和长期发展,企业的积极配合能够得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之,大学生就业UIG合作能够实现三者"共赢".  相似文献   

3.
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俊昌 《经济论坛》2005,(13):20-21
在对就业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中,研究工作者的研究重点常常侧重于对我国就业压力与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分析、中外就业政策和就业发展过程的实证分析与经验介绍、就业政策的发展过程和就业者自身的观念、行为分析研究。实践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常常表现在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对政府在就业中的作用,理论研究的成果和文献并不多见。事实上,和谐社会的建立,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政府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宏伟目标中,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决策受到了来自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双重影响。文章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实地调查结果为例,研究处于双重因素影响下的农民工就业决策机制。文章构建了一个以农民工就业决策为中心,包含农民工、企业、政府三者的双重决定模型,研究农民工流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频繁跳槽和默许等现象。研究发现,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农民工流动就业决策行为趋于理性。现实中,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决策行为决定于其自身的经济禀赋、企业态度和外部政策环境。通常,城市中的农民工群体在面对政府的战略调整和政策环境调整时,他们理性地认识到政府与企业利益导向的差异以及其与自身利益的一致性。此外,如果当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相互配合,而政府的政策相对企业更有利于农民工时,农民工群体则可能利用政府政策对企业形成暂时压力,迫使企业调整工资或者自己采取跳槽行动,争取更多的收益。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目标,而"更高质量就业"必然要求有更高质量的就业政策提供指导.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政府、 高校、 用人单位相关主体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后,提出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网络模式与路径.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背景下女性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晓丽  赵淑灵 《经济师》2010,(2):76-77,79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女性农民工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文章认为,作为弱势中的弱势的女性农民工,要解决其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需要从女性农民工自身发展的角度、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依托政府政策支持和服务引导等三个层面共同提高女性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成本上升、技术进步方式变化、投资收益率下降、出口导向型增长不可持续,这几个因素使得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常态"。这个新常态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长率下降、"滞胀"隐患出现、就业压力减小、消费占比提高、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换,以及对自主研发的需求增加。在"新常态"下,我国应该适度降低经济增长目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实行供给和需求双扩张的政策组合,在需求管理方面,实行货币稳健或小量紧缩、财政扩张的政策组合。就目前而言,我们不建议采取大规模的扩张性政策,而是建议采取以供给管理为主、需求管理为辅的定向"微刺激"政策体系,既保证经济增长和就业,又尽可能促进结构调整。供给管理应以改革为主;需求管理应以财政政策为主,主要体现政府的产业政策、区域经济目标等,货币政策以定向降准为主,在需求管理中起到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祝蓉 《经济论坛》2014,(3):76-77
"绿色就业"是在能源衰竭、环境恶化、传统产业就业困难的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兴概念。"绿色就业"指各行业从事有利于维护环境保护的工作,并提高使用效率。本文分析了内蒙古绿色就业的现状,列举出政府推进相关行业的法律和规范,并提出促进绿色就业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供给及其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态势是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局部生态环境仍有恶化的趋势。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供给和政策取向是在基础性的制度供给方面建立"经济发展成本内生"的生态经济模式,建立质量型低成本运行的国民经济体系,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0.
推动节能减排与促进低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议题,建立与低碳交通概念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对于我国低碳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对象—过程—主体分析方法,在对象维度考察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过程维度考察输入端、循环端和输出端;主体维度考察政府、交通企业和公众的共同行为。由此构建"对象—过程"维度和"对象—主体"维度2个一级指标13个子指标的区域低碳交通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模糊数学方法与理想解法,建立区域低碳交通评价方法。以江苏2017年交通发展为例开展评价分析,形成区域低碳交通政策矩阵,以期为低碳交通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陈婉 《环境经济》2021,(6):44-45
"我国政府绿色采购还存在诸如法律保障力度不够、缺乏政策实施的具体条件和可操作性等问题。"为此,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提出,要完善政策制度,量化政府绿色采购目标指标,开发系统工具方法,建立政府绿色采购技术体系,包括着手搭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绿色采购技术标准体系,形成涵盖术语、原则、方法、评价、过程、对象的际准体系要求,以及针对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和绿色转型发展创新领域,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技术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及专项标准。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会娟  龚爱民 《经济与管理》2005,19(12):62-64,71
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缓解就业矛盾、促进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但其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金、政策、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却制约了它的发展。政府应从完善法律体系、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健全行政管理机构等方面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正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一国科技创新的动力源,其凭借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及强大的就业吸收能力,在推动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和保持整个社会稳定的方面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然而因其成长过程中固有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不确定因素,使逐利性资本对其望而却步。为矫正这一市场失灵现象,各国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纷纷伸出"有形之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本国或本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财政政策在整个政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4.
渐进主义的功效如何?--1991年以来印度经济改革的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度在近10年的经济改革进程中一直在推行渐进主义的改革政策,该政策在各个领域的实施效果不尽相同。印度经济加速发展的瓶颈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投资能力,如果能够在财政领域采取更积极稳妥的改革措施使政府财政状况得到改善,那么,印度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望在今后几年中超过6%  相似文献   

15.
为了应对我国就业形势非常复杂严峻的局面,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国务院的号召投入大量资金,通过加大援助力度、建立职业培训基地、建设劳动保障平台、鼓励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创造了促进就业的良好环境.本文试图创新促进就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方法,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在促进就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实施过程中得出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曹中  叶素鸣  方媛 《时代经贸》2010,(14):107-108
为了应对我国就业形势非常复杂严峻的局面,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国务院的号召投入大量资金,通过加大援助力度、建立职业培训基地、建设劳动保障平台、鼓励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创造了促进就业的良好环境。本文试图创新促进就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方法,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在促进就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实施过程中得出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彭霞 《经济师》2011,(4):106-108
为了实现大学生资源的有效配置,国家出台了各种就业政策,然而这些政策在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过程中却时常发生执行偏差。文章首先列举了规范型政策和引导型政策的执行偏差;然后,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政策在独立学院学生就业中执行效力的对策:明确独立学院办学方向,培养特色人才;规范独立学院办学行为,创造良性发展空间;强化就业指导力度,引导正确就业观念;建立科学的就业工作考评体系,实现政策监督;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后顾之忧;加强法制建设,保障就业公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逻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78年以来,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形成并演化。其形成与演化的逻辑,与政府主导的基本体制背景和资金由缺转余的基本经济背景有关。1996年之前,资金的短缺,使得政府的金融控制,主要着力于动员资本。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扮演着储蓄动员机器的角色,以获取城市和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短缺要素——资本。国家工业化和地方政府间的经济竞争,推动了金融分割以及正式、非正式农村金融体系水平竞争格局的形成。行政抽取机制的存在,使得"资金离农"和"机构离农"成为必然。1996年后,资金供求形势逆转,由短缺走向过剩,出现了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悖论,使得各种类型意图支农的政策安排相继出现,一个垂直合作的农村金融体系正在形成。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在农村的伸展,凸显了城乡间、工农间产业利润率的巨大差异,农村经济的固有特征,也不利于其留住和利用资金。相对于城市,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反而在趋于恶化。由此,金融机构的政策响应,往往是以"口号支农",代替了"行动支农"。认识市场逻辑的存在,有利于认识农村融资难题的形成;跳出市场逻辑,才有可能考虑从农村金融、农村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着手,真正缓解农村的金融约束。  相似文献   

19.
运用国内外关于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有效性的相关理论对中国目前的政策实践进行分析,认为市场分割将降低中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有效性,并导致政策失灵。具体表现为培训政策的"双重激励扭曲",就业补贴政策和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政策偏向。在长期中改革现有户籍制度和地方政府政绩评价体系是消除政策失灵、充分发挥政策效益的治本之策。而短期中,中央政府可以利用补贴等转移支付手段进行积极干预、提高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扩大就业,促进就业增长既是政府必须履行的公共职能,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责任。文章在分析我国就业问题现状及现有的已实施就业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剖析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以促进就业政策的不断完善,说明我国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应该有更加突出的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