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三化”并进的核心: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并进时期,这一时期工作的难点是如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而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必须使农民市民化。若农民能不断地转变为市民,农业中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就能得以缓解,农业经营就能逐步从分散经营走向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就能得以实现。农民市民化还能使我国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得以持续向前推进。同时,农民市民化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并走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也将具有重要作用。这需要政府积极推动制度变革以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社会资本因素对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市民化是基于农民原有财产关系、生活方式剧烈变动的一个经济社会学命题。失地农民是被迫向城镇永久转移的农民。他们在市民化的过程中,面临着社会资本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制约,无法获得足够的社会资源和经济保障。因此,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改善失地农民社会资本投资现状,以提高失地农民群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作为一种职业和社会身份的农民,在身份地位、生产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行为模式、社会权利等方面,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存在着向城市居民靠拢的趋势,这个过程就是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与宅基的流转相关联,在很大程度上宅基地流转成为农民市民化的一个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5.
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城市化以农村(主要是农村城镇体系)为载体,通过改造农村社会的一系列硬件、软件环境,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提出农村城市化的意义在于,把农民市民化研究的视角伸向了农村.提出农村城市化,不否认城市化仍然是我国农民市民化的一个重要舞台和载体,但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农村城市化应该成为我国农民市民化的主要舞台和载体. 相似文献
6.
撤村建居——城郊农民市民化的路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普遍采取撤村建居的方式推进城郊农民的市民化,实践中,撤村建居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却远不如政府估计的那样乐观,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权益,而且由其推进的城市化也有过快、过大之嫌,违背了城市化发展规律,因此,必须选择新的城市化路径以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观点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化并不简单地等于城市规模的扩张,也不简单地等于城市常住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人口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从事非农业工作;二是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即随着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也发生了深刻转变。所以,农民市民化是现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要求,而且将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观点综述如下。一、农民市民化的内涵姜作培认为,农民市民化指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借助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分析了农民能力式文化资本、商品式文化资本和体制式文化资本以及文化资本转换的状况和特点,认为文化资本的缺乏已经成为农民社会分化的极大障碍。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及需求期望研究——来自河北省三地市的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8~2010年对河北省三地市农民的960份有效调查问卷,综合运用归纳总结和频数统计方法,实证分析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农民满意度,由此挖掘农民亟待解决问题的需求次序以及对政府责任的需求期望,发现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实际进展和农民切身需求存在的偏差。调研结果表明,当前新农村建设政策着力点应以农民需求为导向,重点解决农民增收、医疗社保、就业机会、教育发展以及土地征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期望务工距离反映了农民务工地决策中的距离选择偏好,对其研究有助于在微观层面了解农民工流动的倾向和规律。通过对河南省南阳市三个不同类型样本村的实证研究,发现务工者的期望务工距离整体分散、局部集中,具有"U"型分布规律,同时具有一定惯性,但整体而言仍以本地为主。在期望务工距离选择模型中,年龄、上学年限、家庭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地形等因子达到了显著水平。年龄较大者、学历较低者、家庭人口较多者期望在本地务工的概率较大,经济较发达村和地形起伏度较大村的务工者,期望在本地务工的概率较大,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分析我国现行城市化模式制约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渠道,建立区分农村居民、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三类居民的理论框架,证明推动农民工市民化会通过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城市规模和增加人力资本积累等渠道,推动我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均衡增长。在此基础上用CGE模型模拟了这些作用机制及影响,结果显示:每年多市民化1000万人口(700万农民工加上其抚养人口)可使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约1个百分点;而且农民工市民化将促进居民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可以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经济结构,因此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是促进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流动的社会资本——传统宗族文化是否影响移民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研究》2018,(3):35-49
人口城市化和城乡融合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本文研究宗族文化对移民城镇就业的影响,考察传统社会资本在现代城市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机制。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以大姓占比作为宗族文化的代理变量,本文实证研究了作为社会资本的宗族文化与移民就业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宗族文化对移民就业有重要影响,它显著提高了移民进入低端服务业的概率,但没有提高移民进入高端服务业的概率,说明以宗族文化为代表的传统社会资本在低端服务业中依然可以发挥作用,对高端服务业发展则影响有限,这些结论在控制了城市间物理、行政距离和迁出地经济社会信息后依然成立。结合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和2012年北京大学中国家庭和个人跟踪调查数据对其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宗族文化并非简单地通过同姓之间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影响移民就业,信任才是关键渠道。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以现代服务业为基础的城乡融合不能仅依托于传统社会资本,构建现代契约社会下的信任文化是新型城镇化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父母教育期望对农村留守儿童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内在中介机制。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各方面能力显著低于农村非留守儿童,父母教育期望显著正向影响留守儿童能力发展。具体而言,学业期望对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效应最大,而学历期望对留守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影响效应最为广泛,父母参与、教师支持在父母教育期望和留守儿童能力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链式中介效应。当教师支持或父母参与和教师支持共同作为中介时,会显著促进留守儿童能力的发展,父母参与则呈现出遮掩效应,在一定程度阻碍了留守儿童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社会资本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参与互联网金融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一是劳动力流动既可以提高农户获得互联网金融借贷的概率,又有助于提升农户互联网金融借贷金额,从而缓解农户家庭流动性约束。二是劳动力流动可以扩大家庭交际范围和社会网络关系,从而对农户社会资本产生正向的影响。三是劳动力流动对农户互联网金融借贷的影响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即劳动力流动既可以直接促进农户互联网金融借贷的可获得性和金额,又可以通过“劳动力流动—社会资本—农户互联网金融借贷”这一中介机制对农户互联网金融借贷可获得性和金额产生间接的影响。四是异质性分析发现,劳动力流动对农户互联网金融借贷的直接影响和通过社会资本渠道对农户互联网金融借贷的间接影响仅在中西部地区和低资产农户家庭中成立。本文为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提升农户互联网金融参与度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4~2009年68个国家的年度数据构建Panel Data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通过对资本流向和流动方式的进一步细分,来考察资本流动对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境外国际资本流入对转型国家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效应不显著;国际资本流出仅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经济效应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农民进城打工的收入和成本的问卷调查为基础,探讨进城农民工在低收益状况下的生存依赖和生活方式、行为取向、心理倾向,认为当前进城农民工的低收入低职业地位也必然造成他们的低心理位置和低心理行为,这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壁垒,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隐患,并会阻缓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影响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