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认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的身份仍是农民;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社会歧视仍然存在;就业环境差、待遇低、工资被拖欠、克扣现象时有发生;社会保障权利不完善。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对策:深化户籍制度及其配套设施的改革;建立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当前,拖欠农民工的工资以及各种侵害农民工合法劳动权益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成为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如何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劳动权益,是值得思考并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分析近年来我国城市农民工劳动就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民工就业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试图从法律角度研究农民工进城打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劳动权益被侵害的问题,进而提出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及政策方面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面向农民工提供城市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维护农民工健康权益的重要路径,有效推进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社会融合.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使用PSM方法、工具变量的CMP模型,实证分析城市公共卫生服务对农民工就业身份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获得城市公共卫生服务显著提升了农民工受雇就业质量,也推动了农民工由受雇向自雇转变.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公共卫生服务对不同性别、代际、文化程度农民工群体就业身份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城市公共卫生服务通过增强农民工社会融合而对农民工就业身份选择产生影响.本文验证了城市公共卫生服务的择业效应,为政府以公共卫生服务为关键着力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创业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3,(10)
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护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着社会地位不高、组织化程度低、社会保障不健全、融入城市困难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体制、地方政府的城市偏向和自身素质不高,解决办法是关爱新生代农民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人力资本和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国际劳工标准是指国际劳工组织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标准,国际劳工组织在劳工社会保障方面形成了规范系统的标准。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理应遵守和执行社会保障国际劳工标准。基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与国际劳工标准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我们要努力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社区社会保障的作用,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相关法制,加强国际合作,主动适应全球化时代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6.
王春蕊 《经济论坛》2012,(8):112-116
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民工个体特征、迁移流向、就业状况、收入水平、住房情况以及权益保障现况的基础上,认为二元分割体制、城乡利益羁绊、城市社会适应性、个体融入能力依然是制约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主要因素.作者从户籍制度、城乡配套制度、住房制度以及技能素质方面提出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已发展到政治参与及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基于2012年对昆明市2084个农民工政治参与问卷调研数据,采取对数回归方法分析农民工政治融入的影响因素。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开始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但城市参与度低于农村参与度,政治融入水平偏低;新生代、建筑业农民工的城市参与不足,精英农民工的政治融入需求凸显,亟待开辟制度化的参与途径提升其政治地位;对农民工的政治融入具有显著影响的是政治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而经济资本几乎没有影响。农民工政治融入的困境在于城市正式组织发展的滞后所带来的资本匮乏及参与不足。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平等就业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等权益缺失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矛盾,它在湖南着实成了一个考验执政者智慧的难题。二元户籍及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自身素质低下及法律法规不完善等体制是造成农民工权益缺失的根本根源。因此,必须尽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农民工培训、打造湖南劳务品牌及创新工会组织等针对性举措来维护农民工权益,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产生有着社会经济与政策制度上的必然性,其自身的新特点也要求权益维护制度的创新。确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平等权利理念,建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平台,鼓励创建社会公益组织。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追求的理念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进程中面临的发展权保障的现实状况的基础上提出的。以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权,需要政府、社会团体以及农民工自身的共同努力,共同协作,形成一个社会共同体系,以创建社会管理机制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向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转轨的过程中,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对于改革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存在着地方政府的角色错位和不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GDP取向等问题,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政治参与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的负面影响还没有根除,阻碍着农民工权益的实现和保障,农民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还处于劣势地位,社会组织还没有覆盖农民工群体等。建立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就必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改善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制度环境;必须开放现有社会组织和培育新兴社会组织,吸纳农民工加入各类相关社会组织,构建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组织环境;必须发挥舆论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培育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社会舆论环境;必须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工的维权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以问卷及现场访谈的方法调查山东省泰安市50名建筑行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对现存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经调查所得,山东泰安建筑行业为代表的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应需从多方面着手有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随着代际更替的完成,农民工城市流迁模式出现新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行业选择性增强,劳动力回流返城再就业比重上升,安居乐业正在成为"家庭迁徙型"农民工城市生活的写照。尽管还有部分农民工仍往返于城乡与地区之间,但这种"候鸟型"流迁模式已在明显弱化。因此,以北京5区县为样本取集聚地,针对不同流迁模式下的农民工收入状况及幸福感知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收入边际效用影响力在下降,农民工积极感知呈上升趋势,表明作为"城市边缘人"的农民工社会待遇不公、幸福感低下境遇正在改善,这与社会关注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成为群体主导有关。在收入水平短期内难以获得大幅提升的现阶段,政府应致力于教育、职业发展以及社会保障权利等国民待遇平等环境创造,尽可能激发农民工群体正向心理潜能,以其积极品质提升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外来常住人口本地化的条件:一是外来常住人口心理上的融入意愿;二是外来常住人口客观上的融入能力;三是当地政府的发展需要和承受能力。分析了外来常住人口本地化的法律障碍。提出了外来常住人口本地化的对象需求类型:一是经济权利保障;二是社会权利保障;三是文化权利保障;四是政治权利保障;五是户籍本地化。提出了当地政府提供外来常住人口本地化的供给类型:户籍本地化和权益本地化。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利用2010年湖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农民工在城社会保障状况做了分析,并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借助计量经济学工具,研究了社会保障状况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参与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对于农民工城市融入水平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有积极影响。缴纳过住房公积金的农民工相比未缴纳者城市融入水平更高;居住在廉租房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起正向作用,而居住在免费房或租房则起着反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国内已形成了三种类型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纳入城保型、单独保险型、综合保险型。对三种制度的参与、权益享受、待遇水平等比较之后发现,三种制度各有优劣。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模式设计应注意民意、经济、技术等的可行性,应按照农民工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分别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农民工问题的看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出台的相关政策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1979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人民日报》中收集到的资料,对农民工政策的变迁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从规范农民工管理政策、维护农民工权益政策、关注农民工家庭及生活和农民工就业政策四个方面阐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民工政策思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就业权益保障的缺失及构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民工的就业权益出发,阐述了我国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及问题,同时从地方性政策歧视、农民工本身文化素质较低、企业隐性的不安全成本以及特定区域内其主流文化的排他性方面分析了制约农民工就业的主要原因,认为要从确立公平的制度保障、提供有效的培训保障和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保障等方面来构筑农民工的就业权益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推进农民工及其家庭融入城市,享受与城市户籍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公共服务和权益保护,是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条件。通过在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进行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1000余名农民工的调查问卷,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个体结构与社会结构,研究了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提出了建立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增强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形成培训就业长效机制,增强农民工市民化能力,优化农民工市民化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