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晨康 《理论观察》2022,(12):84-87
作为刑事诉讼程序的参与方,相较于被告人的上诉权,被害人在检察院拒绝抗诉的情况下,缺少在对等情况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机会,也就是上诉权。但从现实角度来说,如果不对不赋予被害人以上诉权的理论和现实理由进行分析,而单纯以公平正义为论点,未免显得过分苍白。因此,应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赋予被害人上诉权的合理性进行解释,并给出被害人上诉引起二审时的诉讼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2.
通过刑事诉讼法和刑法的修订,刑事被害人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在请求赔偿权、获得救助权、参与诉讼权和上诉权等方面,需要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或者需要在实际执行中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3.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二款、第一百四十二条分别规定了检察机关在三种情况下可以行使不诉权,因此说不诉权是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法定职权。它的行使有利于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在司法实践中,部分检察机关却放弃了这一权力。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法学理论界的压力。理论界认为,  相似文献   

4.
孙喻 《理论观察》2009,(5):171-171
所谓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因违法犯罪行为侵犯而遭受一定损失或损害的人。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被害人的意志逐渐得到尊重。我国为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在刑事诉讼法中赋予被害人提请检察机关抗诉的独立请求权,然而这与现实需要仍差距甚远。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从古今中外上诉不加刑原则的立法宗旨、历史渊源,我国司法实践中关于上诉不加刑原则适用的若干问题,以及对上诉不加刑原则利弊的评价和总结三个方面对上诉不加刑原则进行论述。一项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常常呈现利弊交叉,上诉不加刑原则(尽管内容存在差异)得以在各国的刑事诉讼法之中贯彻实行,且占有重要的地位,足见其具有较旺盛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丹 《魅力中国》2010,(33):52-53
刑事上诉制度功能主要包括:救济功能和统一法律适用功能,但是考察我国刑事上诉制度发现其中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严重影响了上诉制度这两大功能的发挥,我国刑事上诉制度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事诉讼法在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方面仍有一些不周到之处,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完善.应该保障被害人对犯罪的追诉权,保障被害人的诉讼参与权,保障被害人获得实际赔偿的权利,实现对被害人保护的整体性和被害人在诉讼过程中的全面参与,完善对被害人权利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8.
基于法的价值分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具有保护被害人合法权利的目的性价值,其工具性价值体现为:尊重当事人的主体地位,体现法的效率追求和安定性追求。因此,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应保留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并通过详尽的立法予以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尽管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已把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界定为当事人,但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却并不具有当事人的完全形态。该文从犯罪的本质、刑罚、刑事诉讼目的等方面综合地探究了我国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应然诉讼地位。  相似文献   

10.
李振涛 《魅力中国》2014,(27):281-281
上诉不加刑原则是世界各国通用的原则,它作为我国刑事诉讼法上一个明文规定的法律原则,在理论界及实务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就该原则的涵义、作用、意义与完善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陈东  周君辉  张厚伟  武装 《魅力中国》2013,(22):331-331
庭前会议制度是新《刑事诉讼法》中一项具有中国特色审判的制度,这对于整理和明确讼争要点.提高诉讼效率。保障控辩平衡,规范公诉权的有效行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对此制度只作了原则性规定.对于庭前会议的适用范围规定的较为模糊,给司法实践中适用庭前会议制度带来了问题。笔者通过对外国庭前会议的考察,对比我国关于庭前会议制度的规定。从而对庭前会议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对完善庭前会议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被害人对检察机关作出的不批准逮捕决定是否有申诉权,学术界和实务界有不同的看法。为了统一司法,更好地保障被害人的权益,提高司法机关的权威,在将不批准逮捕决定理由说明书送达被害人的同时,赋予被害人对不批准逮捕决定的申诉权。法律上应当规定被害人对不批准逮捕申诉的接受机关以及这一权利具体行使的规则和程序,还应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3.
白玉恒 《魅力中国》2010,(6):128-128,127
20世纪90年代英国的民事诉讼改革,全面审视与深刻反思了本国民事上诉制度存在的缺陷,根据本国国情设定改革的目标与原则,并在该目标和原则的指引下逐渐展开具体的规则设计。英国的民事诉讼改革对其他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英国法院体系和上诉案件的管辖,以及上诉许可制度,上诉案件管理制度和上诉法院的管理权的介绍,分析其成功经验,以期对我国民事上诉制度的南坼皂示,  相似文献   

14.
1996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首次确立了被害人的刑事诉讼当事人的主体地位,赋予被害人较为广泛的诉讼权利,如申请回避、委托代理、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对生效裁判提出申诉等等,加强了对被害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毛虎 《魅力中国》2010,(23):140-140
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指的是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对于司法机关的错误管辖或者不适宜的管辖,有权在法定期限内向有审查权的法院提出变更管辖的主张。域外的许多国家已经在刑事诉讼立法中规定了制度,而我国刑事诉讼法却一直没有规定该制度,本文将从法理学的角度探讨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制度的理论基础,以期对该制度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16.
黄淦 《魅力中国》2010,(29):159-159
在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救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极其重要的司法实践。刑事被害人通常只是作为一个诉讼法学概念为人所知,随着纠问式诉讼制度取代弹劾式诉讼,国家追诉原则逐渐取代了私人追诉原则,追究犯罪的活动被视为国家专门机构的法定职责和一种国家职能活动,检察机关取代被害人成为行驶控诉职能的当事人。被害人不再担当原告人的角色,不再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然后刑事被害人的救济却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满足,这种制度的缺失让我们很难期待作为刑事被害人的社会成员对社会充满信心。我们所主张建立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济制度弥补诉讼救济功能的不足,在诉讼方式之外,以救助,补偿等方式对刑事被害人进行救济,以此完善我国被害人救济制度,让遭受侵害的主体恢复对社会的应有期望。  相似文献   

17.
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以后的审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审判模式的改革方向,但仍然有着许多不足:如法官独立、法院独立、审委会独立之间的关系无法协调一致;对法官在开庭审理之前对案件的预断和偏见无法作出合理的规范和防治等弊端.在刑事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完善审判模式应当做到保障被告人的诉权;正确定位法官角色,打造"灵活法官"和建构中国特色的交叉询问制度.  相似文献   

18.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将律师介入刑事诉讼活动的时间提前到了有关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侦查的阶段。这一规定是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上的一大进步。但有关律师履行职责的保障制度,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调查取证权,在侦查阶段的阅卷权等等还有待于完善。  相似文献   

19.
建立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是抗辩式审判方式的重要标志,是诉讼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之必然.目前,由于理论认识上的偏差、体制设计不够完善以及现行法律规定不够具体,致使我国在有关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再次修改之前,新律师法的出台赋予了辩护律师在审查起诉、审判阶段完全的阅卷权,如何构建完善中国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已成为我国刑事诉讼中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20.
律师在场权是指在刑事侦查阶段中,犯罪嫌疑人有权要求其辩护律师在场见证审讯过程、监督侦查人员依法办事的权利。该制度自肇端于普通法系以来,至今得到了世界上多数国家的认可与采纳。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工作,该制度的本土化亦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与探讨。笔者认为,要在我国立法实践中采纳该制度,除了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更应当立足于本国具体国情,构建有我国特色的律师在场权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