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俊  芦静 《魅力中国》2011,(14):162-162
本文以保护行政相对人的精神权利为目的,运用法理学分析方法探讨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通过对现行法律中关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进行研究,分析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则、范围和数额。  相似文献   

2.
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并没有对赔偿数额这一问题作出明确的解答,在成文法上仍然是一个盲点。实践中,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时候,主要应考虑侵害人的过错程度;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行为造成的结果;侵害人的经济承受能力;所在地法院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以确定出合理的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3.
侵权责任法于2010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这是我国关于精神损害赔偿在立法上的一大突破。要明确阐释了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构成要件和适用范围,以及如何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4.
惠珂 《魅力中国》2011,(4):291-29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从而把精神损害赔偿范围从侵犯人身权扩展到侵犯人身利益。可以认为《侵权责任法》承认了精神利益作为一项独立法益的存在.但是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的规定尚很不全面、具体。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我国涉外侵犯著作权的纠纷不断增长。侵权损害赔偿是著作权司法保护的有力体现,但是,在具体实例过程当中,由于著作权的地域属性、各国的法律差异,导致我国法院在进行赔偿认定时面临“上诉多”“举证难”“赔偿不合理”等问题,法官如何依法对案件事实认定适当的损害赔偿数额成为各方当事人关注的焦点问题,更是司法保护的重点和难点。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本文将从司法的角度来剖析涉外侵权案件赔偿数额该如何准确认定这一问题,并找出相应策略,以期促进涉外著作权侵权赔偿制度发挥出最优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6.
薛行山 《魅力中国》2013,(20):352-352
《国家赔偿法》首次将精神损害抚慰金制度纳人国家赔偿范围,这是我国法律制度的一大进步。但是该法并没有明确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及标准。笔者认为,我国的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应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来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赔偿标准等问题。一、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国家赔偿的范围是国家赔偿法的核心问题。它是指国家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中的侵权行为所承担的赔偿责任的范围,对相对人来说,国家赔偿范围意味着其求偿权的范围,它包括生命健康权、身体权,名誉权、荣誉权,人身自由权。国家赔偿范围确定的大与小、宽与窄,直接关系到国家对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护程度。  相似文献   

7.
王能武  陈明 《特区经济》2007,221(6):242-243
知识产权客体的无形性以及其本身所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它能给权利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其极易成为不法竞争者侵害的对象。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将成为不法竞争者谋取非法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为了保护权利人,惩治侵权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应运而生,其中,侵权损害的赔偿原则问题是整个法律制度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对权利人的保护力度。而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采用惩罚性赔偿原则大有必要。笔者在本文中仅就知识产权侵权损害的惩罚性赔偿原则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8.
齐欣 《辽宁经济》2001,(1):27-27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第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这一规定曾引起了不少争议,特别是对“王海”现象的是与非众说纷纭。我认为,我国《消法》确立了惩罚性民事赔偿责任,这是民事立法的一大进步。长期以来,我国民法理论主张民事责任是以补偿为主(惩罚性违约金除外)的一种法律责任,不论是违约责任还是侵权责任,在确定加害人的赔偿责任时,一般坚持“损失多少赔多少”的原则。这种传统的民事…  相似文献   

9.
惩罚是不是侵权法的基本功能引致了诸多争议.争议的缘起有其本身的历史根源、现实原因,也有理论上的一些分歧. 事实上,关于争议的惩罚性赔偿是无法彰显侵权法的惩罚功能的,而争议的精神损害赔偿也无法证成侵权法具有惩罚功能. 总之,惩罚功能不应是侵权法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0.
精神损害赔偿是权利主体因其人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而使其遭受精神痛苦或精神受到损害而要求侵害人给予赔偿的一种民事责任,是现代民法损害赔偿制度的重要组织部分。精神损害赔偿具有补偿、抚慰受害人,惩罚加害人的三重功能。将对受害人以补偿、抚慰及加害人的制裁三种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民事法律保护民事主体人格权益,制裁侵权人违法行为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法律手段。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与法制观念的增强,人们不断强化对精神利益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重视对自身的价值、尊严和安全的追求,由此而引起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成了众人瞩目的焦.最。但是。目前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仍存在严重的缺陷.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当前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就浅谈一下我国的精神损问题。  相似文献   

11.
赵先进 《中国经贸》2011,(20):81-82
工伤事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员工人身伤害的重要原因,对于员工发生工伤事故以后的救济也是世界各国都在关注和完善的重要问题。人身损害的赔偿机制,从过去的单一模式逐渐演变到现在的多元化模式,对于工伤事故的出现,最重要的两种救济方式就是工伤保险和侵权损害赔偿两种模式,但在我国的司法实务中,这二者之间的适用关系和适用比例,及两种救济方式取得的效果存在较大差距。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工伤保险与侵权责任的损害赔偿之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高瑞臣 《魅力中国》2010,(4X):111-111
建立和完善我国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也是和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行政精神损害立法趋势接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与法制观念的增强,人们不断强化对精神利益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重视对自身的价值、尊重和安全的追求,由此而引起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依据民法的基本理论和现行法律法规,从精神损害的定义出发,对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构成要件进行深入有益的探讨和较为科学的界定,并就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问题进行探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死亡赔偿金是不法行为致人死亡时特有的财产损害赔偿。中国当前立法实践存在“差额赔偿”和“定型化赔偿”两种赔偿标准。户籍制度的存在以及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冲突。生命本身是无价的,对于死亡者来说是无法赔偿的,赔偿只能赔偿他人因此所造成的财产及精神利益损失。完善死亡赔偿金制度的立法建议必须及时反映实质正义,特别是作为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文章对现行体制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改善建议,并在最后提出了对正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12条关于工伤保险赔偿和侵权损害赔偿适用关系规定不明确,应进一步完善。人的生命、健康是无价的,人身损害从来就不存在“超额利益”,受害职工获得双份赔偿不存在不当得利,明确二者在法律适用关系上采用兼得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杨茜 《魅力中国》2010,(19):193-193
国家与公务员都是在国家侵权案件发生以后责任的承担主体,具体该由何方来承担就需要具体案件具体对待了。无论是何方承担,最终的目的都是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使得公民权益不受侵害,或者在受到侵害时能够得到有效赔偿,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健康。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适用著作权法的规定,软件产品有着一些特殊的属性,导致了软件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复杂性,对软件的侵权损害赔偿的确定十分不易.本文以一则案例为切入点,从损害赔偿原则、损害赔偿范围和具体计算方法三方面入手,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做一梳理.  相似文献   

18.
白天保 《发展》2011,(4):73-7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嗣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19.
安宁  黄学谷 《黑河学刊》2014,(11):69-71
近年来,大规模侵权事件时有发生,给受害人带来深重的灾难且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在传统《侵权责任法》体系下,探求如何给受害人全面的救济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分析大规模侵权与一般侵权的不同,发现传统的侵权损害赔偿模式对大规模侵权的受害人进行救济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在传统损害赔偿救济方式的基础之上,借鉴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从司法救济、赔偿基金、责任保险制度、国家责任以及惩罚性赔偿等方面探究构建比较完善的受害人救济措施体系。对受害人给予更加及时全面的救济,以更好地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0.
邓安  杨盛安 《魅力中国》2011,(5):184-184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侵权责任法对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规定得过于狭小,笔者认为,应增加对有人格纪念意义的物品受损的精神损害赔偿。应该说,现行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受侵害,可以判决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