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书讯     
《浙江经济》2012,(17):60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郭凯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版38.00元王二是虚构的人物,他买火车票、卖粮、买地、盖房子、装修、记账、上三险一金……透过他的故事,作者将中国重大经济问题、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呈现在读者面前。《谁认识马云2》刘世英著中国友谊出版  相似文献   

2.
《镜花缘》是一部以女性为主角、关注女性问题的小说。作者试图从女性本身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他对女性所体现的人文关怀精神,更是渗入到书中女性角色的性格命运中,与情节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小说女主角唐小山这一作者试图理想描摹的形象,可看出小说中先进女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19世纪的福楼拜(1821~1880),超越了他自己的国家,超越了他自己的时代。他在欧洲文学史上最早要求作者退出小说,要求叙事排除一切的主观抒情,排除作者的声音,让事实展现它自己。他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被认为是"新艺术的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说"和"在文坛产生了革命性的后果"。文章中描述的女主人公爱玛的情感生活在十九世纪的欧洲无疑是挑战了当时的价值道德体系,揭开了虚伪的宗教和政治面纱,把一份真实人性化的生活呈现给了那时的世人。福楼拜认为作者的意图和倾向,如果让读者模模糊糊地感觉和猜测到,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我认为福楼拜在小说中总是力图站在一个绝对客观的角度叙述,作者本身对小说人物没有批判或赞扬的权力。此时作者更像在扮演一个上帝,用冷漠的眼光看着世人的故事。换个角度说,也就是福楼拜在作品中抛弃了道德体系,抛弃了思想批判,小说的任务只留下了叙事,也仅仅是叙事。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小说的奠基者,卡夫卡中短篇小说中的各种动物形象所独有的寓言性象征意义对现代小说具有重要启示:他小说世界中的各种动物形象正是他自身以及现代人的投影.这些动物,特别是这只杂交动物的孤独、不安和焦虑,诉说的是作者本人以及他所代表的孤独者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清代中叶的小说《镜花缘》,既是一部奇书,也是一部杂书,也可以说是一部才学小说,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部“女性主义作品”,笔者认为这部小说确实体现了对女性的地位的关注和思考。胡适先生就说过这部小说的作者李汝珍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在小说中,作者力图为女性争得一份权利,精心设计了一个男女位置颠倒的“女儿国”,让男人也尝尝做女人的痛苦。作者从女人缠脚出发探讨了女性的地位问题,同时作者借百位花神下凡成为百位才女,探讨了女性的婚姻问题和出身问题。为提高女性的地位,和女性的解放做出有意义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苗琴 《魅力中国》2014,(24):109-109
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欢笑、欲望、成功都不会长久,生命本身,也会有走向尽头的时候,这是迈克尔。道布斯《纸牌屋》中流露出来的至理名言。小说主人公弗朗西斯,当他收获了权力与掌声的时候,他丢掉的是人性、情感和道德与良心。所以,人生在世,最要紧的是活在当下,把握手中的幸福,这就是作者在作品带给读者对生命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余小蕊 《魅力中国》2010,(17):214-215
《呼啸山庄》是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第一部小说,小说的主题、人物、结构等各方面的写作手法在作品甫一出版时曾遭受猛烈的抨击。二十世纪后的研究风向逐渐转向,评论界对小说的评价日益提高,但对某些写作技巧的质疑仍然存在。本文从小说中对男女两性人物所采用的不同写作手法入手,分析、展示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与娴熟,反驳对艾米莉写作技巧的某些质疑。  相似文献   

8.
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中有关"他者"和"身份认同"的论述为理论视角,考察加拿大亚裔英语小说家、诗人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遥望》。分析作者是如何在历史与现在的时空交错中,突显"他者"的身份焦虑,将寻求身份的认同贯穿于整个小说多条情节线索之中,并融于小说复杂的人物关系内的,又是如何使得《遥望》充满可读性和理论研究价值的。  相似文献   

9.
李嘉俊 《中国西部》2014,(31):136-138
小说的标题叫《受戒》,开头的第一句话是:"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我一开始以为这是一篇写佛门生活的作品,它也确实描述的是出家人的故事,只是读着读着,我渐渐觉得小说中的人与事虽然未离佛门,但作者真正要表现的东西却与佛的本意相去甚远。我感受到的并非佛寺的森严和佛徒生活的单调与清冷,而是与之相反的浓郁的世俗生活的情致与意趣,我实在看不出作为小说主人公的明海在这里到底受了什么戒,反倒是他和他的伙伴们在这里尽情享受着日常世俗日子的温馨与快乐。并不是说作者有意要作一篇"借佛反佛"的小说,也许作者的倾向远没有这样的激烈,正如作者对佛门清规的笃信也并不激烈一样。  相似文献   

10.
任聪颖 《魅力中国》2010,(29):251-251
《昕夕闲谈》是我国近代第一部翻译小说,译者蠡勺居士在《小叙》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小说观。他既简述了中国小说的流变史,又突出强调了小说的道德教化功能和娱乐功能,并力求提高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发出“谁谓小说为小道哉”的时代呐喊。  相似文献   

11.
刘丹丹 《魅力中国》2010,(14):156-157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性是一个神圣而永恒的话题。因其小说中直率而露骨的性描写,劳伦斯被认为是20世纪英国最具影响也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性可以说是劳伦斯作品的主题之一。他认为‘性’是一个人个性的最终表现。它是实现生命,完成生命的手段,是健康和幸福的起点,是陷入文明困境中的人走向新生的途径。在短篇小说《贩马者的女儿》中作者就很好的诠释了他这种思想。  相似文献   

12.
段苏凌 《魅力中国》2010,(15):33-33
风格翻译是小说翻译中的重要问题,《白鲸》中作者的语言轻松幽默,本文即以《白鲸》的两个中译本为例,通过比较为读者分析在翻译国外小说时的风格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李雪 《魅力中国》2011,(20):375-375
在海明威写的《老人与海》中,我们能够发现圣地阿哥高度集中了勇敢,自信,坚持不懈等这些性格特征。圣地阿哥从头到尾就像一个打不败的英雄,一直积极乐观,意志力坚强。小说对人物特征的塑造是成功的。海明成使用了“冰山理论”的创作原则。作者就试图以这些象征的物体来表达他对社会的不满。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通过对汪曾祺小说中比喻的分析研究,探讨其小说的语言特色。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比喻修辞使用的次数很多,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人、事、物、理都可以用比喻来加以表达,而且表达得十分恰切,富含韵味。在使用比喻的时候,汪曾祺主要使用的是方言、口语,这与他小说的主体风格是一致的。同时,比喻手法的使用也使得小说在表达意义上更加生动和准确。  相似文献   

15.
矛盾是小说故事发展的动力,一本好的小说其故事情节必然矛盾重重,跌宕起伏。白族文学家马子华创作的《他的子民们》就因其具有矛盾的特殊性得到茅盾先生的认可和推荐,茅盾先生更是鼓励马子华这样的边地作者创作有边地色彩的乡土文学。《他的子民们》的可读性就在于作者对时代矛盾和地域矛盾的把握,同时也没有忽略矛盾自身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6.
写作的空间     
米兰·昆德拉曾郑重其事地警告同行:“小说家一旦扮演公众人物的角色,就使他的作品处于危险的境地,因为它可能被视为他的行为、他的宣言、他采取的立场的附庸。”他的意思很明白,小说有其独立的“相对性空间”。小说创作并不能随意地跨越空间界限,否则可能将小说送到危险的悬崖之下。不仅小说,  相似文献   

17.
潘望望 《魅力中国》2011,(8):279-279
在当代文学史上,余华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具有鲜明的先锋小说特征,后期创作回归现实主义,充满了温情和现实感。纵观余华的整个小说创作,我们可以发现他创作的前后期小说分别在内容上、叙述方式上及主题上有了较大的转变,我们着重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余华小说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如小说,倘以第一人称叙述,我们多会认为文中的“我”并不一定就是作者自己。比如莫言说他“奶奶”曾与人在高粱地里做爱,后来生下了他的“土匪爸爸”,我们就并不一定相信管谟业的家谱确如所言。但另有一类作品,如散文、纪实等,则无论其写得花哨与否,我们大抵是相信“人如其文”,作者和“叙述者”是可以合而为一的。但如果作者与叙述者的名字不一致时,则为了尊重作者起见,我通常是把这类东西当作小说来阅读的。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小说?小说就是作者通过一定的人物、社会背景和故事情节来表达一个主体或主旨.很多人读小说,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小说与作者的关系.作者的人生阅历也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题材.还有,一般情况下,曾经自己的人生经历有过巨大挫折的作家更倾向于文学创作.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产生?作者在文章中通过自己的观点来谈这一现象.该文以外国小说为例,来向大家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现象,使大家的文学鉴赏水平得到更深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被称作“第三新人”的一批作家先后登上日本文坛,小岛信夫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前期文学作品中,既可看到他作为“第三新人”的特点,又可读出战后派文学的味道。而实际上,不论是他被认为接近战后派文学的部队小说,还是那些“第三新人”特点鲜明的小说,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崩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