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再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法提出并由人民法院对案件重新审判的诉讼程序.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刑事信访日益增加,刑事再审程序也日益成为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与纠纷的聚焦点.只有完善再审制度才能从源头上减少刑事信访,保障公民的申诉权,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司法正义.完善再审程序不仅依赖于普通程序的完善,更取决于再审程序自身的改革创  相似文献   

2.
田江阳 《魅力中国》2010,(26):133-134
再审程序作为针对法院已经生效当时确实有错的判决进行纠错的程序,对于实现司法公正、纠正确有错误的裁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我国的行政司法实践中,理论上缺少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支持,故笔者在此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司法实践进行思考,浅析我国行政诉讼再审实践中的缺陷,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07年10月28日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引起了学界的热烈关注和深刻讨论,其中关于再审程序的修正主要涉及七点,对实践中解决“再审难“的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在对再审程序修正内容总结的基础上,试做一些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宋纪伟 《魅力中国》2010,(6):120-120
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民事再审程序主体的规定来看,民事诉讼法将启动再审程序的权力同时赋予了法院和检察院,而当事人仅有申请再审权,此制度导致了再审程序启动主体非一元化弊端和当事人在启动再审程序中地位被弱化的弊端日益突出.必须加以改造,本文拟通过构建当事人首先申请原则来提高当事人在再审程序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禁止重复追诉原则是大陆法系及英美法系国家所共同遵循的一项诉讼原则。我国目前的刑事再审制度以追求实体公正为目的,因而与禁止重复追诉原则是冲突的。重构我国刑事再审制度的关键是如何对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进行选择,有效地协调好刑事诉讼公正和效率两者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王婵 《魅力中国》2011,(14):152-152
民事再审程序是民事诉讼程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不同于一审、二审程序特殊诉讼程序,在维护私法正义、补救法律瑕疵方面有重大作用。但是我国民事再审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仅就从民事再审的主体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葛先园 《特区经济》2007,(12):249-250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0条规定的对公诉案件的审查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刑事预审程序。刑事预审程序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并不统一,但其价值内核客观存在。在我国构建刑事预审程序的关键是实现检审机关的理性制约与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杨春 《理论观察》2007,(4):82-83
"再审难"问题已经引起民众的高度关注。重构民事再审程序势在必行。重构再审程序的理论分析是多方面的,但有三个基本问题应予以深入剖析。这三个问题分别是:当事人申请再审与审判监督程序的区别、再审请求权的性质和再审程序首要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9.
<正> 经过初审、上诉审等审级结构内通常诉讼程序的审理,从理论上看,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应当恢复到了正常状态,案件应当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裁判中的错误仍然在所难免,司法的正当性、权威性受到挑战。为了保障司法在正确性基础上获得充分的正当性,各国都在司法制度的各种结构中设置对无法避免的司法错误进行事后补救的程序,作为通常诉讼程序的补充与救济手段,这就是再审程序。当前,在我国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再审制度已成为法学界探讨研究的重点。本文试从民事再审制度的局限性和重构我国的再审制度方面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刑事审判中的诉讼控制因素,是刑事审判模式的构成要素之一。以此要素来衡量我国的刑事审判模式,我国的刑事当事人的程序参与相当有限。这不符合程序正义的内在要求,也不利于实体公正的实现。尤其是在量刑环节,存在严重的参与缺失。应当构建专门的量刑程序,以保障刑事当事人的诉讼控制权,使其充分参与诉讼,进而解决实践中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1.
唐萍萍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5):137-139,194
在民事再审程序的三个阶段中,再审审理阶段作为最后一个环节,虽然并非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关注的焦点,但并不表示该阶段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不突出。文章主张在事实认定存有争议的民事再审审理中,奠定“当事人主义”理念,严把证据认定关,从而决定性地实现再审正义。  相似文献   

12.
法院提起再审是启动再审程序的渠道之一,是法院对错误生效裁判的主动纠正。基于现实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和重构该制度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纠正错案,维护个案正义为目标的民事再审程序是民事诉讼中的非常救济程序。纠正错案机制设计必须统筹考虑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在纠错的指导理念上,从纠错的合法性、规律性、有效性、协调性等方面形成民事再审纠错机制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刑事上诉审程序的改革已越来越受到诉讼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关注.香港与大陆地区的刑事上诉审程序,存在着差异性各有特点,认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有利于推进两地的司法交流和协作,促进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刑事保证人制度各国都有,只是表述方式不同。我国刑事保证人制度存在对保证人资格的审查不规范、对保证人范畴限制不当、保证人人数的规定较为保守和退保程序不健全等问题。本文对我国刑事保证人制度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在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和具体司法实务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刑事保证人制度的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6.
党春梅 《发展》2010,(12):53-54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如果发现确有法定抗诉情形的,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的程序提出抗诉,启动民事再审程序。显而易见,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享有对人民法院民事审判、行政诉讼的检察监督职权。  相似文献   

17.
刑事简易程序在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现行刑事简易程序的设计已逐渐不能适应实践的需求,存在着适用范围缺乏可操作性、程序不简易、被告人的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等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刑事简易程序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证了完善该程序的必要性、并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的刑事被害人补偿还是一片空白,文章通过比较分析国家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主要理论基础学说,确定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性质,并进一步提出建立中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补偿的原则、范围、金额、补偿机构、补偿的法律程序以及国家补偿金的来源等几个方面对建立我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制度建构提出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首次在第五编特别程序中规定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系统规定了刑事和解制度。在执行刑事和解制度过程中,需要正确理解刑事和解的正当性,明确刑事和解的模式,精确理解刑事和解案件的范围与条件,并且应该建立刑事和解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刑诉法的修改从立法层面上首次确立了刑事和解制度,全面细致地规定了刑事和解制度的内容,明确了操作程序,刑事和解制度的出台是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重大进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着眼于当前刑事和解制度在具体操作中的现状和困境,并对此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