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丹丹 《魅力中国》2010,(17):193-194
中国的男权中心制度不仅是女界所要批判与消解的目标,它也严重地压抑与窒息着女性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一位女性作家,萧红在她的小说《生死场》中通过对农村一系列苦难女性形象的描写及各类愚夫形象的塑造.鲜明真实地展现了男权中心制度下女性的悲惨命运,同时也有力地批判与消解了男权中心文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老区建设》2009,(5):22-22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认为:扩大农村内需喊了不是一天两天,没有起色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农民太穷。要让农民有钱,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在农村推行建房抵押贷款。大部分农民可能要穷其一生才盖得起一套房,这个压力太大,抑制了农民的其他消费。只有破解了这个瓶颈,才能真正地扩大农村内需。  相似文献   

3.
熊延柳 《黑河学刊》2005,4(1):49-52
丁玲和萧红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出不同的悲剧性。从悲剧的本质在审美客体中的呈现及悲剧本质引起审美主体的心理体验来比较丁玲和萧红笔下人物形象的悲剧审美价值,可以看出莎菲们缺乏在绝望中抗争的悲剧精神,她们悲剧审美特质更多的是悲渺而不是悲壮,在萧红的作品中看到的则是敢于反抗、富有斗争精神的人物。他们超越了悲剧,呈现出人物悲壮与崇高的悲剧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4.
1989年10月15日,这是江西省遂川具珠田乡山口村农民李先陂一生永远难以忘记的日子。这天中午,江泽民总书记兴致勃勃地访问了他家。五年后的今天,笔者来到了他家,采访了这位刚满50岁,中等身材,脸膛黝黑,穿着朴素的农民李先陂。  相似文献   

5.
马慧  李大为 《理论观察》2011,(3):160-161
不同于萧红其他作品所反映的深刻内涵,《两个青蛙》读起来更像是一位年轻作家写作之路的初步探微,所以不可避免的缺少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但从这篇小说的构思来看.的确是倾注了作家的不少心血,而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与叙事方式的架构上,萧红本人的才气与灵秀亦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6.
我出生在北京,我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工会的干部。随母亲工作调动,我考入北京良乡中学,在那里度过了六年时光。可以说,在良中读书彻底改变了我的一生,因为我在那里的同学绝大多数是农民子女,学校又经常组织学生下乡劳动,在那里生活、学习、劳动,久而久之就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7.
刘晓楹 《魅力中国》2014,(18):115-115
《小城三月》中“我”的家开明平等、民主自由。而主人公翠姨则生长在封建家庭里,尽管生活并不艰苦,但却享受不到民主与尊重。于是她向往着“我”的家。“我”的家与之前萧红创作的家的形象有很大差别,联系《小城三月》的创作背景与萧红的生平探求原因,笔者认为这是萧红生命弥留之际对爱与温暖的最后一次憧憬与追求。因此“我”的家不仅为翠姨憧憬,更为萧红向往。  相似文献   

8.
农民之子     
中国是个农业国,什么都是农民生产的,粮食是不用说了,这个国家过去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揭竿起义的领袖、黄施加身的帝王,现在的博士硕士学上也大多是农民生产的。中国农民生育了这一切,可是这些东西一生出来就发生异化,成了生育者的对立物。就说粮食吧,丰壤之年自然是不说了,连路人都有得吃,种粮食的农民肯定也饿不着。可是一旦天灾人祸降临,粮食的异化就显化了,饿死的首先是种粮食的。远的不说,本世纪60年代前后那场大饥荒,饿死的大多是农民。农民身上掉下的肉也是这德行,头悬梁锥刺骨,替天行道考大学,反正是一…  相似文献   

9.
尹鸿 《中国报道》2014,(11):86-88
电影《黄金时代》在千呼万唤中登场了。人们期待着不负众望的许鞍华带来一个形神兼备的萧红,猜想着“黄金时代”片名中所暗含的时代还原,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希望能够用自己心中的萧红与许鞍华和汤唯的萧红“对话”。然而,当《黄金时代》真的出现在观众面前,汤唯版的萧红形象迎面而来时,影片那种间离式的、口述式的、散点式的叙述方式,还是让许多观众觉得有些猝不及防。  相似文献   

10.
张双 《走向世界》2009,(24):95-95
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他们如鸟般曾在萧红的情感天空滑翔过。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思早期批判性著作的创作过程中来看,首先,在马克思那里,批判包含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批判对象的分析与考察,第二个阶段是对批判对象的否定与继承;其次,就这两个阶段而言,第一要义或是其真实内涵在于分析与考察,而并不是否定与继承;最后,就马克思早期的批判来说,其批判理论的实现过程是自觉性的,而不是目的性的。对马克思批判理念的澄明.有利于我们正确继承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传统。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我父亲88岁诞辰。6月4日,是我父亲去世8周年纪念日。在这8年时间里,我时常做梦想起他老人家,但从来没有动手写过什么文稿,兹因自己手懒。今年,我特意抽出时间,写下了我记得起的父亲在世时的一些生活片段,作为对我父亲最好的怀念。 我老家在河南省许昌县一个农村。父亲一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一生主要与农业打交道。他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都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风里来,雨里去,干着繁重的农活,含辛茹苦。父亲一生诚实守信﹑任劳任怨,是村里出了名的老实人。他心地善良﹑与人友善﹑工作勤恳。父亲一生很苦,过去家境不好,解放后又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闹灾荒的年代,直到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以吃红薯﹑红薯干﹑玉米等粗粮为主,吃野菜是常事,小麦面不够吃,大米及鸡鱼肉极少吃,喝牛奶与豆浆更是天方夜谭。生活勉强可以维持饥饱。  相似文献   

13.
杨芳  高贝贝 《魅力中国》2014,(16):62-62
《推锗员之死》是筻国戏剧家阿瑟·米勒最重要的戏剧之一。通过描写主人公威利,罗曼悲惨的一生揭露出当时的社会价值只是虚幻罢了。这部戏剧批判了芙国梦对于普通人来说只不过是水中月。除了社会原因。威利本身的性格缺陷也是导致其悲剧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剖析威利的性格特点和形成他的这种性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国以民为本,农民是国源,农民问题是"三农"的核心问题。毛泽东一生致力于农民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解决农民生产力、土地、教育,社会福利等问题。这为我国保障农民利益、改善民生现状与新农村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我们有必要研究毛泽东民生思想中关于维护农民利益的思想和方法,从其民生思想中探索当代关于农民利益保障的政策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从土地改革到农业集体化高潮,中国政府对农村私人借贷政策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即从废除封建性高利贷,到提倡借贷自由、利率由借贷双方自定;再到制订利率标准、在不同地区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最后是批判借贷自由,加快实现农业集体化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铲除产生利贷剥削的土壤。  相似文献   

16.
徐光淼 《黑河学刊》2005,(4):36-39,51
《小城三月》在萧红创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其文本中呈现出的绘画性、音乐性及哲学性.展现了萧红艺术世界的多重内蕴。  相似文献   

17.
赫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及人的生存境遇困境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批判,并以独有的角度重新审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建构了其“社会批判理论”,虽然其中有些批判甚至是谬误,但是其包含的合理性,特别是对于技术批判的合理部分,对于现今社会理论的构建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就其理论思想进行再认识再思考,从而能够更好地辩证地认识其“社会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一股科学主义批判的高潮,特别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西方对科学主义的批判似乎已成为主流话语。要从历史进化论的角度对西方科学主义批判进行历史脉络的梳理,同时针对科学主义批判的激烈程度不同,对其进行基本分类,以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主义批判。  相似文献   

19.
路丽华 《魅力中国》2010,(21):73-73,75
萧红大部分作品都描写了女性形象,她们的命运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悲剧色彩。她们的悲剧命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受北方乡村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东北作家在用语言和文字再现北方乡村的生活时,自觉不自觉地追求那种古朴自然的原始美,展示那种凄苦倔强的悲壮美,释放那种粗野狂放的刚毅美,从哈尔滨籍作家萧红的小说创作中我们就可以粗略地了解到北方乡村独特的地域风貌和北方农民独有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