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本文对上海市徐汇区2016年最新的所有类型的261处银行网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利用Arcgis分析软件,使用平均最邻近距离、地理联系率指数、缓冲区分析和空间模式提炼等方法探索上海市徐汇区银行业空间布局特征,探讨其分布模式.从分析结果来看:第一,徐汇区核心区到外围区银行业网点布局差异明显,网点分布与生产性服务业资产额空间联系最为紧密;第二,不同类型的银行在数量和分布上差异性非常显著,其中国有银行数量多,服务便利性高,网点密度大;第三,徐汇区银行业布局呈现出中心向外围逐级递减的“圈层+扇形”模式;第四,不同类型银行的空间密度模式差异显著,城市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呈现由中心到外围的非均匀递减的“S”型模式,股份制银行呈现“L”型模式,外资和港资银行为高度集聚的核心商圈模式,而农村商业银行呈现出均匀的“一”字直线型.  相似文献   

2.
该文基于后发不均质大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以圈层经济带动技术的"圈层进步"战略构想:通过不同经济圈层间和经济圈层内部在产业间、产业内以及产品内的合理分工和技术扩散,以加强自主创新和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增强东部沿海经济圈层和中心城市的技术能力,实现以世界带动东部区域、以东部区域带动中西部区域、以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的技术"圈层进步"。  相似文献   

3.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基于创意集聚理论,以杭州市西湖区的两个园区为例,分析了我国风景名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提炼出政府主导、楼宇租赁的“老城模式”和政府主导、依托高校的“新城模式”。协调可投资性和宜居性是风景名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风景名胜城区区位优势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选址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老工业城市循环经济产业化体系规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超  张韬  李大伟 《技术经济》2006,25(2):13-15
本文以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为目标,分析老工业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组织模式。构建老工业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体系,提出并阐述“生态企业-生态园区-生态城市-区域循环经济”的循环经济横向产业化和“产业孤立-产业联系-产业结合”的循环经济纵向产业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高新区呈现出快速扩张的发展态势,“一区多园”成为新时期高新区主要发展模式,从而引发原有核心园区与新规划园区群的管理及协调难题,以及新园区所属市区两级政府关系矛盾。基于此,分析了适应“一区多园”发展布局的新型政府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创新型企业是创新型经济的核心主体和创新要素的集聚载体。文章以南京市为例,获取14 521条创新型企业POI,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Moran’s I指数(双变量)、DBSCAN聚类等多种空间研究方法分析了创新型企业在城市内部的空间特征,并与普通企业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创新型企业在圈层分异、多心集聚、轴向延展等方面呈现出与普通企业不同的特征;在规模上发生“大中企业在产业载体高度集聚,小微企业在中心城区广泛分布”的错位格局;不同创新产业类型企业形成“专业化产业”全域园区集聚、“多样化产业”城区扩散集聚、“知识密集专业化产业”城区园区集聚三种组织模式;创新型企业在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的本质是企业外部空间组织、企业内部需求决策、制度力量介入影响的复杂叠合过程。  相似文献   

7.
集聚效应和产业关联性促进了产业集群的空间转移,而集群发展与园区建设的耦合关系进一步推动了集群转移进程。基于产业集群升级与产业集群空间转移的耦合关系,从价值链的角度对集群空间转移的两种典型模式进行了比较,并结合苏通科技产业园和苏宿工业园两个案例对转移模式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空间转移是成熟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政府应该积极依托园区建设,结合地区特点及资源优势,采取恰当的产业集群转移模式,实现集群转移带动下的产业转型升级与地区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台湾省数字内容产业政策简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台湾省于2002年5月核定通过《加强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推动方案》,目标是加强发展台湾数字内容产业,建构成为亚太地区数字内容开发设计与制作中枢,并带动外围衍生知识型产业发展。台湾经济部同时将数字内容产业列为“新世纪两兆双星产业发展计划”之一。为了落实数字内容产业政策,整合资源,经济部工业局同时成立了“数字内容产业推动办公室”,作为政策推动与产业发展的单一指导窗口。这些构成了台湾数字内容产业政策的核心内容。一、台湾省数字内容产业政策出台的背景台湾的经济和产业发展采用的是政府引导与自由市场相结合的模式。由于台…  相似文献   

9.
“新常态”下,作为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重要载体的开发区,其转型升级受到广泛关注。基于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视角,以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进行研究,梳理开发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道路及发展理念,并探讨其转型升级路径及发展模式。结果发现:①常熟经开区转型升级路径共经历了“内外并举”、“由低向高”和“由重向优”3个阶段;②聚焦特色主导产业并发挥其引领与带动作用、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是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③基于“产-人-环”一体化开发区转型发展新模式,能够有效促进产业升级与园区建设间协调发展,并以此共同驱动开发区转型升级。研究结论可为中国开发区转型升级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端产业功能区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其带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维刚 《时代经贸》2008,6(10):44-46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端产业发展之路”.之前就全球化背景问题和宏观形势各位专家已谈的很深刻了,而我就结合高端产业的发展、高端产业功能区的发展谈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对高端产业园区发展的体会,另一方面是高端产业功能区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产业园区是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主战场”,结合企业需求和产业特点,优化产业园区科技创新发展模式,可助力园区企业实现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度持续提升。本文结合产业园区的特点,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做出简单概括,同时明确了具体的实施路径,以期望为产业园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指导,打造现代化高质量产业园区。  相似文献   

12.
“簇群化”城市化发展道路就是确立中心城市为簇群核心,各个中小城市和乡镇按照产业化与市场化的资源配置规律结成簇群的外围圈层,从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并提升簇群整体竞争力。其基本特征的设定应包括:簇群化的外部特征是各个大中小城市按照经济自组织系统结成圈层形状的簇群,冲破  相似文献   

13.
采用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半参数二机制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及其城市异质性。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升级具有显著动态性和空间相关性,邻近城市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不可忽视;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产学合作专利均能在短期和长期推动邻近城市产业升级,但中心城市对协同创新的政府资助在长期内不利于外围城市产业升级;协同创新对本地城市产业升级的当期作用呈现边际递减趋势,维持中心城市产业升级优势更多需要来自邻近城市协同创新对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而不是中心城市自身协同创新优势。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认识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对推动圈层结构下的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创新一体化发展,进而实现城市群整体产业升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平台是承载大产业的空间载体。当前,全省各类省级以上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园区、工业园区)(以下简称产业园区)集聚了全省工业发展的主要要素资源,是工业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加快产业园区向工业强区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对加快推进工业强省建设,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园区在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和“四大建设”中的支撑促进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威勇  于一秀 《经济论坛》2011,(12):140-141
旅游目的地形象一直是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满意度和回头率,也直接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声誉以及整个旅游区的营业收入。本文从旅游者的感知出发,研究旅游者在游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过程中影响他们旅游感知满意度的因素,提出了游客感知“灰度区”与游客感知“光环区”的概念,分析了“灰度区”旅游形象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产品的形象整合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中心城市合作开发网络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北丝绸之路区以建设网络化旅游中心城市为依托,是加速西北丝绸之路区城市立体合作开发的重要选择。阐述了西北区旅游中心城市发展现状,提出了重点建设西北丝绸之路区五大都市旅游圈经济区及合作开发的发展目标。通过建设西北区旅游产业带和旅游产业网,完善西北区旅游中心城市合作开发的空间布局体系,打造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中心城市协作开发一体化网络模式,立体开发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中心城市网络,从而带动西北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正国 《经济论坛》2014,(11):75-78
嘉兴市旅游业与长三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尤其与上海的关系最为密切。"核心—外围"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科学地揭示了沪嘉两地旅游空间一体化的可能性和发展趋势。而沪嘉两地的区位关系对于嘉兴旅游业的发展既存在积极的"辐射效应",又具有负面的"灯影效应",为此嘉兴旅游业应采取明确沪嘉旅游发展互补战略、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动区域旅游产业融合以及塑造特色鲜明旅游形象突破"灯下黑"的策略措施,以促进嘉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原经济区城市内在经济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林  韩增林  马慧强 《经济地理》2012,32(3):57-62,8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以中原经济区2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对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原经济区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经济发展尚处在初期阶段,郑州、洛阳的核心带动作用不够突出;②经济区城市内部产业部门分配上差距较大,城市内部产业间,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③中低级城市数量较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④中原经济区内城市总体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之间尚不协调;⑤中原经济区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以郑州为中心,呈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省际城市之间联系贫乏。据此,提出了优化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的对策,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铜文化创意产业园是铜文化与铜产业结合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和载体,它同时带动了多种产业的升级,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形态。以安徽“铜都”铜陵为例,借鉴一些经济学者关于产业组织结构、产业集群选择如何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文化产业园区融合的相关理论,尝试构建一个有关铜文化产业的全球性的需求与供给曲线,解释铜文化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以及与现实情况如何结合。提出发展循环经济、走国内竞争、世界拓展路线、建立健全的产业园区交流平台以及混合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为现实的实际操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长春主城区6类共2 418个服务设施网点为基础数据,采用ArcGIS 10.1软件,引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圈层分析法等空间计量方法,基于服务设施布局视角讨论了主城区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结果表明:服务设施网点所折射的城市用地结构以“单中心”集聚为主,同时外围也出现了扩散的再集聚,分层级呈现出“轴向式”与“跳跃式”并存的扩散格局,整体上形成了4级集聚中心;服务设施网点分布与建设用地整体上存在“偏差”,其集聚程度显著高于城市建设用地,“西南—东北”两翼的服务设施网点配套明显不足;服务设施高密度区主要集中于“三环”以内,与建设用地的扩展相比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城市外围因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导致的城市功能缺失问题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