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主体进行界定及角色定位,指出当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的核心主体应是政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全要素协同发展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斌  陈慧英 《经济地理》2011,31(12):2128-2131,2143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区位优势日益突出,区域旅游全要素协同发展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价值进行分析,然后对鄂西圈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全要素指标体系予以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旅游全要素协同发展体系,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实施路径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清霞  鲁娟 《经济地理》2012,(1):168-170,176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业的发展对整个湖北省的旅游业具有重大意义。圈内拥有着富饶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生态价值、生态潜能,以及所蕴藏的旅游价值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就提升竞争力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陈小丽  张英  汪瑾 《当代经济》2011,(19):82-83
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战略实施以来,圈内各方在旅游政府协作、资源协作、市场协作、交通协作及线路协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缺乏、协作深度不够、协作偏重于政府、协作缺乏利益补偿机制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旅游协作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的核心共识。为了定量测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并提供决策依据与参考,研究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2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由3.8714 hm2/cap上升为4.4279 hm2/cap,年均增长1.22%;(2)人均生态赤字整体趋势为逐年增加,从-3.6146 hm2/cap增加为-4.2206 hm2/cap,年均增长1.42%;(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6.
彭泽 《当代经济》2010,(5):84-85
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圈一带构建了湖北新的战略格局,开拓了湖北发展的新境界,是助推湖北科学发展的新蓝图,为鄂西发展提供了一个整合开发当地丰富自然资源、鼓励创新创造的平台,为处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的恩施州发展特色产业丰富了路径思维。  相似文献   

7.
涂君山 《当代经济》2009,(19):108-109
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本文着重从政策层面提出了既切实保护好,又充分利用好鄂西圈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发展形成先导产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价值创新是蓝海战略的基石。利用价值创新的观点,在分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现有旅游产业战略布局和价值曲线的基础上,通过蓝海战略的"剔除、减少、增加和创造"四部价值创新法,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产业曲线进行重构,并提出了几点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9.
十堰市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十堰市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内外部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十堰市生态文化旅游业可采用核心区域发展带动边缘区域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社区生态旅游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鄂西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伴随着构建"两型社会"和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机遇的出现,利用突出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社区生态旅游就成为寻求鄂西跨越发展的突破口。总结了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实践的基本模式,对鄂西圈导入发展社区生态旅游做了相关分析,提出了鄂西圈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大湘南旅游圈是湖南省近几年提出的新的旅游区域,根据现有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对“大湘南旅游圈”生态文化旅游合作的基础与障碍的系统分析,提出整合大湘南丰富独特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对促进大湘南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总体上编制很成功,但也存在一些待商榷、改进之处.本文对"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加快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鄂西圈'十大旅游区"、"生物产业"、"现代农业"、"打造旅游精品名牌"、"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开发区域"、"自主创新"、"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等章节的内容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并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依托,把乡村环境、生态、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深度体验旅游。巴拉河流域是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点,但其在黔东南旅游圈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并未充分发挥出来,黔东南旅游圈旅游业的发展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仍不相称,通过分析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与黔东南旅游圈协同发展的必然性,提出巴拉河乡村旅游与黔东南旅游圈协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旅游圈理论成为当今旅游学术研究的热点。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圈开发已成为"大湘南"示范区经济合作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目前构建"大湘南"旅游圈的基础和条件已经成熟。不仅具有地缘关系上的紧密性、旅游资源的互补性,而且具有旅游发展上的共生性。建议:成立协作机构,对"大湘南"旅游圈进行科学的总体规划;汲取成熟旅游区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经验教训,采用旅游圈的发展模式开发"大湘南"示范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5.
从政策、管理、技术等角度探讨新疆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的战略和思路,提出通过类型创新、功能创新、形象创新和体系创新开发新疆地质旅游产品谱系,实现旅游产品创新战略;通过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打造跨区域的地质生态文化旅游圈实现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品牌战略;通过构建产业链,实现新疆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的产业化发展战略。通过完善地质旅游产品谱系,打造旅游品牌;加强区域之间旅游协作,利益共享;完善地质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加强旅游线路和旅游通道建设;建立人力资源保障机制等思路来促进新疆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6.
大湘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区,多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问题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的庞大工程,因此“大湘南”旅游圈的建立就有了特别的意义,也有了更多的困难,大湘南地区旅游合作的问题是一个动态的问题,随着旅游圈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其也将发展得更加完善,为大湘南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本文结合“大湘南”旅游圈建设的实际情况,着力分析“大湘南”旅游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大湘南”旅游圈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东盟水陆相连,文化相近,双方国家公园发展存在很多的共性和个性。通过对双方国家公园内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双方在地理区位、文化认同以及国家公园的发展理念上都存在着开展生态旅游合作的广泛基础。双方可在学术交流、客源互送、管理人员交流与培训、生态旅游产品合作开发、构建国家公园无障碍生态旅游圈等方面加强合作,并相应地构建平等互利的合作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18.
黄月玲 《经济地理》2008,28(2):338-341
县域是组成旅游区板块的基本单元,县域旅游的良性发展及与旅游区的协作发展,是形成旅游区整体形象和提高旅游区竞争力的关键。文章从县域发展旅游存在的一般障碍出发,分析了县域与区域旅游协作发展的必要性,并以桂林旅游圈龙胜县为例,提出了县域单元与旅游区协作的策略思路:采用极品带动和错位发展战略与区域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区域旅游集群外溢效益;采取多种合作内容与形式,发挥政府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湖北省十堰市樱桃沟村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村民的努力,通过乡村环境治理、特色民居改造、民俗节庆活动举办,探索“双主体”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关系,不仅获得了“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还先后摘得“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桂冠,成为鄂西北乡村旅游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20.
青海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其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决定青海不能牺牲环境发展GDP,因此,发展生态旅游成为青海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青海发展生态旅游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和生态环境意义。近年来,青海把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作为实施生态保护的重要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来抓,对原生态的旅游资源进行超前规划,开辟了环西宁旅游圈,北线开辟了门源、祁连山风光之旅,中线有柴达木、可可西里之旅,南线有三江源之旅,还有文化青海溯源之旅、神奇青海体验之旅等,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与其他省份相比,青海的生态旅游业发展仍相对落后,因此需要发挥以政府为主导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