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知识进步和时代发展,心理契约作为正式经济契约的一种有效补充,潜意识广泛存在于组织管理中,对组织与员工达成默契共赢具有重要作用,使得从心理契约视角来窥探员工激励优化逐渐成为组织管理的新趋势。本文从心理契约和激励理论的研究分析入手,从权责、关系和发展三个维度总结了基层人民银行推进员工激励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员工思想动态调查和问卷数据统计,分析了当前心理契约激励的潜在不足和现实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巩固权责型心理契约、拓展关系型心理契约和完善发展型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机制构建。  相似文献   

2.
核心员工对于各家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商业银行要防范核心员工流失,除了传统的做法之外,可从心理契约角度有针对性采取如下一些管理对策:以企业文化为重点,构建核心员工的良好心理契约基础;以激励机制为抓手,维护核心员工的心理契约;以违背补偿为契机,修复核心员工的心理契约;以动态管理为核心,实施核心员工的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3.
杨瑜  李志强 《金卡工程》2009,13(5):184-184
心理契约是管理领域新兴起的研究内容,是改善组织员工和组织之间关系的重要切入点。和谐的心理契约对于有效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提升组织绩效都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心理契约概念入手,通过探讨心理契约对于组织及员工的作用,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旨在能够推动组织之间建立和谐的心理契约关系,实现组织与员工良性互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王飞 《时代金融》2014,(7Z):40-40
心理契约理论是当前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应用的一个重要体现,本文从心理契约的概念以及心理契约违背对组织的影响入手,分析了心理契约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应用进展。通过综述,心理契约弥补了有形规章制度的不足,并且在管理成效上,丰富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凝聚组织员工的责任感,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心理契约理论是当前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应用的一个重要体现,本文从心理契约的概念以及心理契约违背对组织的影响入手,分析了心理契约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应用进展。通过综述,心理契约弥补了有形规章制度的不足,并且在管理成效上,丰富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凝聚组织员工的责任感,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李冰  李阿娇 《中国外资》2013,(5):203-203,205
在知识型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社会发展最稀缺的资源,也是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知识型员工作为知识资本的载体,自然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主力军。知识型员工渴望实现自身价值,对企业依赖性弱,使得传统契约式约束方法不再适用。心理契约理论与知识型员工的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复合性,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心理契约对激励知识型员工的作用。本文在心理契约、知识型员工等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的现状和困境,提出了利用心理契约改善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式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情感管理是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的柔性表现方式,“攻心为上”成为司空见惯的管理战略。在事业单位员工激励方面,要求基于心理契约的视角,为员工和单位搭建情感的桥梁,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员工的忠诚特质,从而追求企业与个人的双赢局面。文章将在分析事业单位员工心理特征和激励管理作用的基础上,基于心理契约视角探讨单位员工激励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情感管理是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的柔性表现方式,“攻心为上”成为司空见惯的管理战略。在事业单位员工激励方面,要求基于心理契约的视角,为员工和单位搭建情感的桥梁,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员工的忠诚特质,从而追求企业与个人的双赢局面。文章将在分析事业单位员工心理特征和激励管理作用的基础上,基于心理契约视角探讨单位员工激励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管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威廉·詹姆士教授研究表明:一个计时工,只要发挥个人潜力的20%-30%,即可保住饭碗,但通过恰当的激励,工人的个人潜能可以发挥出800k-900k,其间幅度差距达60%。可见,对员工进行适度的有效的激励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则更是如此。同时,心理契约作为一种隐性契约,反映的是一种主观信念,呈现出主动性和动态性的特性,所以基于心理契约的角度如何对员工进行激励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心理账户的企业员工忠诚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员工忠诚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从心理契约角度对员工忠诚进行管理很新颖,但在管理上的操作性不强,而心理账户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心理账户可以分为经济账户和情感账户,其中经济账户主要与交易型心理契约相关联,情感账户主要与关系型心理契约关联。管理者可以通过对员工心理账户的管理作用于员工的心理契约,从而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心理契约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它确实又是发挥着一种有形契约的影响."心理契约"是存在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隐性契约,其核心是员工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溯了我国现代外包员工的来源,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我国外资企业外包员工的内涵,及其与正式契约员工的归属和身份认知的差异特征,分析了外包员工心理契约形式和表现特征的特殊性,从心理契约维护的角度提出了管理外包员工的人力资源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溯了我国现代外包员工的来源,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我国外资企业外包员工的内涵,及其与正式契约员工的归属和身份认知的差异特征,分析了外包员工心理契约形式和表现特征的特殊性,从心理契约维护的角度提出了管理外包员工的人力资源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4.
秦欣 《金卡工程》2009,13(7):179-179
我国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严重,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知识型员工与企业之间构建的心理契约被破坏,员工对组织的信任度降低.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借助心理契约理论,从心理契约构建的两个阶段,心理契约的三种类型分析了民菅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采取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员工已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但鉴于新生代员工自身的特点,企业如何构建与新生代员工的心理契约已成为当前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对新生代员工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指出其特征,对心理契约相关文献进行了简要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生代员工给企业心理契约管理带来的挑战,并从企业和员工两个层面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心理契约研究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英国心理学家Guest D.E.认为组织是以关系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组织结构调整、雇用关系改变的过程中,心理契约是最敏感、最集中反映这种变化的核心因素.目前农行处于股份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在进行改革的过渡时期,由于组织结构和利益调整,员工原有的心理契约被破坏,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重建新的心理契约是人力资源整合的主要内容.将心理契约理论引入到改革中的农行,并以此指导农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来提高工作效率,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对于相互之间责任和义务的理解与期望。近年来,国内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已经形成共识:作为联系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纽带,心理契约的构建有助于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然而,在企业中,组织和员工双方都可能出现心理契约违背现象。由于心理契约违背无论对员工还是组织本身,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企业管理者更应重视这一现象。心理契约违背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8.
心理契约近年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文章首先介绍心理契约的涵义和知识型员工的特点,然后分析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心理契约的意义,最后论述有效运用心理契约管理知识型员工的四大原则。  相似文献   

19.
股权激励契约是弥合代理冲突的工具,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会产生直接影响,但鲜有文献将高管与核心员工纳入统一框架进行研究。本文基于2010-2020年A股非国有上市公司,研究发现对核心员工实施股权激励有利于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的研究结果表明:(1)相比于高管股权激励,对核心员工实施股权激励更有利于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2)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提高企业创新、抑制高管代理问题是核心员工股权激励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3)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当内部控制较好、股权激励深度较高、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较高时激励作用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利于识别企业股权激励的主要作用对象,而且可以为企业设计更具针对性的股权激励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心理契约管理视角激发知识型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频 《中国外资》2009,(20):223-225
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对组织有利的员工自发行为,能够对组织的社会和心理环境提供维持和增强作用。而知识型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其特点决定其组织公民行为的表现程度与组织绩效息息相关。从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管理视角入手,促使他们更多地展现有利于企业整体效能的组织公民行为,有着日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