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生态文明视域下生产力标准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生产力标准多从技术维度、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来探讨生产力的发展,而对生产力标准的生态维度研究却明显不足。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需探讨生产力标准的生态维度,也符合马克思生产力范畴的基本要义。生产力标准的生态维度就是人的生产活动与周围生态环境是否和谐以及和谐的程度。这要求生态文明视域下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价值优先"原则,体现"以人为本"与"以生态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双重统一,实现物质财富生产和生态财富生产的双重统一,反映生产成本核算和生态成本核算的双重统一,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2.
受到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理论分析偏重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和对自然的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财富性质讨论不足,缺少生态产品的经济分析,这也为当代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和理论增长点。生态生产力范畴的出现是这种新发展的突出体现,它对自然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扩展,丰富了自然生产力范畴的层次,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变革。  相似文献   

3.
探微马克思农业理论的生态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农业理论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理论,也是构建和谐乡村的理论基石.在考察马克思农业理论生态转向的历史背景基础上,本文梳理了马克思农业理论的生态转向:农业发展的技术转向(生态技术)、农业发展的知识转向(可持续发展经济)、农业发展的制度转向(生态政治)、农业发展的文化转向(生态文明),这些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益于农村生态危机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生产力理论。在生产力理论中,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自然生态环境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从生产力的构成、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生产力的实现过程、生产力量的规定性、科学技术生产力等方面论述了自然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的内在要素。这对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体。国内外学术界之所以曾对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产生误读,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没有认识到自然生产力在其生产力概念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和探讨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不仅有助于澄清当前理论界对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误读,而且对我们积极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新的范畴与《资本论》原理有内在联系和相通.马克思是世界公认的创新理论的先驱,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创新理论的开山之作.马克思明确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是生产力要素,反映生产力发展的现实.科技生产力的价值不能只是以其劳动价值来衡量,应该以其创造的使用价值来衡量.科技生产力的价值已经大大超过了从事科技劳动的劳动者的劳动价值.科技成为生产力关键在科技的应用.科学在未与生产结合之前,它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生产力;科学只有转化为技术并应用于生产,才物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科学在资本主义产生以前就已存在,但只是在进入资本主义生产阶段后,才成为生产力要素.原因是科学因素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创新驱动需要足够的动力,动力在于相关的制度创新.这方面的制度可以从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科技创新的动力分析中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实现形式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中研究了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概念和分类、所有制实现形式的特性、所有制实现形式与所有制本质的关系、所有制实现形式变换和更替的规律等关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和研究所有制实现形式问题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自然力在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中不可或缺,一切生产力都可归结为自然力,自然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素和生态源泉。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力造成的严重伤害,向世人敲响了保护自然力的警钟:自然力是稀缺的有限的,要节约自然力;认识和尊重自然力规律,减少自然力的报复;发展循环生产,高效利用自然力;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增加自然力的有效供给;实现自然力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视阈下的生态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康 《经济与管理》2009,23(1):27-30
从马克思恩格斯视角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原理、"劳动异化"理论、人与自然之问物质变换思想四个方面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和谐观.在目前中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还存在某种不和谐的背景下,解读马克思、恩格斯视闻下的生态和谐思想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文化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承续了马克思对生产力分类阐述的思路,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课题.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和反思近代工业文明社会异化劳动和吸收生态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生态意蕴的劳动概念。在劳动概念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劳动的生态要素是主体自然与客体自然的有机统一,确立了劳动的生态尺度是人的尺度与自然界尺度的和谐统一,规定了劳动的生态本质是人与自然之间双向度的物质变换过程,这种物质变换是自然界内部自然循环的一环,人类必须将生产行为控制和调整在生态承载力限度之内,以消耗最少的资源获取物质变换的合理性与协调性。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劳动概念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必须兼顾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实现劳动目的由一维价值取向向多维价值取向转变,科学分析劳动的近期和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生态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形态,代表了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方向。我国发展生态生产力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也是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我国发展生态生产力的目标指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并最终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生态理念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理论先导,生态科技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物质基础,生态经济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具体模式,生态制度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现实保障。  相似文献   

13.
孙大飞 《生产力研究》2012,(7):85-87,261
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目前在生态环境、社会问题凸显的情况下,如何认识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的提出,为认识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方向、指导原则和目标。从生态文明的角度认识生产力,生产力既要体现理论上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和生态关系,也要满足这两种关系在实际发生中展开的现实要求。它是理论规定与现实要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资本论》孕育着丰富的科学发展思想。《资本论》的发展观是对客观规律的提示和把握,《资本论》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资本论》的发展观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资本论》的发展观要求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资本论》的发展观要求实现社会生产的按比例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有个基本特点,那就是全世界有共同的发展轨道,类似于坐标上的轨迹。古代和近代生产力系统简单,劳动工具这一要素可标示生产力发展水平。现代生产力系统复杂,要用多种坐标来标示。以生产力要素为坐标,科技要素标志先进生产力;以生产力主体为坐标,智力型劳动标志先进生产力;以生产力结构为坐标,知识经济标志先进生产力;以生产力功能为坐标,(人与自然)和谐型标志先进生产力。用聚合论分析,生产力的要素、主体、结构三个集大部分相交,接近重合,此三集与生产力功能这个集,有部分相交,但也有不相交之部分,其中有些还相互排斥。科学技术要素和知识经济结构如何实现和谐型功能,将是21世纪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In recent political-economic theories of ‘nature’, Mill and Marx/Engels form important reference points. Ecological economists see Mill's ‘stationary state’ as seminal, while Marxists have ‘brought capitalism back in’ to debates on growth and climate change, sparking a Marxological renaissance that has overturned our understanding of Marx/Engels' opus. This article explores aspects of Mill's and Marx/Engels' work and contemporary reception. It identifies a resemblance between their historical dialectics. Marx's communism is driven by logics of ‘agency’ and ‘structure’ (including the ‘tendency of profit rates to fall’). In Mill's dialectic a ‘thesis’, material progress, calls forth its ‘antithesis’, diminishing returns. The inevitable ‘Aufhebung’ is a stationary state of wealth and population; Mill mentions countervailing tendencies but fails to consider their capacity to postpone utopia's arrival. Today, Mill's schema lives on in ecological economics, shorn of determinism but with its market advocacy intact. It appears to contrast with the ‘productive forces expansion’ espoused by Marx/Engels. They stand accused of ‘Promethean arrogance’, ignoring ‘natural limits’ and ‘gambling on abundance’. But I find these criticisms to be ill-judged, and propose an alternative reading, arguing that their work contains a critique of the ‘growth paradigm’, and that their ‘cornucopian’ ends do not sanction ‘Promethean’ means.  相似文献   

17.
常幸 《经济研究导刊》2011,(18):206-208
立足于生产方式制约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人权的历史性、发展性、具体性及阶级性特征;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权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8.
“生态”这一概念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并没有明确使用过,但这并不表明马克思没有生态思想。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社会及入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中,其主题是入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中包含了自然是人类价值的源泉、异化是入与自然冲突的根源、循环的生态化理念以及制度是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等深刻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当代人类解决生态危机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我国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进入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世纪,生态伦理教育是解决生态危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林业院校大学生作为新生社会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其生态道德的水平和观念决定着我们民族的发展和未来。生态危机语境下对大学生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有利于使大学生确立生态危机和环境保护参与意识,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感与欣赏之情,引导他们做一个保护生态、尊重生命、善待自然和适度消费的理性生态人。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生产力理论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经济时代赋予了传统生产力更多的内涵和特点,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活动的科技生产力作为当代最先进的生产力,概念不仅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应当走在时代的前面。文章在分析了科技生产力演化和概念形成的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进一步拓展了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生产力的内涵、揭示了当代科技生产力的特征,旨在以科技生产力为先导来引导我们建设21世纪的新型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