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劳动价值论要发展,在我国当前形势下面临着新的问题需要解释:第三产业中绝大多数部门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我国私营企业主的劳动具有“协作劳动”和“剥削劳动”两重性质;我国允许按生产要素分配不是否定劳动价值论,也不是肯定生产要素价值论。  相似文献   

2.
劳动价值论不是收入分配的理论依据,收入分配的理论依据是生产资料所有权或产权理论。我们既不能依据劳动价值来说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也不能因素而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或用西方要素价值论取而代之。劳动价值论需要发展,但发展的必要性不是来自于“按生产要素”分配,而是来自于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现实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劳动价值论需进一步丰富、完善,使之更适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价值并不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非劳动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价值的源泉只能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承认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是对劳动价值论认识的退化,具有为制约辨护的性质,也会使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战而胜”。  相似文献   

4.
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生产劳动的范围应该扩展;二是劳动创造价值,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违背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它经济学著作中所考察的劳动,主要是分工协作的共同劳动即“总体劳动”。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都是“总体劳动”中的必要组成部分,都是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资本家作为生产指挥者的劳动,其管理劳动是生产劳动,也创造价值。当代社会的劳动可分为科学技术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和直接操作劳动。科学技术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价值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产要素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价值理论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生产要素的所有权是价值分配的决定因素。认可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能否定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6.
财富创造与价值创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同样是创造价值的源泉,马克思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中狭义的“劳动”内涵,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拓展。财富的创造函数不是一元函数,而是多元函数,各生产要素都在财富创造的过程中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从执政为民,从“三个代表”的高度继承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阶级性、科学性,并创造性运用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扩展到所有产业的劳动、全球范围的劳动、有效的劳动,社会主义社会合法、诚实的劳动。衡量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标准是发展生产力,人民群众的劳动、社会主义各阶层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识阶级的先进性、政党的先进性、个人的先进性。社会主义社会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分配的对象不是消费资料而是价值,决定价值分配量的差别既有劳动差别,又有生产要素差距,人们智力、技能的差别决定企业内按劳分配的差别无上限。  相似文献   

8.
歪曲、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有“供求价值论”、“效有价值论”和“生产要素价值论”。这些错误观点是混淆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生产使用价值的要素与创造价值的要素;混淆了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的过程;混淆了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和决定价值的因素;混淆了价格与价值;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混淆了劳动价值论与财富论;混淆了价值创造与价值组成;混淆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谷书堂和钱伯海等学者提出的生产诸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论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认为“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和“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理论”都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的关键性概念,是不科学的。作者认为非劳动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试图用扩大劳动概念的外延而将非劳动生产要素纳入创造价值的范畴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是萨伊要素价值论的翻版。  相似文献   

10.
正确认识知识经济--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资本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科学揭示了创造商品价值的是抽象劳动,不能以“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均属具体劳动,不是抽象劳动,也不能创造价值。科技不能创造剩余价值,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生产要素即资本的观点,篡改了马克思关于资本本质的科学民,“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概念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要正确认识知识经济,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资本理论。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面临新的问题,应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加以发展。首先需要发展的是:作为价值源泉的劳动的内涵要有适当拓展;其次,应正确认识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按生产要素分配在市场经济社会是业已存在事实,我们应在不否定劳动价值论的条件下,找出其合理依据。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只有对现实情况作出科学解释,才能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的价值理论体系是生产力价值论,不是“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阶级斗争的态势和工人阶级主要任务的要求,《资本论》提出了生产力价值论但未能全面展开,并使作为叙述出发点的劳动价值论及由此引出的剩余价值论过分突现;在第3卷向生产力价值论靠近时,又出现了关于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都源于劳动的“劳动价值一源论”,并由此导出计划经济模式。这是《资本论》的一个理论失误。我们应当继承且与时俱进地推进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生产力价值论,对“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的典型表现形式——“劳动价值一源论”,应予以扬弃。  相似文献   

13.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必须在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按此方法研究社会主义的劳动,必然得出的结论是:生产劳动是一个与社会生产目的相联系的范畴,凡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和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共同创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部价值;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试图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按生产要素分配寻找根据的做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古典经济学中,李嘉图学派坚持典型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面对诘难,它力求通过扩大“劳动”外延的办法以自救.甚至把“资本”也扩大进来,最终导致解体。马克思在《资本论》写作中,曾花功夫思考自己的“生产力(率)价值论”体系与李嘉图学派的本质区别,指出应把使用价值引进“价值”之中,这种“引入”是从抽象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叙述中逐步加入使用价值因素及其决定性,从而使“价值”具体化的过程,包括适当肯定“生产要素论”的某些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刍议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如何结合问题一直是理论研究中的一个育点,有的学者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割裂开来,还有的学者从西方经济学出发,却抛弃了劳动价值论,至于二者结合的基础和方式,学者们基本上很少涉及。笔者认为,两者的结合主要是党的领导人源于实践的思考和对发展社会主义的诉求。按劳分配的基础不是劳动价值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础也不是要素价值论,其结合的基础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供求机制不仅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联系的纽带,也提供了评价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许多复杂理论体系的实质与其方法论密不可分。马恩共识于“价值是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价值”与“生产力”同义;但是,这种价值理论在《资本论》各卷中的展述却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从抽象的“劳动价值论”出发,一步一步上升为“具体”的,细读之,可以发现,每向“具体”前进一步,都靠劳动价值论与某种突现使用价值决定性的理论相结合而完成,其理论实质是使劳动价值论被纳入唯物史观框架。其中包括,第二卷指出,一旦要具体考察社会总资本的流通,就不能只囿于劳动价值论,还是考虑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即社会效用,并依此建立了再生产理论;第三卷又进而指出,从总体上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更不能囿于第一卷对价值规律的抽象论述,而要充分理解:价值规律的进一步展开,包括了对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即社会效用决定意义的含纳,此即宏观的“效用/劳动价值论”。显然,从方法论层面看,马恩的价值理论不限于劳动价值论,它是由抽象劳动价值论上升为具体的宏观的“效用/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概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丰富劳动创造价值内涵和外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角度深化了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古典经济学中的李嘉图学派坚持典型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面对诘难,它力求通过扩大“劳动”外延的办法以自救,甚至把“资本”也扩大进来,最终导致解体。马克思在《资本论》写作中,曾花功夫思考自己的“生产力(率)价值论”体系与李嘉图学派的本质区别,指出应把使用价值引进“价值”之中,这种“引入”是从抽象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叙述中逐步加入使用价值因素及其决定性,从而使“价值”具体化的过程,包括适当肯定“生产要素论”的某些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以“是不是生产性劳动,是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为核心的劳动价值论大讨论,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践上却有必要进行反思。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该转变对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思路,充分发掘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激励理论,以此作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的表述并不严谨,没有表达出技术、管理所具有的“物化”和“活劳动”两种形态,影响到对劳动价值论的准确理解及对各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科学界定。各要素的性质及作用不同,它们是根据各自的贡献来获取收入的。资本因其在财富创造中的贡献获取收入,因其私人占有和拥有最终剩余索取权而自然产生剥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