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防范“热钱”——避免人民币升值的单边预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10,(1):47-50
<正>短期国际资本俗称"热钱",是指流入一国金融市场套利的期限较短(通常为一年以内)的国际性资金。短期国际资本对于资本账户完全开放与资本账户受到管制的国家而言,有着截然不同的涵义。 相似文献
2.
中美“宽松”货币政策、通胀预期与货币规则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10月以来,中美两国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宽松"货币政策来应对源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经济衰退。本文的研究显示,2008年,中美两国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长率是相似的;2008年底到2009年8月,中国的M1和M2增长率分别为20.6%和21.4%,而美国的M1和M2增长率仅为3.36%和2.14%,中国的通胀预期是市场对"超级宽松"货币政策的合理反应。在过去的一年间,中国货币当局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应比美国的政策干预更为积极。而货币供应量的高增长孕育着价格上涨的风险,货币政策应当从被动协调美国的相机抉择转向遵循货币数量规则,抑制通胀预期,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3.
债务风险、量化宽松与中国通胀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美、英、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的财政状况迅速恶化、公共债务急剧增加。而美联储和其他主要央行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可能直接增加流向中国的热钱。另外还有三大因素将直接抬高中国的通胀压力:第一是粮食及大宗商品价格直线上升;第二是工资水平急剧上涨;第三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所有这些表明通货膨胀可能是2011年中国最大的宏观经济风险,央行需要采取包括加息、升值等的全面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来控制通胀风险。 相似文献
4.
当前,“热钱”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的一个热门话题。所谓“热钱”(hot money),是人们对国际套利资本的通俗说法,当被进入国汇率预期改变、利率高于外币时,热钱就会千方百计地流人套利。一旦这两个条件发生反方向变化时,热钱就会迅速撤出。最终目的就是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汇差和利差。这种行为表现在房地产方面就是迅速进入楼市,抬高楼价后脱手。 相似文献
5.
为早日走出次贷危机的阴霾,在传统货币政策陷入“流动性陷阱”后,美联储连续实施了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然而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文章简要分析了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内容、政策效果以及退出机制,试图从中得到启示,为我国提供经验借鉴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持有美国国债约8000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国国债已成为中美经贸关系中的重要问题.在美元指教持续下跌的情况下,美元及美元资产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已成为各国投资者普遍担心的问题.为保证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减少外汇储备因美元持续贬值造成的巨额损失,我国政府应有计划地逐步减持美国国债. 相似文献
7.
8.
9.
2011年春节刚过,央行就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升息25个基点。这是自去年10月份以来的第三次升息,也是中央将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以来的第二次升息。这次升息以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虽然现行利率的绝对值还不算很高,但考虑到两次升息不到五个月,其相对升幅还是不小的。 相似文献
10.
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化将极大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和跨境资本流动。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和美国及其他经济体现实经济状况两个角度分析了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前景,认为这一政策是利弊权衡后的现实选择,但是退出的过程将充满风险。随着流动性的趋紧和美元利率的上升,当前国际经济体系中潜在的脆弱性有可能暴露,经济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上升。为了应对可能的不利局面,中国应及早练好内功,增强抵御和化解外部冲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透明度、通胀偏差与预期成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预期的形成是需要成本的,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引入预期成本的简单模型,分析可得信息的开发和处理信息成本之间的权衡关系对货币政策博弈的影响。模型得到两个结论:一是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可以降低通货膨胀率;二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越“保守的”中央银行可能会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因此,为了减少由动态不一致所导致的通胀偏差,中央银行越保守,就应该越透明。 相似文献
12.
针对金融危机冲击下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所导致的新的世界经济波动,结合中国当前通货膨胀两难局面,运用古典模型中的二分法解构中国通货膨胀,得出名义变量引致了通胀的结论,并将古典增长模型与利率平滑规则有机结合,推断出现阶段通胀背景下仍应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规则,引导公众心理形成稳定的期望收入预期,才能真正意义上在稳定通胀的同时,形成社会理性消费预期,从而使扩大内需成为可能,这才是解决现阶段增长困境所在。 相似文献
13.
14.
始于2008年末的美国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特别是美国的金融市场以沉重打击。在此背景下,美联储连续推出了两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简称QEl QE2)。美联储这种想通过注资金融业,以金融业的充足流动性来消除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并使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促使经济全面复苏的方法并未收到明显效果,过多投放的货币陷入了“凯恩斯流动陷阱”怪圈。面对当前我国物价指数不断攀升的现实背景,从“凯恩斯流动陷阱”视角分析美国的政策效应,无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13年11月末,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达到28万亿元,较10月末增加了近4000亿元。尽管新增余额比10月份的4416亿元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6.
主要利用美国国际收支(简称BOP)账户、资金流量表等统计数据探讨量化宽松与资本流动之间相互联系。分析表明,国际资本流动与量化宽松之间关系密切,量化宽松是资本流向EMEs的重要原因,反过来资本流动则影响了量化宽松的有效性,量化宽松和资本流动是引发全球货币汇率冲突的关键性因素。各国应通过国际协调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的生效和压制冲突,使全球经济得以更加平衡地复苏以压制冲突,而且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大的调整责任。 相似文献
17.
近期,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正式推出。为此,本文考察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历史,分析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全球性流动性泛滥的内在联系,指出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利影响,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保障我国金融体系安全的若干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先后实施多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以邻为壑”的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产生深刻影响。文章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产生的背景出发,分析美国采取该项政策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外贸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2001~2006年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汇率传递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经济长期陷入通货紧缩和日元升值而停滞不前,2001~2006年日本开创性地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实现经济复苏。研究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汇率传递效应问题,对于当前实践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如何完善政策协调及提高政策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日本月度数据展开实证,首先运用协整技术和VEC模型分非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两阶段来研究日元汇率传递效应的程度和变化趋势,再运用EG两步法和OLS来估算量化货币政策与国内物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日元汇率传递效应大大降低,这与货币当局致力于稳定通货膨胀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通过对Kydland—Prescott方程的改进,结合我国实际,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博弈模型,对不同信息结构下,中央银行和经济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就货币政策的优化分析了我国实施通胀目标制的可行性。研究发现:稳定的通胀预期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降低货币政策的实施成本;中央银行采用机会主义获得的短期效用不能持久,反而导致通胀预期的不稳定,对经济的危害更大。最后,该文对货币政策的优化操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