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一) 尤溪县社办集体林场最早创办于一九五八年,六三年以后和队办妇女耕山队、老人队一起不断兴起,到了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年间,已发展到三百二十四个,拥有队员八千七百零三人。其中社办林场、耕山队二十六个,专业劳力一千三百七十六人,队办耕山队二百九十八个,七千三百二十七人。截止一九八一年,全省社队集体林场、耕山队共造林四十八万二  相似文献   

2.
<正>9月14日,笔者在福建省邵武市古城路"高峰泉水鱼销售店"了解到,这里的泉水鱼全部来自于该市红枫耕山队农民专业养殖合作社,每天可销售鲫鱼和花、白鲢等优质泉水鱼50kg以上,泉水鱼备受消费者青睐。邵武市红枫耕山队农民专业养殖合作社位于晒口街道高峰村,该村海拔480m,空气清新、水源为山泉水,无工厂污染、水质优良。2010年,原邵武市晒口煤矿职工付智刚,看到该市场销售优质鲫鱼较少,而高峰村水质好,适合  相似文献   

3.
<正> 福建乡村集体林场,目前正面临着一场重要抉择,其命运如何,已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深切关注。就此,我们谈些看法。必须肯定乡村集体林场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福建乡村集体林场(即原来的社队林场、采育场、林业专业队、耕山队)大多数是在  相似文献   

4.
一、集体林场的历史和现状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和林业生产的发展,建瓯县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农民群众集体投资、投劳在荒山上创建了林业专业队——耕山队,至1965年已初具规模,全县兴办了林业耕山队120个,劳力3,500多人。七十年代初,进行调整并发展为社队林场共341个,劳力1万多人。到1981年止,全县共有社队林场247个,劳力1.3万人。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贯彻落实,建瓯县为适应农村的新形势、新特点,对社队林场分期分批进行了整顿,取得了一定成绩,至1983年止,全县巩固下来的社队林场有165个,劳力8,700人。这  相似文献   

5.
“山耕”联“山居” 农旅结合振兴乡村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浙江省丽水市以"两山"理念为指导,按照"培育新引擎、建设大花园"的新使命,依托生态环境优越、田园风光秀美和农耕文化深厚等资源优势,乡村产业振兴以农旅深度融合为龙头,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促进了环境保护、农业增效、旅游发展、农民增收。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的做法以"丽水山耕"为农业建设新龙头。农业以"丽水山耕"区域公共品牌为龙头,坚持生态化规划、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电商化  相似文献   

6.
浙江丽水立足良好生态环境,创新推进"丽水山耕"建设,通过挖掘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设计生态经济体系,发展以农林渔牧旅游为主的生态产业,培育和认证区域品牌,引导和促使各利益相关方构建生态产业圈,形成了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丽水山耕"模式。  相似文献   

7.
<正> 广西合浦县党江镇螺江村桥西队村民吴光远,1995年起,他转变思想观念,敢于探索,大胆走耕海致富道路,大力发展文蛤养殖。几年来,他养殖文蛤共达252亩,累计获利120多万元,平均每年获利20多万元,成为党江镇发展文蛤养殖致富的典型之一。一、更新观念,走耕海致富道路1995年,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向海上进军,再造一个海上党江”的经济发展思路,鼓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保护政策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保护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耕保意识开始觉醒期、耕保政策制定起步期、耕保政策体系初建期和耕保政策体系完善期;回顾、总结了各阶段的耕保政策及其主要特点;并对完善我国耕保政策提出建议:①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制,②适时将耕保政策转化为法律,③大力发挥农民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④尊重和认可地方的耕地保护创新.  相似文献   

9.
<正>为弘扬民俗文化、推进农旅产业发展,2019年3月8日,在中国传统节日"二月二"之际,黑龙江省绥滨农场特举办黑龙江省绥滨农场第六届"二月二·龙抬头"开耕节,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党委书记孟凡龙参加活动并致辞,绥滨农场场长李思军致开幕词。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党委副书记苍云、纪委书记厉宝昌、宝泉岭分公司副总经理苏彦山、宝泉岭人民检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地方政府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提上日程。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的地方政府与企业而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误入歧途者多不胜数,浙江省丽水市的"丽水山耕"项目就是一个不幸的落水者。在此,笔者将详尽分析"丽水山耕"品牌建设的七大痛点,望谏言以述谬,敲钟以醒世。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朝鲜族在水稻种植方面有着较高的水平和丰富的经验,朝鲜族也因为长期种植水稻诞生了丰富的稻耕文化。为了加强对朝鲜族稻耕文化的保护,深入研究朝鲜族的稻耕文化,将稻耕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有益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朝鲜族的稻耕文化不仅有助于提高东北地区以及我国的水稻种植水平,优化传统东北旱田种植技术,同时能够推动朝鲜族稻耕文化发展,使稻耕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正>夏、商、西周时期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前后建立的三个奴隶制国家。农业生产已经逐步脱离了原始社会的状态,农业技术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生产工具、耕作栽培、田间管理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发明和创造,进入了协田耦耕时代。商代的奴隶们三人一组在连绵不断的井田上耕作,人们称这种耕作方式为"协田"。西周以后改为两人协同耕作,称为"耦耕"。所以夏商周也被称为协田耦耕时代。当时人们使用耒耜挖掘沟渠洫涝灌溉,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如何进一步拓展“三高”农业新领域,增创农业发展新优势,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紧迫地摆在曲江人面前。本文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山地开发的阶段及成效 曲江县土地总面积31.57万公顷,其中山地占83.9%。山地多,是曲江最大的资源优势。曲江人民一直都在孜孜不倦地进行山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1982年“两山”到户后,广大农民有了耕山造林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胜之书》的某些词语作了进一步的校释和讨论,指出:"和土"是通过土壤耕作等措施达到土壤刚柔适中的理想状态,"耕之本"是耕作栽培的总原则,并非单指土壤耕作而言;《胜之书》明确反对春耕的"早耕","慎无旱耕"应校改为"慎无早耕";《四民月令》所引耕作资料证明《胜之书》对秋耕的淡薄;习称的"溲种",从其渊源和与原始施肥的关系看,应称之为"粪种";书中"尹择"当系《尹都尉书》的作者,尹氏粪种法系神农法的发展;"豆有膏"反映了古人对大小豆根瘤肥地作用的认识。这些考证有助于加深对汉代农学发展水平和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正>中央4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健全耕保补偿机制的问题,强调要加强对耕地保护责任主体的补偿激励作用,在综合考虑耕地保护面积及其质量状况、以及耕地保护任务量等因素的基础上,加大耕保补偿力度。这是中央继强化行政约束责任、规划管制用途以及土地整治建设等战略性耕保措施后,所强调的又一个重要耕保措施——经济手段激励。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茶陵县国土资源工作紧扣"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夯实基础"的工作理念,依法履行部门职责,主动作为,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连续11年实现了耕  相似文献   

17.
最近,湖北省委对10个定点调查大队的社员家庭副业进行了调查分析,欣喜地看到近几年在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壮大的同时,社员家庭副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这10个大队分布在八个地区的10个县内,其自然、经济状况在全省有一定的代表性。按地形划分:四个平原队,两个丘陵队,一个半山区队,三个山区队,按生产类型划分:四个产粮队,三个产棉队,一个粮棉兼作队,两个粮、茶兼作队;按经济水平划  相似文献   

18.
略论中国古代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我们对中国古代南方水田耕作体系的再探计和再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隋唐宋元时期,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是由水田的“耕耙耖耘”和旱作的“开垄作沟”这两个环节组成的。及至明清时期,随着间套复种的发展,不耕而种的“免耕播种”也随之发展起来。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古代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是由水田的“耕耙耖耘”;旱作的“开垄作沟”和间套复种的“免耕播种”等三个环节组成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三个环节的结合,而是在多数情况下,采取两种结合方式。即在稻麦(豆、菜)轮作复种的条件下,采取水田“耕耙耖耘”和旱作“开垄作沟”的结合方式;而在间作套种的条件下,则采取“翻耕耙耢与免耕播种的结合方式。我们认为,水耕与旱耕结合,翻耕与免耕结合、免耕与耨耕结合,是南方水田耕作的三大优良传统,在现代的耕作改制中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9.
樊志民 《中国农史》2012,(2):130-136
儒家有"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2的说法,似乎把耕与读看作是矛盾的东西。但是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里,耕与读却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在传统社会各阶层中农民无疑是受教育层次最低的,但是他们又是最重视教育的群体之一。"耕"是农业社会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而"读"是格物致知、  相似文献   

20.
“耦”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分为直尖和斜尖两种,它分别适用于不同质地的土壤耕作而采取相应的耕作方式。“耦耕”就是“持耦而耕”,是西周时期盛行的耕作方式。它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即“二人并耕”式和“人拉犁耕”式,但不论采取哪种形式,都是根据劳动环境、耕作对象和劳动者双方的协作和熟练程度来决定的。它是介于锄耕和牛耕之间的重要耕作形式,是由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它可以随着农业技术发展和生产力提高而出现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