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经济理论十大流派及其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晓波 《浙江经济》2003,(23):34-36
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的学说。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资源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正是由于不同的理论,对于区域内资源配置的重点和布局主张不同.以及对资源配置方式选择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以下对区域经济理论的十种流派作一介绍评价。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的学说.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资源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正是由于不同的理论,对于区域内资源配置的重点和布局主张不同,以及对资源配置方式选择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以下对区域经济理论的十种流派作一介绍评价.   ……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的学说。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资源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正是由于不同的理论,对于区域内资源配置的重点和布局主张不同,以及对资源配置方式选择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以下对区域经济理论的十种流派作一介绍评价。一、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  相似文献   

4.
<正>把区域内有限的资源集中到竞争力强、符合区域实际、满足产业关联要求的部门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自上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增长极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并被运用到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强调选择带动性强的产业集中发展并作用于相关地区,以区域不平衡发展为突破,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和整体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5.
付荣霞 《改革与战略》2010,26(1):108-111
区域内的淡水资源量是有限的,有限的淡水资源会限制和制约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用水相关产业的发展。文章从河北沿海区域淡水资源承载能力现状出发,分析其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认为产业布局不合理会降低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文章提出了扩大淡水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通过调整和科学规划区域内产业布局提高水资源承栽能力等一系列对策与保持区域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土辽阔,空间差异程度大,目前正处于大规模开发的初期,财力、物力,技术有限,要对每一个地区都“一视同仁”难以做到,农业区域均衡开发是我们这一代人力所不能及的。只能针对不平衡的特征采取不平衡开发,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上实行重点开发,以求得宏观经济的更快增长。农业区域不平衡开发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7.
杨传喜  秦亮 《科技和产业》2023,23(14):160-169
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是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重要组成部分的省级农业科学院必须高效利用有限的科技资源。根据资源错配理论,构建科技资源错配模型,测算中国26个省级农业科学院2005—2019年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的相对错配指数以及科技产出损失,比较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错配对科技产出的拉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不同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相对错配程度不同,其中华北区和西南区的科技资源错配较为严重;科技资源错配导致10%左右的科技产出损失,科技人力资源的错配是科技产出损失的主要原因;科技财力资源的错配对科技产出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错配以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工作》2002,(6):43-44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之间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生产技术水平和外部环境都 有很大差异。随着市场对资源配置调节作用的不断增强,农业在区域之间进行合理分工与协作是大势所趋。根据各区域的资源特点和市场条件,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考察东亚区域内贸易及经济增长不稳定的几种表现,并对区域内以垂直产业内分工为主要特征的分工体系、以对中间品及部分资本品的“交叉需求”为基础的贸易结构作了分析;其次研究由区域内直接投资所形成的区域生产网络,指出由于处在区域垂直产业内分工底部的发展中经济体承受结构调整的能力有限、处在上游的经济体的生产(需求)对处在下游的经济体的波及效应不大、区域外对东亚所生产的最终消费品缺乏足够的有效需求,所以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及垂直产业内分工的稳定性较差,结构性不平衡难以纠正;最后着重研究东亚各经济体如何通过战略调整来加强区域垂直产业内分工的稳定性,并提出今后调整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形成世界经济从资源配置、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交织和融合。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在给世界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一、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形式1.区域内布局由因地制宜转向因时就势区域经济的形成主要受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民族和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等方面的影响,因而区域产业和空间结构主要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区域资源禀赋进行布…  相似文献   

11.
农业区域专业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专门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面向全国或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农业区域专业化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组织农产品生产的有效形式,农业区域专业化有利于促进资源、经济技术条件的合  相似文献   

12.
金波 《浙江经济》2002,(12):28-29
区域市场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区域范围内形成的统一市场。地域分工是区域市场产生的基础。建设一个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区域市场,是完善区域资源配置的前提。所谓区域市场是指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以一定的区域单元为依托,以区域的中心城市(镇)为核心,有利于区域内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内经济协作的流通和交换的空间组织形式。当然,任何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从长期变化趋势来考察,区域市场的边界也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的,但在一定时期内却是相对固定的,因为地域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受到地区利益驱动、经济体制、教育文化、环境人口、思想观念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市场机制与行政手段相结合形式对资源的配置,这样才能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激活市场。有效地发挥区域经济互补优势,突出重点投资与区域统筹发展,加强科技文化教育及交通等基础建设协调发展,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兼顾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王明胜 《特区经济》2010,(5):267-268
资源配置历来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所在。现代经济社会货币化程度日益提高,资金成为欠发达地区经济起飞的关键要素,因此资源的配置又集中体现为资金的配置,资金配置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矛盾的处理与协调,又成为资金配置的焦点。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大国,资金配置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自然不均衡,甚至出现失衡失当的状况,又加速了这种不平衡。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缩短地区经济差异的宏观经济政策指导下,探讨区域资金配置的理论与实证脉络,成为中国现代经济学界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东亚的产业分工体系及其结构性不平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考察东亚区域内贸易及经济增长不稳定的几种表现,并对区域内以垂直产业内分工为主要特征的分工体系、以对中间品及部分资本品的"交叉需求"为基础的贸易结构作了分析;其次研究由区域内直接投资所形成的区域生产网络,指出由于处在区域垂直产业内分工底部的发展中经济体承受结构调整的能力有限、处在上游的经济体的生产(需求)对处在下游的经济体的波及效应不大、区域外对东亚所生产的最终消费品缺乏足够的有效需求,所以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及垂直产业内分工的稳定性较差,结构性不平衡难以纠正;最后着重研究东亚各经济体如何通过战略调整来加强区域垂直产业内分工的稳定性,并提出今后调整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6.
运用DEA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30个省市区2006-2011年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各省市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比较各区域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然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科技资源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说明,我国区域科技投入产出的整体效率水平不高但区域差异较大;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与投入量之间并未呈同向变化关系;R&D经费内部支出的边际产出弹性远远高于R&D人员,R&D人员的投入数量已经基本达到饱和;我国科技投入对于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作用最为明显。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三个系统组成的动态、开放复杂系统,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地理学、资源管理、生态学、环境科学、人口学、系统工程、经济学、社会学等许多相关领域。其思想有着极为深刻的哲学背景、社会背景乃至心理背景。本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首先从人地关系的认识过程和演变阶段入手,进而分析了人地系统的特点、结构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地关系优化的核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调控等问题。区域与区域之间不同时空尺度的PRED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制约关系是本立论的基础。这是由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的不同PRED层次有其特殊的性质,其发展过程也受着不同的约束。如何协调其内在联系,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人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分配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所在,同时也是人地关系和谐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戴莹 《中国经贸》2014,(4):119-119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该区域的交通运输发展程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常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速度、人口密度与开放程度都有相应的关联。只是在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方面的体现。本文不仅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且也阐述了在各种类型区域内,交通运输的发展前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不但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而且还通过区域间的相互关联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区域经济是一种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既有一般综合性国民经济特性,又有区域特征。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强调对宏观层面计划与调控必要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区域经济进行合理规划。而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既应符合经济规律和国情政策,更应结合区域内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要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究。所以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区域是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地域综合体,有其特殊的功能和结构。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各组成部分的空间位置关系、集聚程度、疏密关系及其组合型式都存在着差异。但是,一定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可以通过区域的空间结构特征来显示。因此,区域的空间结构是我们制定区域发展模式的重要依据。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开始双重转轨,在批判过去以牺牲效率目标为代价的绝对平衡观的同时,重新探讨了社会主义生产布局原则体系,把效率原则或效率目标放在优先的地位,使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种非均衡发展观。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模式、圈层结构模式、内源式乡村发展理论和梯度理论等一系列区域空间发展理论也随之兴起和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