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首先采用国家距离模型研究了地理距离、文化距离、经济距离以及商业治理距离对跨国零售企业东道国选择决策的影响。接着,进一步研究了在不同扩张方向下,经济距离、商业治理距离对跨国零售企业东道国选择决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地理距离、文化距离负向影响零售企业东道国进入选择;在正向扩张方向下,经济距离负向影响零售企业东道国进入选择,商业治理距离正向影响零售企业东道国进入选择;而在负向扩张方向下,经济距离正向影响零售企业东道国进入选择,商业治理距离负向影响零售企业东道国进入选择。最后,本文对发展中国家优化"引进来"、提升"走出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18年发生的中美贸易摩擦为背景,通过构建跨国投入产出网络模型刻画了关税冲击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关税冲击导致本国出口下降,同时加征的关税作为转移支付会提高外国的家庭收入并扩大本国消费品出口,此一负一正两种初始效应沿跨国投入产出网络向上游传导,最终形成负向的直接需求侧效应和正向的间接需求侧效应;关税冲击还通过影响相对价格增加下游行业的成本,这种效应沿跨国投入产出网络向下游传导,最终形成负向的供给侧资源再配置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四轮关税加征对中美两国就业和福利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冲击在投入产出网络中的传导使得各行业关税升幅与就业损失之间存在不一致性。同时,虽然两国的总就业和福利均有所下降,但二者降幅在两国间存在非对称性,中国的福利损失高于美国,而美国就业下降的百分比高于中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跨国并购的动因理论和跨国并购相互传导机制的相互依赖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抢占市场型、寻求资源型、寻求效率型等跨国并购的相互传导机制类型。基于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个层面分析了跨国并购的传导效应及跨国并购对发展中国家的寡占传导机制。并从技术进步、东道国的后续扩张、跨国公司跟随三个方面分析了跨国并购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40个国家或地区的跨国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分析法实证检验了离岸生产性服务外包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离岸生产性服务外包基于知识溢出、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三个中介变量对一国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中高技术离岸生产性服务外包对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大于低技术离岸生产性服务外包。对发达国家而言,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的个别中介效应显著,人力资本积累的独立中介效应不显著;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和知识溢出的个别中介效应显著,技术创新的个别中介效应为负或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量化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本文在一个基于标准宏观经济理论的SVAR模型中,构建了一种由常规符号约束条件和特定零约束条件相结合的混合识别法,以同时识别出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和需求冲击、供给冲击、货币政策冲击等三种传统结构冲击.研究发现:(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并不是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但它表现出类似于负向需求冲击的特征,且呈现通胀效应强于产出效应的中国特色;(2)样本期内,需求冲击是驱动中国经济波动的首要因素,供给冲击次之;(3)供给冲击是引致价格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货币冲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则抑制了价格水平的进一步上升.本文研究为有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效应讨论提供了来自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据,也为“宏观经济政策要稳”的政策基调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6.
逆全球化背景下,外部冲击对经济平稳性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并成为重要议题。贸易冲击是外部冲击最直接和直观的测度方式,也是导致外向型经济体产出波动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产业关联理论构建动态Leontief模型,并结合中国42个产业的实证数据,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进出口贸易冲击通过产业关联对经济波动的压力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出口贸易冲击通过直接拉动效应、间接拉动和推动效应对经济波动造成压力,且该压力通过产业间关联扩大;进口贸易冲击通过进口替代产业发展反向拉动了经济增长。这进一步表明中国经济具有韧性,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外部波动压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已逐步呈现,应在关键领域的重点产业找准施策发力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外汇储备与CPI波动动态传导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构建IS-LM-BP模型并借助1994年1月~2008年6月(174个样本)月度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物价波动及其传导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外汇储备、进出口贸易和物价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短期和长期内货币供应量和外汇储备对物价波动均产生正向冲击;进出口贸易是物价波动的格兰杰原因,但外汇储备不是物价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脉冲响应证实进出口贸易和货币供应量短期内减缓物价波动,但是长期内对物价波动冲击效应显著,加剧物价波动。由此可见,在开放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物价波动的外部传导机制,内外经济问题都需要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
当前,贸易冲击依然是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来源。利用全国工业分行业用电量,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进出口贸易冲击对各行业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冲击只对一般工业行业产生显著性影响;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外贸冲击的响应快于重工业;出口冲击对行业普遍产生正向影响,进口冲击会先产生负向、后出现正向影响;出口冲击的传导效应主要从上游到下游、进口冲击的传导效应主要从下游到上游。  相似文献   

9.
制度因素会对美国经济冲击及传导产生影响,本文把美国供给冲击、需求冲击和货币冲击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通过建立稳健性的计量模型探讨了美国经济冲击对东亚地区经济波动的影响,并结合东亚地区具体的汇率制度和资本开放度等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固定汇率制度和中间汇率制度使美国货币政策加剧了对东亚地区经济波动的冲击,但浮动汇率制度下的美国货币冲击却能平抑东亚经济的波动;资本开放度对东亚经济的波动会产生滞后效应,滞后一期的资本开放度会加剧东亚地区的经济波动。  相似文献   

10.
周达军 《财贸研究》2007,18(2):1-10
本文利用HP滤波、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以及时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对我国总量经济波动的结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26年中,我国总量经济波动既受需求冲击的影响,也受供给冲击的影响,但两种冲击的强度和对总量经济波动产生的影响有所差异。1997年之前,需求冲击一直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但自1997年之后,由于两种冲击的互补效应,总量经济波动有所收敛,经济运行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就单位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而言,1998年之后,供给冲击逐渐超过了需求冲击,成为自2002年之后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适时地由需求管理转向供需同时管理应成为今后宏观调控的主要取向。  相似文献   

11.
美国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脉冲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向量自回归理论的脉冲响应函数,在以中美双边经贸为传导纽带的基础上建立了冲击反应模型,定量分析了中美间经济相互冲击的效果.同时利用方差分解技术,分析了冲击因素对两国经济的影响及其贡献率大小,实证结果显示:美国经济时中国经济的冲击效果相当明显,中国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波动对日本经济脉冲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向量自回归理论的脉冲响应函数,对中日双边经贸关系建立了相应的冲击反应模型,在实证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中日间经济相互冲击的效果。同时利用方差分解技术,分析了各冲击因素对两国经济的影响及其贡献率大小,实证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对日本经济的冲击效果相当明显,日本经济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3.
服务经济是指服务经济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相对比重(或就业人数在国民经济就业人数中的相对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状态.在服务经济特别是现代服务经济下,流通业规模将继续扩大,与工业、信息业、金融业等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并日益趋向于知识密集型产业,高学历、高智商、复合型人才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十二五”期间,我国在政策取向上,要改革现有的以工业或制造业为核心的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以及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税收制度,整合现有政策资源,支持包括流通业在内的服务业综合发展和业态、模式创新(如供应链等),支持流通业与工业、金融业融合发展,鼓励流通业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日本地震使其经济遭受重创并引发了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思考。本文选取1996年1月到2011年4月中日美三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建立VEC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宏观经济数据分析,认为震后日本经济下行会直接导致中国经济短期内同向波动,并通过影响外部经济环境间接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诸多影响在中国对日出口和日本对华投资方面表现突出。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去杠杆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平稳有序地去杠杆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在2016年前后的经济数据,刻画了去杠杆进程中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扩张—收缩”波动特征。基于此现实,本文在金融加速器理论基础上构建金融经济周期模型,尝试利用违约成本的变化引入金融冲击,从未预期和预期冲击两个视角理解去杠杆背景下中国的宏观经济波动。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去杠杆过程前后信贷、杠杆率以及信用利差等重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不仅源自未预期违约成本的变化。违约成本预期的变化同样也可以很好地解释近年来我国重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扩张—收缩”波动特征,为理解我国去杠杆进程中的宏观经济波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基于本文结果,政府实施去杠杆政策时不仅应充分考虑违约成本的实际变动,还应重视金融机构的预期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两次金融危机下我国能源国际贸易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已经逐渐脱离人们关注之时,时隔10年,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到全球。2008年,此次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波及数个领域。能源产业也未能逃过此劫。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煤和天然气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同时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也不断提高。当前金融危机对能源企业,尤其是石油行业的影响巨大,对其产量、价格和进出口贸易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石油作为国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储备,关系国计民生。因此,当前经济背景下,我国石油产业如何在"危"中寻找"机",积极开展新一轮的能源国际贸易,对于推进石油产业和整个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将当前经济形势对我国能源的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与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进行对比,揭示本轮金融危机下我国能源国际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割据初步形成;在渐进改革中带来地方保护主义凸显;在发展变迁中,地方保护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原材料大战到产品大战再到招商引资大战三个阶段。这一转变过程中,经济运行主体的多元化,经济运行总量的波动性,经济运行调节的双轨制,以及经济利益格局前所未有的变动,构成了地方保护主义凸显的主体背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服务劳动理论是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但长期处于争论之中。本文就服务劳动理论的几个核心争议点及其代表性观点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结合马克思的服务劳动思想对这些核心争议点进行回应,在理论上明确服务劳动的性质类属。在当下中国转入高质量经济发展阶段的实践中,识别服务劳动与第三产业大统计口径中不同劳动类属的区别,有助于探索高质量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体系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服务劳动支撑和关联着大量的实体经济内容,发展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服务的发展。此外,信息技术将进一步释放服务劳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未来可结合互联网情境对服务劳动和现代服务业相关问题展开专门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服务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运用协整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出口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服务贸易进口、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服务贸易进口与出口分别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从短期来看,三者之间的关系由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调整的速度很快,且服务贸易进口的短期波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变化影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